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第一功臣吴兆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丹军  文章来源:个人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5/9 20:40:00  文章录入:吴丹军  责任编辑:gohwu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湖北葛店岳陂村吴家畈人。1898年参加湖北新军。1899年吴兆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随营学堂被送将校讲习所学习。1900年又以优异成绩转入工程专门学校。1902年毕业后,升为哨官。1905年参加“日知会”,任该会干事及工程营代表。同盟会成立后,在日讨论革命战略:由各省同志分途在各省运动,首先联络军学界,一俟时机成熟,则命令同时起义。此后,秘密将这一战略决策函知武昌的日知会,征求意见。黄兴主张应以广东为根据地向北发展直至宋教仁则主张应先在清朝统治中心北京活动,以达迅速之成功。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刘家远召集军界共同研究。吴兆麟在讨论会上提出:湖北军界同情革命者,占十之六七;军队训练程度较优,而且武汉供给军队需用之军资亦甚多。军队最重要者弹药、粮秣、被服耳。汉阳的兵工厂,弹药不可胜用也;汉口之大商埠,粮秣不可胜用也;武昌有各大工厂,被服不可胜用也。且按兵要地理之关系:以中国形势,占领扬子江,则可左右南北。况湖北居扬子江中心,即孙子所谓衢地是也。衢地则交。我日知会所计划革命战略,要以湖北为根据地,竭力联络扬子江上下游各省同志,待时机一到,则由湖北首义。然后向北进展,以北京为作战目标。但孙、黄、宋三人之主张,皆有胜算,宜分途进行。总以合力推倒满清,达到革命目的为主。知会成员对吴兆麟的意见都表示赞成,并密函日本同盟会合力进行。吴兆麟之革命方略,如诸葛孔明之‘隆中对

1906年在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以第一名考入湖北参谋学堂他参加1906年及1908年河南彰德、安徽太湖两次秋操清末南北两军之间的大型军事演习),对于近代战争有深刻地认识并手编各秋操纪事,还编著了《战术实施》、《参谋旅行》等兵术书籍,被印发各军参阅其军事理论知识扎实军事素养很高,在官兵与同学中颇有口碑。1909年以最优等生毕业于参谋学堂,仍回工程八营任左队队官连长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爆发了新军起义。当起义军工程八营官兵们抢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发现自己的队伍中并没有合适的指挥者。这一天起义仓促,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主要领导人不在场,刘复基已牺牲,孙武被炸伤,刘公生病,蒋翊武在逃,刘英远在外县。此危急时刻,群龙无首的起义官兵们,急需一人出来组织和领导这支革命队伍。官兵们公举当夜楚望台值日官吴兆麟为起义军总指挥。因为官兵们知道他是前日知会干事,有革命思想,富有军事才能,认为他是此时最合适的人选。

吴兆麟初不肯受职,众士兵一再请求,吴方慨然允诺,当即发表讲话:“诸君同志不弃,公举兄弟为革命军总指挥。兄弟与诸君当此起义之际,均处危险地位,为民请命,亦属义不容辞。尔等现有大志,今日之举,是我本愿。但尔等自首难后,颇形紊乱,非常喧嚣,最犯兵家之忌。况夜战以肃静为主,否则不可指挥。既云革命,对于军事,须严守军纪,绝对服从命令,方操胜算。”起义官均表示“愿遵守命令,即赴汤蹈火,皆所不辞”。

于是他担负起总指挥的责任,令各队到楚望台西南凹地集合,重整队伍。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处境,于当晚8时30分,提出应急军事措施

