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三代艺闻南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晓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7:34:3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吴氏三代艺闻南北

 

 

吴家丹青传代, 艺闻南北; 中国画坛, 尚属罕见。此大即清代吴滔、民国吴徵和现代吴宏。

 

现代吴宏

年逾八甸的老画家吴石耕先生, 头发浓密, 精神矍铄, 终日作画, 索画者接踵不断。吴石耕名宏, 苏州人, 生于国画世家, 自幼承传家法,初学奚冈, 后学清代“四王” 和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等名家山水画, 临古摹古, 功夫甚深, 基本功扎实。2 0 岁时吴石耕即显露头角, 为其父好友陈叔通先生赞赏并推荐向世, 随之名声大振。

 

吴石耕1 9 5 0 年在贸易部工作, 1 9 5 4 年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 先后在西安西北区石油公司、甘肃省石油公司、省商业厅、兰州商学院供职。其业余作画不缀, 西北区中国画研究会长赵望云见其作品后很是惊讶:“您的绘画基本功很扎实, 在哪里学的? 得知系著名画家吴徵的后代,赵望云十分欣喜, 当即吸收其为中国画研究会员。1 0 年动乱时期, 吴石耕仍不忘作画, 下放“五七” 干校时, 他以巨幅“ 红梅” 为报头的板报设计, 深得员工赞赏。而他抽调下乡期间适逢春节, 他给农民画的窗花以梅花、白菜、萝卜、玉米、黄瓜及蝴蝶、蜻蜓、小鱼、小虾等农家喜闻乐见的题材而被农民尊为“政策同志”。

 

吴石耕早期画风属南派山水画, 秀丽淡雅, 文人气息顿浓。在大西北工作4 0 余年后, 深受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影响, 视野拓宽, 心境豁达, 且工作之余游览秦岭、太自山、贵清遮阳山、崆峒山、九寨、黄龙等名山大川, 那山壁峭立、老松成林、飞瀑直溅、半山古刹的苍凉情景, 改变了吴老的山水画风格。在布局上, 他更趋向雄浑阔大,豪纵奔放,在技法上, 他采用北派斧劈皱法, 将北方山水画法和南方山水画法融合为一, 刚柔相济, 终于在山水画法创出一条新路。

 

吴石耕为人质朴淳厚, 他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待人谦和。吴老顿多学生, 既有耄耋老人, 也有年少孩童年。吴老常于甘肃老年书画研究会讲课, 点评其会员作品。会员深有感触地说:“经吴老指点,胜我数年的学习。”还有学生将其画稿装订成册,作为教材保存。

 

吴石耕长于鉴定名人字画, 他不断揣摩历代名家手迹, 逐渐掌握其时代及个人风格, 同时摹古人绘画,潜心研究皱染方法及各画派独特技法风格等, 因而独具鉴赏功力。1 9 9 2 年, 甘肃省首家拍卖公司成立, 特聘吴老为鉴定顾问。鉴定之初, 尚有委托人和买画者半信半疑,甚至有人将吴老鉴定的书画又请其他鉴定名家再行鉴定,然经数年, 吴老鉴定的结果无一走眼, 其鉴定水平可见一斑

 

吴老思维敏捷, 不落时代, 与其交谈常可听到“网络、毕加索” 等名词, 可见吴老对现代事物和西方绘画的兴趣。谈及当今时弊, 他认为国画是民族艺术奇葩,只因传统文化土壤的缺失, 加上虚华和功利色彩, 使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流失, 其痛切之情溢于言表。

 

 

 

近代吴徵

吴待秋( 1 8 7 8 1 9 4 9 ) 浙江桐乡人。名徵, 别号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鸶湾人、括苍亭长,晚署老娟。金石书画兼长, 作画擅山水、花卉, 亦能人物仕女, 晚年喜作佛像, 颇有古风。曾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长, 1 9 4 6 年为上海美术会监事。

 

吴待秋作为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家, 与吴湖帆、吴华源、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 又与赵叔儒、吴湖帆、冯超然并为“ 海上四大家”。其父去世,吴待秋得吴昌硕应允列为门下。从此, 吴待秋一面讨教于吴昌硕,一面临摹父亲遗画, 进而潜心四王及明四家画风, 画艺日进。1 9 0 3 年, 吴待秋只身来到杭州, 求学于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前身) 。在杭州, 他得以结识治印大家丁辅之、画梅名家高野侯及胡庆余堂主人胡仲均, 四人一见如故,交流不绝。

 

