屯兵洛阳时期的吴佩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孙钦良  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7 8:06:3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admin
 


  吴佩孚扩建西工兵营后,一边练兵,一边控制着时局。当时的北洋军阀直系首领表面上是曹锟,实际上是吴佩孚。1920年~1924年,吴驻洛阳,曹居京津,时云:“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吴佩孚屯兵洛阳期间,八方辐辏,四面来朝,连日、英、美等国都来拉拢他,其他军阀当然敌不过他。当时流传一句话“直系即中央”,透出吴佩孚的神气和霸气。

  吴佩孚当年的司令部,就在西工区政府东边紧邻的一座四合院内。

  四合院的房屋,在2004年统一整修过,屋顶是清一色的小青瓦,庭院也进行了绿化。可是,经过修饰的簇新与完美,遮盖了原来的破败,掩去了昔日的苍凉,使人难以找到游走其间的往事。而当年,这里房舍俨然,气氛肃穆。1920年~1924年,吴佩孚屯兵洛阳,企图以武力统一全国,在此度过了他最辉煌的4年。

  吴佩孚修了一座“老吴桥”:桥塌了

  吴佩孚屯兵洛阳后,洛阳遂成为直系军阀统治的军事中心。可是,当时的洛阳没有一座能过汽车的桥梁,这给吴佩孚的军事行动带来极大不便。他寻思着在洛河上建一座大桥,好让他的军车通过。

  钱从哪里来?事有凑巧,1921年,实业家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会员来到洛阳,吴佩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支持张謇举办工赈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在洛河上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此桥全长206米、宽6.1米、23孔,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1922年6月大桥建成后,吴佩孚想为此桥命名,就说:“这座大桥附近,原是隋唐天津桥遗址,‘天津晓月’本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非常有名,我看也不必起什么新名字了,仍叫天津桥吧!”  

  于是这座桥也叫“天津桥”,但洛阳百姓称之为“老吴桥”。“老吴桥”的具体位置,就在洛阳桥西边不远处的河北沿,很好找,现在只剩下一截桥头悬在空中,犹如断臂指向对岸。前些年,洛浦公园刚建成时,有人利用这十几米的残留桥面,搭起一个绿色塑料棚,下设简单的茶座,以招徕游客,但后来生意不好,于是又恢复了断桥桥面的平静。

  那么,这座桥是怎么塌的呢?

  请教洛阳文史专家徐金星先生,他说:关于“老吴桥”的损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被洪水冲毁了;另一种说法是战争中被飞机炸毁了。他认为前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洛阳民间的说法,印证了徐金星先生的观点,说是1922年6月28日大桥建成后,吴佩孚上桥检查验收。他看到长桥卧波,洛水滔滔,很是高兴,于是站在桥中间,双手合十向上天许愿:“如果吴某能在洛阳立足成事,请上天保留此桥;若不能,请毁之。”事情就是那么巧,他刚刚许过愿,洛河河水就暴涨,凶猛的洪水自西而来,冲塌了两侧引桥,吴佩孚被困在桥中间,望水兴叹,无法脱身。

  吴夫人听到消息,心急如焚。这时已是黄昏,几经商议,吴夫人吩咐部下立即开着汽车来到洛河北岸,打开车灯照向桥面,彻夜为吴佩孚照明,并赏给工兵连重金,让工兵连夜出动,紧急修复引桥。工兵们费了不少工夫,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将吴佩孚救下残桥。一时间,吴佩孚夜困“老吴桥”的消息就在洛阳传开了。

  吴佩孚很沮丧,他本想借洛阳的帝都龙脉,在此屯兵成就大事,但许下的愿当场泡汤,使他感到很没面子,连续几天情绪非常低落。其实,哪是因为什么“老天长眼”,而是因为桥修成后,恰好到了洪水泛滥的季节,于是就把引桥冲垮了。也合该吴佩孚倒霉,桥被冲毁之后,老百姓纷纷传说吴佩孚在洛阳呆不了多久了,这是老天爷要惩罚他,先给他一点儿颜色看……后来的事实证明,吴佩孚果然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兵败。

  多少年过去了,“老吴桥”的残桥仍然戳在那儿,见证着吴佩孚在洛阳的兴衰沉浮。

  吴佩孚镇压二七大罢工:心黑了

  吴佩孚在洛阳屯兵4年,其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他残酷镇压“二七工人大罢工”。

  吴佩孚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是饱读诗书,比较有修养,既很“古典”,又很“时尚”,所以他一直提倡什么“劳工神圣”。当时的铁路工人运动很活跃,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三次筹备会议在郑州召开,决定于2月1日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看到工人要建立组织,慌了,不再标榜“劳工神圣”了,他害怕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下去,会威胁北洋政府的统治,于是赶紧把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召到洛阳,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严令禁止工人集会。

  工人们没有听他的,到了2月1日,工人代表按原计划开会,与布防的军警发生冲突。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工人总罢工,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1000余公里京汉铁路陷于瘫痪。