一、目下我工程营举动,约一时许,各处尚未响应,其危险万状。北有三十标,西有宪兵营,均是旗人,近在咫尺。我须先发制人,以猛烈火力击散之。

二、本军械局乃我根据地,须竭力保守之。

三、炮队内同志极多,现在城外,夜间如无步队掩护,行动危险。我应派队促其响应掩护入城,以壮声威。

四、所有附近电线一律割断。

五、今晚口号兴汉。

六、各营同志,均派二人,分途递信,促其响应。

七、一俟炮队入城及各营同志响应后,然后一齐进攻督署。

吴兆麟将以上处置说毕,众兵士均极赞成

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后,各部由于工程营全营都参加了起义,再加上总指挥吴兆麟系工程营之人,所以,进攻督署的主要任务由工程营来担任。 

工程营全营和第二十九标、三十标同志在楚望台会商,决定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进攻督署:第一路由邝杰率领,由紫阳桥向王府口搜索前进,经长街,以督署前面为进攻阵地;第二路由马荣率领,向水陆街搜索前进,通过长街,以督署后面和督署后面的第八镇司令部为进攻阵地;第三路由熊秉坤率领,经过津水闸,向保安街正街搜索前进,以督署大门为进攻阵地。

三路主要队伍在进攻中都遇到了阻碍,一时停滞不前。还好南湖炮八标在到达蛇山布置好炮队之后便开始向武昌督署发起猛攻。炮队的加入,使官兵欢欣鼓舞,士气大增。但由于天黑且离目标太远,炮队射击不准,不能直接击中督署。这时有人想出办法,在督署附近点火照明,以使炮队能准确击中目标。

天亮以前如不将总督署攻下,摧毁其指挥中心,等到瑞潋各路援军到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紧急中,有人想出了一个为炮兵观测照明的办法,这就是焚烧督署附近的民房,引起大火,便于蛇山、花园山等处炮兵观测,消灭顽抗之敌。这个办法都说好,就是烧老百姓的房子不好。为难中,吴兆麟说:“现在消灭敌人最要紧,其队集中会合,便开始了进攻武昌督署的计划

清吏瑞澂、张彪、铁忠诸逆,惊闻工程营兵变,急饬各协、标、营长官,一面制止内部响应,一面嘱派可靠兵队会剿。惟各标、营自管带以上各官,均以身家性命是惜,不但无会剿之勇气,且纷纷离营,惟恐祸及其身。只第三十标第一营管带郜翔宸将营门堵塞,使外不能入,内不能出:第三十二标标统孙国安,仅派楚英带两队兵士,反抗革命军;其他如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及第十一营炮队管带张正基亦曾反抗于一时,结果均遭失败。

当时起义军兵力和守卫督署的兵力应该相当,但由于清军已经从内部开始溃败,所以,当起义军发起猛攻时,他们便很快败下阵来。

守卫督署的兵力,原有教练队一营,机关枪一队,消防队一队,骑兵一队。9日,瑞潋又调巡防营三营防守,驻在督署后面;张彪的第八镇司令部,也有卫兵若干人。据当时估计,瑞、张兵力有3000左右,其他分布在城内的武装警察和宪兵营、旗兵营等,还不计算在内。与义军比较,似乎相等。但瑞、张军队,系临时拼凑而成,巡防营又素无训练,因满汉关系,使瑞、张也不敢放心使用,只叫他们死守督署这个据点。南湖炮标进城后,瑞、张处于炮火威胁之下,无法抵御。他的事以后说。马上派人向附近民众解释,保证以后为他们修房子。”当他们向民众解释时,料不到“烧房户”一听到这事,都表态说:“只要能消灭敌人,我们甘心情愿烧自己的房子,要么事赔偿咧。”

就这样,军民齐动手,片刻之间,房子燃烧起来。此刻,蛇山上的大炮继续射击,督署大堂、后园、钟楼、签押房纷纷中弹。面对革命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湖广总督瑞澂命人凿开督署面江围墙,携家眷及参议铁忠等登上几天以来一直停泊文昌门下的号兵舰。瑞澂在舰上致电湘、豫两省速派巡防营来鄂“会剿”,又电奏清廷,“请派大员,多带劲旅赴鄂剿办;湖北清军最高指挥官、第八镇统制张彪在督署抵抗一阵之后,带残部退往汉阳,再退汉口刘家庙;布政使连甲与护兵在藩署作困兽之斗,翌日拂晓越墙逃往汉口。其他湖北军政官员纷纷作鸟兽散。督署内剩下的残余军队,熊秉坤带领敢死队全部歼灭。至此,督署乃得完全占领。 吴兆麟应变有方,布阵英明, 致使武昌大功告捷”

