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古战场旁的吴氏祠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2 19:33:1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在红安县(以前称黄安)诸多姓氏中,吴姓乃一大姓,以地域区分宗族,有“东吴”、“西吴”之分。县南八里湾镇陡山村,便属“东吴”

提起八里陡山村,红安无人不晓,不是因为别的,是这里有一座名声显赫、做工考究的吴氏祠堂。

吴氏祠建在卓王山下南面,与陡山村的谢家垸毗邻,倒水河与陡山村隔山相望,其中有一条小溪正好在祠堂门口流过。

红安倒水河与麻城柏子山之畔的举水河之间,即是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携伍子胥孙武带三万军士与楚军相战的柏举之战的发生地。
(总称为柏举之战的吴国破楚之战,经过吴国军队在汉水施诱敌之战、撤至柏举,爆发柏举之战、一举击溃楚军,之后是清发水追击战、雍澨败援战、入郢之战。经过这五次战斗,吴国军队终于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
近年来,在举水河床上陆续被人们发现的石器、陶井、箭镞、青铜玺和大量古钱币,特别是在两河之间(举水、倒水)出土的一批批古代武士墓群,更能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战争。

吴氏祠原是红安八里湾镇陡山村吴姓人的家族宗祠,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物质遗产

据吴氏家谱记载,此祠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现吴氏祠为光绪廿八年(1902年)新建,历时两年。

整个吴氏祠为砖木结构,共三幢,依次为观乐楼、正殿、寝殿。在观乐楼与正殿之间为前院,中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桂花树,为清同治年间栽种,今已一百好几十年了,月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 

吴氏祠建造上的木雕艺术是弥足珍贵的,均为当年“黄孝帮”的杰作。 

吴氏祠堂其建筑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湖北罕见,被誉为古武汉的活化石和鄂东第一祠(祠堂有古代武汉的市景图浮雕)

吴氏祠门楼上“家承赐书”相传与朱元璋的关。1354年,朱元璋在陡山村附近遭到敌军突袭,逃亡中遇到吴家读书人吴琳(吴氏三世祖),吴让他藏到自家阴沟,并在阴沟入口处布上蜘蛛网,这样朱就躲过敌军搜捕。朱元璋在吴家暂时落脚时,一日雪后初霁,吴琳信口吟道:“雪压竹枝低,虽低不惹泥。”朱元璋忍不住接吟:“有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吴琳由此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遂帮他收集散兵,重整旗鼓。朱元璋即位后,召吴琳入仕,官至吏部尚书。朱元璋还亲笔题写“开国天官里”的字样赐予吴琳,让他在家乡建立牌坊。

据传,抗战中,一群日军曾欲将此祠烧毁,当他们举着火把闯进祠中时,却被祠内的富丽堂皇震住了,纷纷熄灭火把,向吴氏祖宗牌位磕头。 


--------
    
驾车自武汉至红安八里湾镇,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由八里湾镇往东北方向行驶四公里,就到了陡山祠堂。

在陡山祠堂附近的几个垸子,为谢家垸、陡山垸,都是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清一色的雕花条石砌墙,大青砖砌墙,一律的高石台阶,屋上一律拱斗飞檐,如同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屋檐下画有龙凤人物,在没有正式见到祠堂前,这些浓郁的十九世纪民居特色的建筑给参观吴氏祠堂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

远远地,可以看见那棵死而复生的大枫树,与大枫树比肩而立的,是久负盛名的,鹤立于周围民居之中的吴氏祠。

祠堂位于陡山垸的西南方,门口有清清的小溪潺潺流过,它孤独而又高傲地立在陡山垸旁,祠堂门口上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翘起了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牌楼面上悬挂着一系列的铜铃,稍有风过它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丈余高的特制的大青砖所做的围墙将祠堂包裹成一个整体。牌楼正中悬挂着一笔力遒劲竖匾,上书“吴氏祠”,牌楼内还有一块横匾,上面同样也是龙飞凤舞的四个字:“家承赐玉”,大约指的是朱元璋为这里题字的事。祠堂在建造上采取一进数重的风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后有深院,中有大厅的格局。