  罢工开始后,各方的报告如雪片般飞向洛阳,称工人态度坚决,无法进行调解。吴佩孚决定镇压工人运动,遂下令强制工人复工,不服从者以武力相胁,为首者予以逮捕。

  工人们没有被吓倒,大家仍有组织地坚持罢工。罢工进行到第三天,吴佩孚的各路军警开始行动。他们先将各大车站工会负责人拘捕,不让他们和工人联络,企图阻断罢工链条。但是工人们仍然不肯复工。1923年2月7日,吴佩孚的全面镇压行动开始了,京汉铁路线上,枪弹呼啸,鲜血飞溅,3万多名京汉铁路工人,为了争人权争自由,和吴佩孚的军队进行了坚决抗争。

  吴佩孚坐镇洛阳,命令湖北督军萧耀南派军队屠杀罢工工人,敌人开枪打死工人50余人,打伤300多人。在汉口,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惨遭杀害。当时,军阀走狗张厚生带领两个营,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命林祥谦下令复工,当即遭到林祥谦的断然拒绝。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每砍一刀,就问:“上不上工?”已成血人的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的命令。我们是头可断,工不可上!”刽子手的屠刀再次挥向这位不屈的勇士。林祥谦拼尽最后的力气怒斥敌人:“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班混账王八蛋手里了!”他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吴佩孚当时镇压工人大罢工的动作很大,洛阳大街上军车呼啸,军警调动频繁,洛阳民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事后,吴佩孚谈起此事时轻描淡写。当时,偃师府店有一个叫孙桓卿的,时为镇嵩军驻洛办事处主任。他在吴佩孚司令部亲耳听到吴佩孚说:“这些小孩子们(指罢工工人)闹事,会闹成啥洋景!狠狠地治治他们,看他们还敢闹?哼!”吴佩孚还在洛阳多种场合表示了这种态度,所以当时的洛阳人都说:吴佩孚镇压罢工工人,心太黑了!

  吴佩孚灰溜溜地离开洛阳:事败了

  曾几何时,吴佩孚在洛阳威风八面,不可一世。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他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名震朝野,权倾一时,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纷纷刊登他的照片,介绍他的事迹。一个叫露娜的德国小姐很崇拜他,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表达了狂热的爱,称:嫁给他当小老婆也乐意。当时的洛阳城,成了全国政客和大小军阀的聚集地,除奉系军阀把持的东三省外,全国各省都有代表常驻洛阳。一时间,洛阳冠盖如云,灯红酒绿,使这个城市的商业空前繁荣。

  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过50岁大寿,各省督军及师长、旅长都来洛庆贺,各界名人也来凑热闹,各国驻北京使馆都派武官来洛祝贺。当天,吴佩孚在西工兵营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他身着戎装,端坐在阅兵台正中,左边是当代大儒康有为,右侧是清末逊帝溥仪派来的代表福启。吴佩孚好不威风,洛阳城好不热闹。

  人间事,实难料,到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当年9月17日,吴佩孚由洛阳北上指挥作战。两个月后,由于其部下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阵前倒戈,离他而去,吴佩孚顷刻兵败,狼狈地回到洛阳。

  回到洛阳后,他本打算重整旗鼓,不料在豫西起家的镇嵩军也不再听他指挥。镇嵩军憨玉锟部从陕入豫,还没有走到新安,就派人送信让吴佩孚滚蛋。吴佩孚好不伤心,看着他的西工兵营,看着他的司令部,看着他的继光楼,看着他的阅兵台,磨磨蹭蹭不愿离开。无奈驱逐令一道接一道,勒令他轻车简从,把带不走的书籍和字画就地封存,立刻从金谷园火车站乘火车离开。

  就这样,吴佩孚极不情愿地离开洛阳。他从郑州转往信阳,在鸡公山上盘桓多日,就是不想离开河南。他站在鸡公山山头,朝着洛阳方向望去,一遍遍地看自己在洛阳写成的《春秋正识证释》、《易箴》、《大丈夫论》、《日食参考说》等书,禁不住长吁短叹,感叹自己在洛阳没有“成大事”。消息传来,洛阳传起了民谣:“吴佩孚,坐洛阳;想坐长,坐不长,落了个虚名‘洛阳王’。”

  吴佩孚一离洛阳,便一直走下坡路。尽管后来他又跑到湖北、云南等地,出任所谓“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企图东山再起,但最终兵败,只好再度北上,于1931年隐居在北京什锦花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地区沦陷,日军利诱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长,遭到吴佩孚的严词拒绝。1939年底的一天,吴佩孚在吃饺子时,肉馅儿中的一根小骨头插进牙龈,几天后牙龈便肿了起来。12月4日下午3时,他的朋友齐燮元、符定一,带着日本军医处长石田来到什锦花园为他“治牙”。石田掏出一把狭长锐利的手术刀要做“手术”。吴夫人见状,大声抗议道:“既然开刀,为什么不打麻药?”石田奸笑着,在皮包内翻了半天,才找出针剂给吴佩孚注射了一支,然后又撬开吴佩孚的嘴巴。说时迟那时快,石田那把狭长锋利的手术刀,并没有伸向吴肿胀的牙龈,而是直接刺向了他的喉咙。只听吴佩孚“啊”的一声惨叫,当即血流不止。吴佩孚意识到遭了暗算,怒视着石田,气绝身亡。

  吴佩孚,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军阀,生命就这样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