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内各官署、城门均为起义军所控制;当日上午,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清军士兵也陆续向楚望台集中,听从革命党人指挥。革命党的十八星旗帜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了武昌首义的胜利。上午,吴兆麟布置了守城及战场扫尾工作,同时派人敦请各机关起义同志和城内缙绅父老到咨议局开会,商讨起义胜利后一切紧急应办事宜。天意造化此人就是为了武昌起义成功

当天,巡城部队捉到黎元洪的一个伙夫押解到吴兆麟从伙夫那里吴兆麟知黎元洪依然藏匿在城内吴兆麟考虑应该推黎元洪稳定大局。于是他命令马荣、程正瀛带兵寻找黎元洪。不久,面带愁容的黎元洪被挟至楚望台。吴兆麟以礼相待,随之将他带到咨议局。在讨论成立湖北军政府的会议上,吴兆麟建议推举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得到与会者的赞革命党人十分气愤。蔡济民、张振武、陈磊等建议改举吴兆麟为都督,吴兆麟不同意,他说自己的官阶低。张振武说:“拿破仑以一中尉而跃为欧州联军司令。革命不在官阶而在才能,你便可以做中国的拿破仑。”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还是推举黎元洪对革命更为有利。吴兆麟有统揽全局战略的头脑,做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革命军掌控武昌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发生之后,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务,命他戴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0月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10月14日,湖北军政府决定扩编革命军,在参加起义的三千人基础上,扩编成步兵四个协、骑兵一个标、炮兵二个标、工程和辎重各一个营。自军政府贴出招兵布告后,广大工人、农民、学生和退伍士兵踊跃参军,四五天内即招足了约二万人的新兵,而四乡农民前来报名的仍源源不绝。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又先后成立步兵四个协,骑兵、炮兵各一个标,工程、辎重各一个营,机关枪一队,以及将校决死团 、学生军、宪兵队等。此外,还集中部分老兵组织了四个敢死队,并编组了荆襄、长江水师。总兵力最高额约六万人。

湖北军政府在扩军的同时,还部署了武汉三镇的防务:吴兆麟的步兵第一协防守汉;何锡藩的第二协防守汉口;成炳荣的第三协防守武昌武胜门外两望山至青山一带;张廷辅的第四协防守武昌;熊秉坤的第五协(10月16日成立)为预备队,驻武昌。马、炮各标营分隶各协指挥。

湖北军政府得知清军南下消息后,于10月15日召开军事会议,确定趁南下清军尚未全部集中时,先敌发起进攻。其方针是:“拟先击攘汉口之敌,逐次向北进攻,以阻止清军南下。”为此,决定向汉口增兵,首先肃清盘踞刘家庙之敌。当时,驻守汉口的革命军为步兵第二协,下辖步兵第三标(统带姚金镛)、第四标(统带谢元恺),另配属骑兵一营、炮兵一标(欠一营)、工程兵一队、敢死队两个大队,共四千余人。其进攻部署是:右翼为第四标,左翼为第三标(欠一营),分别从铁路两侧进攻刘家庙以南之敌;炮兵及工程队配置在洋商跑马场东侧;预备队在第四标之后跟进。此外,以驻武昌的第五协为增援汉口的预备队,令驻汉阳的步兵第一协派一个标移驻汉口,负责接济弹药。由第二协统领何锡藩任前线指挥。

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保卫战。在汉口保卫战中,革命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却因为前线总指挥张景良勾结清军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益增强,汉口11月2日失陷。此次汉口保卫战,双方各死伤二千余人。

