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试解吴氏渤海堂之谜 /Article/art/lunwen/201507/19980.html "继续讨论
“薄”是通假字,通“迫”。薄海即逼近于海,有“到达海边”之意。《书·益稷》有:“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孔颖达疏:“外迫四海,言从京师而至于四海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常山以南, 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薄海也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宋代陈亮 《祭丘宗卿母硕人臧氏文》:“闺閫之懿不出於乡閭,而足以起薄海之敬。”清代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万方多蹙蹙,薄海日喁喁。”陈毅将军《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狡魔不敢拒,出狱在巴东。欢声腾薄海,君立万山峰。”徐霞客写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古文中没有“薄”通“渤”的先例。薄海堂后来讹为渤海堂,应为误传。
薄海即逼近于海,那也就是水浒之意。水浒之意是水边,也有“在野”的意思,不在朝堂,没有掌握政权。《诗·大雅·緜》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宋杨万里《浯溪赋》:“乃迹故步,还至水浒。”明何景明《津市打鱼歌》:“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
吴人失国之后,居于野外,居于海边,可谓水浒,可谓薄海。再联想到泰伯之父古公亶父之典故,做为泰伯之后裔,从而自称为薄海堂,意为在野之吴人,也有效仿泰伯之父古公亶父的立国行为之意,即是怀有立国之志的吴人。之后渐渐演变为渤海堂。
可见,渤海堂吴氏与延陵堂吴氏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怀有立国之志,以得辉煌之一时,后者持有求生之望,只望能绵延繁衍、生养长久。
渤海(薄海)之族,有如《水浒传》所赞: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渤海(薄海)之族,是节制之人(节侠),泰伯三让天下,让,即克己,儒家讲求“克己复礼”,泰伯三让,克己并非复礼,而是克己叛礼,背叛国礼(长子继位的国礼),以求忠孝。而克己也意谓着戒与忍,古人常说“让国香”,佛教常说“戒香”,都是指节制自己,即所谓的“节侠”,一方面节制自己,一方面仗义行侠,担负起社会责任。
这或许是水浒寨中的“薄海”(渤海)之族,即渤海堂的吴氏族人的真正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