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六兄弟“造就”六家畈
——走进长临河镇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祠堂修于清光绪年间,距今100多年。
曾经,吴氏宗祠号称合肥东南一枝花,其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宫殿般的建筑风格让人叹为观止。如今的祠堂为第四次修建,保留了以前气势恢弘的风格,成为吴氏后人祭祖之场所。
吴氏始祖情迷肥东山水
说到吴氏宗祠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吴氏始祖吴七三。南宋宝庆元年(1226年),吴七三从宣城迁来合肥东乡卜宅兴业。他来到巢湖北岸,只见远处山脉逶迤,多条河流奔腾,似天然之镜,湖光山色,美景尽收眼底。吴七三遂决定在此定居。此后,吴氏在此地读书育人、休养生息,勤劳持家。人们安居乐业,建设美好家园,这里成了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庄。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吴世十世孙吴起周首倡建祠宇修谱牒。光绪六年(1880年),淮军华字营统领诰授资政大夫、三品按察使衔江苏补用道吴毓芬领建吴氏宗祠。宗祠位于六家畈东侧,门对四顶山,占地广阔。民国三年祠堂遭火灾,民国七年第三次复修。新中国成立初,祠堂曾作为志愿军康复医院药库,后作粮仓。1973年祠堂被拆毁,所有材料用作建粮库。
四次修建保留老祠堂风格
2008年,吴氏宗亲提出修复吴氏宗祠,筹集基金30万元动工修祠。复建祠堂占地900平方米。
昨天上午,我们来到位于长临河镇六家畈的吴氏宗祠,只见祠堂门口有两个旗座。“以前老祠堂的时候,宗祠门口有六杆旗,如今只剩下了两个旗座了。这不,我们准备了两个旗杆,过两天就把它竖起来”,讲这话的是吴光明老人,老人家一边说一边脸上流露出自豪之情,要知道,在祠堂门口竖旗杆的,可不是一般的人家。
祠堂大门上为“吴氏宗祠”匾额。门上有一副永久性对联:“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大门内西侧南墙陈列吴氏起源、三让王吴泰伯、恭孝王吴仲雍、延陵王吴季札及有关历史图表。
大门正厅上方悬挂3块直匾额,均为红膛金字,从东向西为:执政府高等顾问、安徽军政司司长代理安徽都督、甘肃军务厅厅长陇东镇守使、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陆军中将吴中英;甘肃肃州镇守使、苏州镇总兵、将军府质威将军、陆军中将吴桐仁;善后会议委员、海军部次长代理总长、海军中将、一等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吴纫礼。
二进“敦伦堂”三个大字置于大厅中央上方,下方为吴氏始迁祖吴七三公画像。敦伦堂大厅内共有8根柱子,悬挂4副楹联。我们留意发现,楹联既包括“一代功臣,良祯皆明将,生前忠臣,似青松凌霜雪;万世楷模,兄弟同封侯,卒后高风,如明月照云天”这样的人物歌颂,也有“礼让文明,吴氏传统美德;团结互助,家庭兴旺根本”这样的美德宣扬。
东山墙悬挂吴良、吴祯画像,西山墙悬挂吴镒和吴毓芬像。后门两侧自东向西悬挂14位文武官员生平简介。
六家畈因吴氏兄弟得名
在六家畈一带,吴氏家族在此安居乐业。始祖吴七三,天性恬淡,读书乐道。于宋宝庆年间自宣城渡江而北,先居四顶山北麓,生子吴再三,吴再三生6子。以人丁日繁,居大不易,北迁3里,至一盆形地定居。六兄弟在此农耕为业,婚配发展,成合肥东乡第一村。因其居多岗畈,遂以六子取名曰六家畈。明清以来,这里重教崇文、商儒并举,成为庐州锦绣上的一颗明珠,在江淮大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据统计,六家畈吴氏2006年入谱人口已达3万人。六家畈素有三岗六份之称,族人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的一些地区和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