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洛阳练兵缕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高海林|杨 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7:38: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吴佩孚洛阳练兵缕析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 ]直皖战争后,昊佩孚为实现其“武力统一”中国和抵御外侮、收回国土的梦想,在洛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扩军练兵活动。洛阳练兵集中体现了吴佩孚的军事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练兵的目的却并未实现。

 

[关键词]昊佩孚;洛阳练兵;武力统一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选择了“武力统一”中国的方针。为此他在洛阳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扩军练兵活动。洛阳练兵成就了吴佩孚个人军政生涯中的辉煌顶点。但其“武力统一”中国的目的却只能流于梦想。

 

一、练兵的缘起

吴佩孚之所以选择洛阳练兵,与洛阳的军事战略地位密切相关。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以重兵驻洛阳,既便于御外,又宜于武力统一全国。不仅如此,巩县兵工厂近在身旁,武汉、南京两大兵工厂也有京汉、津浦、陇海铁路之便,可以朝发夕至,能为练兵提供充足的武器。此外,还可以洛阳为根据地,通过京汉铁路北接保定与曹锟密切联络,遥相呼应,将直系势力扩向四面八方。

 

洛阳本有现成的练兵场地,1916年袁世凯曾把这里作为“新朝皇帝最后退守之所”,在北邙山南麓,伊水东岸,耗费库银l07万两,建造了一处练兵场,附设几座军营、教室、住房等,稍加修补扩建。ePOCh使用。这是吴佩孚选择洛阳练兵的物质基础。吴佩孚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有“王者之气”,暗和了其统一中国、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这则是促成吴佩孚将洛阳作为“振军经武”的基地,“俨然成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思想因素之一。

 

扩军练兵,更是吴佩孚“武力统一”方针的需要。直皖战争前。吴佩孚并非“武力统一”论者。他甚至认为“舍谋和统一,无以为救国之方”, ¨ ’为此自衡阳前线“撤防北归”,“罢战言和”。直皖战争后,首倡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纠纷”,但吴的主张遭到张作霖与曹锟等实力派的一致反对。“故在驻洛阳时期,始埋首练兵,改定武力统一之计”。武力统一国家,就需要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不能继续依靠与别的军阀合作。张作霖以及其他人,只能是暂时的同盟军,将来可能会成为敌人。吴认识到“现在中国军阀出色之人物,甲乙丙丁,其势力在伯仲之间,未见有崭然露头角之人,于是互相搏噬以攘夺权势,由于人物力量之均衡,偶尔甲稍抬头,则乙丙相联以倒之,乙若微现锋芒,丙则结丁以灭之。互相争战,循环而无所底止,若此时如有甲乙丙丁互相联合而不被打倒之人物出现,则国事不需悲观万流朝宗而成滔滔之江河,终见全局之统一。”

 

吴佩孚素怀“澄清天下之志”,洛阳练兵即是要使自己成为这个“甲乙丙丁互相联合而不被打倒之人物”,担当起统一中国的重任。1921年,湖北出现了“驱王(王占元)运动”,要求以鄂人治鄂,并得到湘军和川军的支持。吴佩孚表示坚决反对:“要是各省军政都归各省自己办,那么中国不成了五胡十六国?! ¨他发兵援鄂。以部下萧耀南取代王占元任湖北督军。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吴佩孚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非用武力不能达到统一。因此,当1924年,前国务总理张绍曾到洛阳责问吴佩孚“标榜武力统一,殊非所以收天下人心之道”时,吴慨然应日:“旷观今日中国大势。未能推翻武力统一之论据”,“空谈佛家之清静道理,而不能挺身以救目前民众之疾苦,避难就易。非大丈夫之所有事也。”并口占一诗以言志:“龙泉剑斩血汪洋,千里直趋黄河黄,大禹神功何其大,洛阳一气贯扶桑。”

 

扩军练兵也是吴佩孚民族主义情感的体现。吴少时受儒家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一生推崇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甲午战争时,吴佩孚目睹日舰炮击家乡的蓬莱阁,“即萌湔雪国耻之念,故投笔从戎,誓以身许国”。他常说,我要把军队练好,以“与外国人一战,收回主权,恢复失地,尽雪国耻。将中国治成一个强国”。他自撰《满江红•登蓬莱阁》作为洛阳练兵时的军歌。歌词日:“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潮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弱,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从歌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练兵的目的及吴佩孚的民族主义思想。

 

另外,直皖战争的胜利也为吴佩孚练兵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战后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为吴提供了充足的兵力、物力和时间,其练兵活动就有了保证。

 

二、练兵的指导思想

吴佩孚曾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当时的《向导》周报评论说:“吴在军事上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这不仅是他在几次大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指挥才能,而且在训练教育军队上也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