10月28黄兴到达武昌。此时起义已坚持了18天,革命军占领了武昌、汉阳。汉口一带正在激战。

11月1日,清海军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及各炮艇宣布起义,由汉口开往九江,归附民军

11月3日,黎元洪授予黄兴战时总司令印信、委任状与令箭黄兴正式就任湖北民军战时总司令吴兆麟率参谋人员赴汉阳布置防务,协助黄兴处理军务。汉口失陷后,关于如何有效抗击清军,在战术思想上黄兴与吴兆麟产生很大分歧。黄兴主张“全力收复汉口,不肯分散兵力”,而时任参谋长的吴兆麟认为革命军新兵多,缺乏大炮、机枪,且汉口挫折后,元气尚未恢复,而革命军对手则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之清军反攻汉口不妥主张派兵分守汉上游蔡甸等地凭借海军舰队支援固守汉阳以疲清军而待各省响应。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11月5日黄兴决计反攻汉口,争夺战进行三天后又败,革命军主攻部队在汉口玉带门一带作战中严重失利,革命军士兵落水而毙者不可胜数吴兆麟急派人将桥拆毁,才稳定了局势

11月17日革命军退守汉阳两军隔河对峙。

11月19日清军逼近汉阳汉阳保卫战开始。吴兆麟建议从武昌一侧进攻汉口则汉阳之危可解。黎元洪即令“我军以陆海军并进,由青山渡口先占领谌家矶然后向刘家庙满军施行攻击”,陆军主力由步兵、工兵组成,并令第三协协统成炳荣率领。海军由“海琛”、“海筹”两舰组成,令汤芗铭司令率领。

11月22至24日,因成炳荣贻误战机,这个绝佳的奇袭计划被搞砸

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黄兴计划实施阳夏保卫战失败了,革命军经此大败,士气不振,节节败退。黄兴提出撤离武汉,迁至南京,黎元洪在内的多数人表示同意,独吴兆麟等少数人坚决不同意汉阳失守后,黄兴离汉去沪黎元洪举荐万廷献任战时总司令,万廷献以难孚人望,仅任一天即辞职之后,战时总司令由蒋翊武担任;都督府参谋长杨开甲辞职,吴兆麟继任。此时,武昌形势危急,北洋军大炮从龟山向武昌城内轰击,致使机关职员、居民纷纷逃避,黎元洪口说坚守,实拟逃遁。武昌防务,由蒋翊武、吴兆麟担当,他们共筹防守事宜,经常联络巡视,对于稳定武昌军心、民心起了重大作用。

吴兆麟就任伊始,星夜调兵遣将部署。这时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援军陆续汇集武昌。吴兆麟布置各路援军沿长江一线,严密防守。革命军在吴兆麟的指挥下,各部队合力抗敌,与清军激战日,保住了武昌

后来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李书城在回忆中曾这样总结阳夏之役失败的原因:“敌军是素有训练的北洋军,我以初成之师与之作阵地战,真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犯了军事上的大忌。进攻汉口的失败,又引起了汉阳的失守。”如果当年战事,依吴兆麟计划进行,不强攻汉口,在固守汉阳龟山一线的同时,将防御扩大到蔡甸,阻止北洋军从蔡甸渡河包抄,阳夏之役或许是另一种情形。而如果汉阳没有失守,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也不致甚嚣尘上,南北议和或许是别种结局