丁辅之见吴待秋亦善制印, 情投意合, 遂约吴隐、王福厂等篆刻家常于丁府聚会,一时兴致所至, 经积极筹备于1 9 0 4 年在孤山创办西泠印社, 社址西湖白堤,以“继续保存金石印学, 研究发扬篆刻艺术” 为宗旨, 推举吴昌硕为社长。1 9 0 6 年, 吴待秋赴北京预备就任京兆伊, 他先后拜会沈钧儒, 和陈叔通。后通过陈叔通认识金北楼、黄蔼农等。北楼名金城, 能诗词, 善书画, 工篆隶,曾任大理院推事, 正筹设古物陈列所, 其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京城书画界颇有威望并介绍吴待秋加入, 从而结识黄宾虹、张大干、溥心畲、于非图、溥雪齐、胡佩衡等。吴待秋在京时曾受荣宝斋之邀, 画有雪梅、红梅、白梅、绿梅、赭梅及五色梅等, 每种6 张信笺。后鲁迅与郑振铎所编《北平笺谱》将其收入, 鲁迅所著《序》称,“ 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王梦白诸君, 皆画笺高手” 证明待秋之画, 当时便已不同凡响。

 

袁世凯皇帝梦灭后, 政局紊乱, 书画业萧条。吴待秋赴上海商务印书馆。此于《张元济日记》中可见:一九一六年三月十五日 叔通来信, 君者, 石门人, 为吴滔之子, 能画山水、花卉, 已保举县知事, 不欲往。吴昌硕邀伊来沪。如本馆需用人, 主持绘事, 可托昌硕函商。仍任其售画, 大约所费无多也。” 吴待秋被张元济聘为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长。期间创造出珂罗版在宣纸印刷的新工艺, 用锌版浇铸印章。由吴待秋编审, 精印《古今名人书画集》等艺术画册, 因有收藏价值得书画界一致称赞。张元济认为, 待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遂引为知己, 出差凡遇书画上事总邀他同往。1 9 2 0 5 2 0 日《张元济日记》中写道:“ 是日偕待秋赴扬州何氏观旧书并看字画, 同行者有葛词蔼亲家。傍晚寓广陵旅馆。” 同时, 吴待秋参加了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 与陆廉夫、哈少甫、朱古薇、丁辅之、高野侯、王~ 亭、商笙伯、赵云壑等切磋技艺。1 9 3 2 年加入由吴子深弟吴似兰发起的娑罗画社, 参加者有陈摩、樊少云、吴子深、吴似兰等3 6 人。1 9 3 6 年吴待秋又支持其弟子吴秋岩组织绿天文艺馆, 开办画展, 承接书画定单。

 

此时, 吴待秋画名益重。抗战胜利后, 吴待秋参加上海美术会与叶恭绰、商笙伯、贺天健等被选为监事, 后被推举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奖评选委员。1 9 4 7 年与颜文棵、张大干、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吴待秋也是治印能手,其山水笔力似得益于治印。1 9 0 6 年, 吴待秋在北京认识文具铺的铜刻匠人张樾丞, 见其店中所售铜墨盒刻工甚精, 但图案不佳,遂自荐与张合作, 刻绘铜墨盒、铜戒尺、铜镇纸,一刻一画, 珠联璧合, 相映生辉, 被作为艺术品收藏而成美谈。

 

以治印笔力画山水, 不难达到王原祁的“ 笔底金刚杵” 之境界。此外, 吴待秋善画梅, 写花卉得赵之谦笔意。吴氏画作, 落笔随意而不草率, 设色浓重而不混浊, 苍中带秀,刚中带柔。皴擦点苔喜用枯笔, 近山近水又喜染焦墨。吴待秋的笔墨传统得之王时敏、王原祁颇多, 布局以小石积大山, 所作颇具章法, 端庄稳健, 其笔力苍茫秀润而气骨坚凝。吴氏不脱四王藩篱, 与其自幼所学, 中年所受不无关系。其早年山水学其父吴伯滔、后受益于丈翁李笙渔、赴京城后求教于金城, 此三人均为四王一系的后随者, 故其气骨颇正。虽四王后学众多, 都不及吴氏。吴待秋出版画集有《吴待秋画稿一、二册》( 商务印书馆) 、《吴待秋画册》( 西泠印社) 、《吴待秋山水册》、《吴待秋花卉册》( 文明书局) 等。

 

清代吴滔

 

吴滔( 1 8 4 0 ~ 1 8 9 5 ) 字伯滔, 号铁夫, 又号疏林, 清末著名画家, 山水花卉皆卓, 不落凡蹊, 作山水苍秀沉静,水墨淋漓; 写花卉设色浓厚, 老辣道劲, 又善诗工书。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 尤与安吉吴昌硕交往甚密, 常彻夜切磋书道画艺, 抵足而眠, 兴致来时, 半夜起床, 挥毫合作, 以为快事。吴滔故居浙江石门县( 既现代桐乡市崇福镇保安弄2 2 2 4 ) 。故居为晚清建筑, 占地约3 0 0 平方米。吴氏有二子, 长子涧秋, 次子待秋, 亦名画家。著有《来鹭草堂集》, 性淡泊, 不慕荣利, 寡交友, 恒杜门谢客。有不远千里而访者, 则衣野服出见之, 或置具留饮, 饮必豪酒, 酣性纵谈古今谐谑为乐, 绝不见其有醉时也。遇俗客则望望然去之, 虽达官贵人皆拒门不纳。春秋佳季, 必至杭游西湖做旬日留, 赋诗作画以为乐而已。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美术学院等处, 皆珍藏其作品。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