推开朱漆大门,拾级而进,迎面是宽敞的大院,院落正中有两株合抱的桂花树,据族中老人介绍,这两棵桂花树是清朝同治年间栽种的,几番险些死过去又活了过来,被视为族中圣物,每逢秋高气爽时节,值“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为晚凉开”时,金风催开玉桂,遍地铺满黄花,此时,不单是这前庭,连整座祠堂,都透着浓郁的桂花馨香,行人在数里之外,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每逢这时,老人就会说“祠堂的桂花开了”,无论祠堂内的桂花开的多么灿烂,族里是绝不允许人随便折上一枝的。       祠堂进去的第一重是“观乐楼”,这两层木楼建在祠堂第一重进门处,楼梯在围墙内东西两侧,可沿木梯上楼,站在祠堂进门处仰面而望,能看到楼顶部所绘的八卦太极图,虽历时一百余年,这图案依旧线条清晰,色彩鲜艳,恍如近日所画,在八卦图的外围又是八幅画,画的是腾云驾雾,登坛拜将之类的神话人物。这观乐楼做的极为考究,全部为木材做成,梁、柱、幅上无一处不是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楼顶用砖砌起高高翘起的有着优美曲线的飞檐翘角,角上用白玉雕刻有奇禽异兽。观乐楼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楼,在楼上沿四周“回”字形雕花壁板走廊,可以全方位地居高临下观看楼下歌舞戏曲表演,观乐楼正中所坐的乃是族中族长,长辈及绅士秀才之类族中显赫人物。

乐楼下四周,桂花树周围的空地处,全部用青砖铺地,地面整齐而平坦,底下回廊柱子间连接处用木雕花板相隔,这些花板刻工细腻,刀法娴熟,所表现的内容也都出自史籍典故,如“文王访贤”、“大禹耕田”、“群英会”等等,据说当年仅这任何一块雕板均要花费雕匠约十余天的时间。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观乐楼下两丈余长的楼檐木雕,雕刻的是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黄鹤楼高高矗立,在众多鳞次栉比的楼房之中,如鹤立鸡群,分外醒目。浩淼的长江从武昌、汉口流过,江上楼帆林立,千舟竟发,逐波追浪,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人流簇拥,从人们的穿戴中可以分辨出有学生商贾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饰发型皆为晚清风格,细看桥上有人倚栏而立,眉宇生动,似对江水幽思,有人器宇轩昂、极目远眺。整个画面是半立体式雕塑,镂空的窗户可以塞入一小指,桥上栏杆人可用两指夹抚,万千人像皆有喜怒哀乐,立体地再现当时的武汉三镇景象,是一副少见的木雕珍品,2003年武汉一家单位愿出资数十万元购置此匾额,被我县政府和文物主管单位婉拒。

人站在前庭的桂花树下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楼高悬的字体庄重的“观乐楼”匾额。据资料记载,楼下两边主柱,篆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桂苑溯仙踪浑疑广乐频张月里霓裳传法曲”,下联是:“桃花寻古迹依旧家声远振楼头钟鼓庆赓歌。”对联系书法名家所书,惜在“文革”中被毁。                              

走过前院,踏上两级石阶,就到了祠堂的上殿——拜殿,这里殿厅宽阔,两边摆满油漆雕花太师板椅,乃过去吴氏宗祠议事之处,大殿厅正中摆一长溜雕花香案,上面供有吴氏列祖列宗牌位,此处长年香烛缭绕,供品不断。在大厅与前庭相邻处的正中,有用粗红铜线捆扎的金龙一条,柱子两边是三尺高的木雕艺术挂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叶、藤、须、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细看,在硕大的葡萄叶和卷曲的藤、须空隙间,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灵活现,它们均A涎着那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呢,人再近前细看,才发现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观赏的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眼力,方能将这几十只老鼠数个清楚明白,整个画面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百鼠葡萄图”。此外,大殿的四壁还雕有凤凰、仙鹤、麒麟、狮子等珍禽异兽,刀工熟练,形象独特,妙夺天工。