121日下午6时,孙发绪带着英国使节盘恩来到洪山司令部与吴兆麟接洽。他说英领事联合各国领事在革命军和清军之间调解停战,清军方面表示同意停战三天,他特来这里征求革命军的意见。吴兆麟一听正中下怀,当时都督黎元洪已逃往葛店,城内军民皆因此人心惶惶,清军显然不知此情,此时停火,正可缓解危机,重整旗鼓,便当即表示同意。但盘恩坚持停战协定必须盖都督印才有效,并要求见黎都督本人。吴兆麟假称黎都督因都督府起火已迁至刘家祠办公,现已天黑,路不好走,请盘恩留在司令部用饭,自己即派人去取都督印。实际上,都督印已被黎元洪带到葛店,那里与洪山相距九十里,派人去取根本来不及。急中生智,吴兆麟派人到武昌城找了个刻字工人立即照样刻了一个都督印,一个小时后,即以这枚假印章使南北停战达成了协议,足智多谋的吴兆麟,就这样使武昌的形势转危为安。

12月6日,蒋翊武辞去总司令,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

12月10日,军政府在教育总会召开军事会议,公推吴兆麟为战时总司令。

1217黎元洪举为大元帅

12月21日,吴兆麟重组总司令部,参谋长吴元泽,副官长周定原,秘书长李明军法处长陶俊;调整武昌防区:

第一区司令窦秉钧,辖步队第三、第五、第六等3协、马队一队,指挥青山至大堤口各炮队;

第二区司令何锡蕃,辖步队第二协、近卫队第一协、马队一队,指挥凤凰山、蛇山、黄鹤楼各炮队;

第三区司令张廷辅,辖步队第一、第四2协,马队1队,工程第一营,指挥鲇鱼套至石嘴各炮队;

第一支队司令官罗洪升,辖步队第八协、马队一队、工程第八营。指挥石嘴至金口各炮队;

第二支队司令邓玉麟,辖步兵第七协、马队一队、敢死队第一营;

总预备队司令王安澜,辖先锋军第一混成协、先锋军第二协、马队一队。

长江水师统领赵均腾,下辖两标:第1标统带彭超衡,第2标统带喻化龙

援鄂宁军第1镇统制黎天才,下辖两协,由田犹龙、张联升分任协统。

援鄂湘军第1混成协统领王正雅。

12月30日,湖北军政府在与各省援军联系妥当后以湖北大都督的名义下达了统一作战命令,当天民军战时总司令吴兆麟根据黎元洪的总命令,具体下达所部命令如下:

    民军战时总司令官命令

(十一月十一日午前十时于洪山总司令部) 

  1. 清军以主力占领汉口汉阳,以一部占领黄陂孝感,又黄孝以北沿京汉线各要地皆有兵占领。

    我右翼军明日准备向黄陂方面前进,威胁清军之左侧背

    我左翼军明日准备向孝感方面前进,威胁清军之右侧。

    我海军明日在阳逻青山游弋援助我右翼军进攻。

    我广东援军已抵上海。

    我南京、安徽军准备向徐州进攻。

    我陕西军准备向河南进攻。

  2. 本军拟于明日午前八时停战期满如左占领阵地:

    第一区窦司令官(即窦秉钧)率所属部队仍占领原阵地,但派步队第三协援助右翼军。

    第二区何司令官(即何锡藩)率所属部队仍防御原占领阵地。

    第三区张司令官(即张廷辅)率所属部队仍在原占领阵地防御并须在各要地施行佯渡。

    第一支队罗司令官(即罗洪升)所属部队仍在原占领阵地防御。先锋军第一混成协王统领率该协及湖南先锋军第一标(即独立第二混成协第一标,标统姚宏陶)占领黄陵矶、王家岭附近,援助我左翼军。

    第二支队邓司令官(即邓玉麟)派一部占领金口及香蒲山附近掩护该处炮队,其余所属部队俟先锋军至黄陵矶及王家岭时即撤收至武昌城内三十一标营房集合待命。步队独立标张统带率该标仍占领黄州、麻城掩护

  3. 马队第一标王统带率该标(欠一营)同第二标刘统带(欠二营)仍在原阵地集合听调。明日须派侦探赴左右翼搜索,并设步哨

  4. 近卫军第一混成协统领高尚志率该协为总预备队在城内左旗营房集合待命。

  5. 五、余在洪山宝通寺。

    左右翼军初战告捷 

    12月31日凌晨一点整,革命军各部开始行动,鄂军按计划开始佯攻汉口、汉阳,右翼军、左翼军则向黄陂、孝感总方向突破。鄂军炮兵从凌晨一点至八点不断轰击清军阵地,下午两点,革命军沿江堤一线发起进攻,清军亦发炮猛轰武昌革命军阵地,并依托阵地阻击鄂军的进攻,双方激战一整天,鄂军的佯攻目的达到了。   

    在鄂军掩护下,左翼军、右翼军主力未受多大阻力便渡过长江,左翼军先头部队第一日便到达了大小军山,清军蔡甸外围的两个营畏惧被歼灭,遂向湖南革命军独立第二混成协联系投降,革命军予以接应,至日末,共有200余人前来投降(见《申报》1912年1月1日第二版);右翼军也有相当进展。1912年1月1日,革命军继续扩大战果,左翼军先头部队将蔡甸攻克,蔡甸守军仓惶逃往汉阳。右翼军先头部队也已夺取黄陂外围阵地,形势十分有利。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第二次突击

    在被合围的危机已显露的情况下,清军借助停战的机会,急速开始了撤军。1月5日,汉阳清军除留下一千余官员、巡警“保护治安”,其余全部退往汉口。1月6日,清军在汉口守军也开始乘火车向黄陂孝感退却,革命军招降机关在蒋翊武的领导下,招降了其中400余人。

    清军主力退却至黄陂孝感附近要地后,渐渐摆脱了浅近合围威胁,于是在和谈中态度日趋强硬,清廷内阁驳回革命军全部要求。南京临时政府于是在1月6日下达了用兵方略。

    1月7日,湖北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整编在鄂革命军为北伐军,以战时总司令吴兆麟,右翼军总司令李烈钧,左翼军总司令赵恒惕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军总司令官并下令准备战斗第二军第三军按原计划准备突击外,第一军1月8日接到命令自阳逻出发,经三山铺向甘家店方向进攻。此间,湖北各中小地区革命武装也十分活跃。

    1月10日,清廷发现在革命军数面夹击下战局已十分不利。当日清廷内阁奏片中写道: “武昌开战,长江各兵船早属匪有,江权尽失。浙江、江西各匪均由兵船运集杨逻司一带,人数约两万以上,拟攻黄陂,捣我左翼;汉阳府属之潜江、沔阳各匪,进据蔡店,袭我右侧。十月内,安陆府天门、京山两县为匪占据后,应城、云梦、德安、应山等处万分吃紧。孝感站距云梦仅五六十里,广水站距应山不满四十里,此两站极受危险。十一月初,襄阳、樊城失守,枣阳即为匪占,信阳隐受抄袭之患。而孝感、广水、信阳各车站,均属湖北军队后路,运线既受革匪重重包围,计长约三百余里。汉口、汉阳实为绝地,后路万一有失,大局何堪设想。故籍唐、伍两代表议定退兵之约,于本月十六日退至孝感、广水一带防堵。汉口、汉阳仍留文官、巡警保护地方治安,由两面协商,免为战地。谨奏。”   

    此日,段祺瑞亦转移其总司令部到孝感,将所部主力集结于阳店附近,一部集结于孝感附近,以此完成清廷内阁的指示。

    113日吴兆麟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具体负责北伐事宜。参谋总长者,军事幕僚长也,负责贯彻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报,拟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部署协调各部队的作战行动。

    黄孝决战取得胜利

    1月29日,革命军各部队全线展开突击,尤其以第三军攻势最为顺利,该军攻占新沟附近,向孝感(当时清军第一军、第二军总统官段祺瑞及其司令部均驻孝感)发起了攻击。这一攻击立即迫使清军将其集结在应城、云梦附近的部队收缩至德安以策应孝感。革命军第二军攻占祁家湾后再次向三叉埠突击,革命军第一军则在攻占甘家店后进入对杨店驿附近进攻准备中。