沿着拜殿两边的边门再往后走,就到了寝殿。在拜殿与寝殿之间,又有一块与前面栽种桂花树庭院面积相仿的后院,庭院正中植有两株树龄在八十年以上的老梅。这梅树枝干虬盘,于寒冬时节清香扑鼻。寝殿是吴氏家族过去议事后休息住宿和族中长老者小范围议事之处。后庭的东西两边为厢房,每间厢房门皆用缕空雕花的鼓皮门。四扇门上用极精细的刀法雕刻四个斗大的鸟体字:“渔”、“樵”、“耕”、“读”,这四字一进后庭即可看到,非常醒目。鼓皮门的上下方雕的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妹三难新郎”等文人学士风流倜傥故事。                                             在寝殿最北方的上房内,因拜殿的香案已毁,现在供奉着吴氏祖先列祖列宗的牌位。

走进陡山吴氏祠堂,天上地下,木雕石刻,无一不精雕细刻,无一不显示着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质朴的民间美学,据专家介绍,吴氏祠堂的木雕艺术在湖北省民间雕刻中属上乘水平,是当年木雕专班“黄孝帮”的得意之作和代表作。作为祠堂的建造者,他们不求其快只求其精,不求节俭务求一流的指导思想,为建造祠堂的设计者和木工、石工、泥工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最大空间,从而促使他们的艺术造诣达到颠峰状态。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整座祠堂的建筑材料都是定制的和专门采购的。就拿建祠堂的砖来说,全部是到附近最有名的窑里选上好材料定烧的,还特地在每块青砖上用模印上“吴氏祠”字样,以防有人偷用或盗用砖料。当时没有水泥砌浆,就在工地一连摆上几口大锅,锅里煮的是上好的糯米稀粥,以糯米糊配石灰加瓷片碎末,它的凝结力竞然比现在的普通标号的水泥都强!建筑班底是最负盛名的肖家石匠班子,这套班子专在“江、吴、程、谢”四大富户中做房子,绘制祠堂的图纸亦是经修改定稿的,木工班子更硬,是闻名两湖(湖北、湖南)的“黄孝帮”掌墨牵头,极尽雕画镌刻之能事,是花了礼金特地聘来的,这套班子在红安也仅仅只做过吴氏祠一家,便又转向他地去了。就连动工时间也考虑与洪水季节同步,这样那些庞大的木料,笨重的石料方能顺利地通过用木排到达祠堂工地。

一切设计是那样地丝丝入扣,那样地从容不迫,那样地精益求精,谁知道吴氏族人为这祠堂开了多少个会议,谁能说这仅仅是一个宗族型标志建筑,   而没有吴氏子孙希望团结一心凝聚成一股绳的良好愿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安率先开展土地革命,农民运动如火与荼,吴氏祠成了倡导农民运动的“女学堂”,青年妇女纷纷走进昔日不能迈入一步的祠堂寝殿,她们以后庭作课堂,以厢堂作教室,在这里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识字学文化,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培养的青年学生,以祠堂为落脚点,在这一带积极开展活动,八里湾出生的世界知名作家叶君健,在他的“土地”三部曲长篇小说中,绘神绘色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历史。