    2月1日,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军在完成既定战役目标后终于暂时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各部队对于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停止进攻都很不理解。当日上海《申报》第三版报导:“武昌军政府现分各军为三路,第一军由黄州进攻,所部凡两镇;第二军则由黎统制(即黎天才)联合江西、安徽兵攻武胜关;第三军由沈秉堃率湘桂联军为后援。各军分拨既定,俱厉兵秣马以待,不料停战屡次展期,各军俱有忿色。”另外,在同一版上还报导了清军动向:“现北兵已全数退至距黄陂七十里之阳店,观其意殆欲退守武胜关。”

    2月2日,湖北革命军第一支队全部占领汉口,第二支队渡江与汉阳反正部队会合,至此,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收复。人民群众热烈欢迎革命军的到来。2月3日至5日,湖北境内清军逐步退却至广水、武胜关。6日,该部又向河南信阳州退却。双方协议,清军退却至信阳后,革命军再占广水、武胜关一带免发生冲突清军在后撤中丢弃大量武器装备,许多人开小差或投降革命军。直到2月9日,革命军第一军还接受了一个整营的清军投降。

    黄孝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双方参战兵力近二十万人,是辛亥革命中最大的一次会战,革命军投入了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安徽、浙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兵力3个军、3个支队海军舰队10余万人;清军投入了以其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主力组成的两个军数万人。此战,双方投入兵力大大超过此前的阳夏保卫战和革命军攻克南京之战战,是革命军主力兵团与清军最精锐兵团的一次决定性会战

    革命军在战略上,明确了一定要打倒清朝,在战术上采取了“口袋战术”、“钳形攻势”,先用“围而不打”的方式,完成对汉阳、汉口、黄陂、孝感等地清军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然后革命军第一军炮兵12月31日凌晨1点开始在武昌凤凰山、两望山、蛇山、黄鹤楼等高地向汉阳、汉口打了8个小时的炮,下午2点,湖北革命军沿武昌江堤一线发起进攻,清军的炮弹雨点般地落在革命军阵地上,双方激战一整天,革命军第一军步兵沿武昌江堤各处向汉阳、汉口佯攻,掩护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军分别在阳逻、金口渡长江。革命军第一军佯攻目的达到,随后按“正面牵制,两翼包抄”的顺序发起进攻。革命军第二军率先在黄陂的祁家湾打响,吸引了清军大部分兵力的视线,革命军第三军在清军毫不知觉的情况下,捣毁了清军在湖北的总司令部,达到了擒贼先擒王的目的,在敌军群龙无首之际,乘胜占领了孝感火车站,截获清军大批物质,切断了清军的运兵通道。此种战术充分发挥了革命军人多的优势,革命军第一军兵分两路,一路包围汉阳、汉口,处于包围中的清军惶惶不可终日,争先恐后往北逃。另一路在孝感的杨店挡住清军北逃的去路。段祺瑞走投无路率部反正,革命军第一军把清军全部赶出湖北。段祺瑞部的反正,使清军与革命军在数量的对比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黄孝战役革命军部署有方,战法高使清军兵败如山倒。

    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

    3月后鄂军扩编为8镇16协吴兆麟任5镇统制刘佐龙9协统带胡廷10协统带。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将吴兆麟等首义军官调往北京,表面上授以高官厚禄,实际上解除其兵权以除后顾之忧。调虎离山,瓦解革命军吴兆麟入京时,袁世凯出城三十里迎接,以示其礼遇之隆重。袁氏是认可吴兆麟的军事能力的

    9月,吴兆麟被授予中军衔,获大绶嘉禾章、文虎章后出任北京将军首席将军。

    1923年2月北洋政府授予吴兆麟将军府平威将军。

    1942年10月17日吴兆麟病逝于武昌,终年60岁。

    1943年7月,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吴兆麟,追赠为陆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