祠堂成了学校,最开始这里是“陡山师范”,在这里居然培养了一批批走向全县教育战线的教师,后来这里办“陡山中学”有近十年之久,庄严肃穆的祠堂被琅琅的读书声充斥,中学生活泼的身影出没于祠堂,他们给这古老的祠堂的生气和活力,但同时也给祠堂造成了一些损失,尽管学校领导和老师极力维护和小心,但天长日久由于少年学子无意识不经意地毁坏祠堂,累计起来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不管岁月演变,政治风浪冲击,吴氏祠最后还是幸存下来,成为宗族性建筑标志的唯一,向世人默默地述说它的作用,其间可恶的白蚁对祠堂的木质结构以毁灭性的破坏,再加上本已破旧的祠堂年年要经受狂风骤雨、大雪冰雹的考验,于是祠堂的毁坏在加剧,幸而二十世纪红安人的观念在发生深刻嬗变,吴氏祠成了红安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县委、政府拨专款对祠堂进行保护维修,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并把祠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些旅游者只要到过吴氏祠,无不赞叹她的建筑的精致和匠心,无不被她颇有艺术气质的布局和每一细节所感动,假如旅游者再随便到与祠堂相邻的古朴的陡山垸信步转上一转,看那青石条砌成的高墙和骄傲的一群群飞檐的屋顶,细细观赏那大部分家庭门楣屋外留存的石雕石刻彩绘,无不沉醉其中。武汉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的艺术家偶尔到这里一游,忍不住赞叹说,“这里的古朴典雅类似于浙江的周庄,可惜知名度不高,真是养在深阁人未识啊。”


-------------------

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第二十四世吴王阖闾率军破楚的柏举之战的发生地,在这黄安倒水河与麻城举水河之间,是彪炳史册的黄麻起义发生地。1927年11月14日,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里是中国革命数支军队的诞生地。在黄麻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1928年,鄂东军先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一军,实现武装割据。1930年,党中央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统一起来,成立了属中央领导的红一军。1931年11月,徐向前任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于七里坪,下辖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的红四军和红十五军。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西进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腥风血雨中重建红二十五军。随后,党又组建红二十八军,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一个县域,先后诞生多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中国革命史所仅见。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孕育将军的摇篮红安(原名叫黄安)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同时也被誉为“将军城”)。这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孕育了两位共和国的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王诚汉、周世忠、谢富治等223位将军。徐向前、叶剑英、许世友、徐海东、陈赓、陈再道、刘华清等我军一代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在我军历史上有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重建和改编。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争中,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0大军区,其中8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后来10大军区改为8大军区,先后又有6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红安,一个山区小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之最”,而且也一个“世界之最”。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其中1955-196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他们是郭天明上将、周纯全上将、王建安上将、韩先楚上将、 秦基伟上将、陈锡联上将、王诚汉上将;谢富治上将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0人, 他们是刘飞中将、詹才芳中将、张仁初中将、徐深吉中将、 李天焕中将,徐斌洲中将,张天云中将, 胡奇才中将、 刘昌毅中将,王近山中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42人,他们是 程儒珍少将、韩卫民少将、袁克服少将、金世柏少将、 罗厚福少将、李世焱少将、 耿锡祥少将、黎锡福少将、 邹国厚少将、徐绍华少将、贺健少将、陈焱清少将、 熊应堂少将、程悦长少将、殷国洪少将,卢燕秋少将、 张天恕少将、郑国仲少将、 况玉纯少将、秦光远少将、 陈美藻少将、李定灼少将、江波少将、刘福胜少将、 赵鹤亭少将、马忠全少将、闵学胜少将、戴克林少将、 戴克明少将、程启文少将、 罗应怀少将、甘思和少将、 胡正平少将、旺运祖少将、何德庆少将、吴振挺少将、张志勇少将、涂锡道少将、张竭诚少将、詹少联少将、 谢正荣少将、周世忠少将。

需要说明的是:1952年9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同时划出部分区域分别归属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还诞生了14位原黄安籍将军,他们是刘华清上将、 聂凤智中将、吴先恩中将、 高厚良少将、黄立清少将、萧永银少将、吴世恩少将、 严光少将、吴林焕少将、 萧德明少将、姚运良少将、 周明国少将、萧志贤少将、伍瑞卿少将。

红安以“将军县”闻名,除为人所熟知的老一辈将军外,还有一批共和国的新一代将军。如吴晓恒少将,她是1988年第一批授衔的女将军,时任某军医大学校长;黄俊峰少将,时任总后勤部某部副部长;江建曾少将,现任某军区空军副司令;胡先贵少将,现任海军某基地司令;罗毅少将,现任某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秦卫江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李平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刘晓坤少将,现任某省军区参谋长;程志,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是文职干部,享受少将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