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推崇吴泰伯的弦外之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岱如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16 9:47:36  文章录入:吴大成  责任编辑:gohwu
 

乾隆帝推崇吴泰伯的弦外之音

 

吴岱如

 

无锡泰伯墓享殿正中高悬“三让高踪”匾额,原系清高宗乾隆所题。

乾隆的一生到处留墨,在一所人文名胜题字,看似普通,但是否不着痕迹地留下了什么深意呢?这要先从吴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说起。《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江熙云“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

 

殷周之际,周太王(古公亶父)修后稷、公刘之遗德,自戎迁周,民多归附,国势昌盛。他有三子,为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昌,为太王钟爱。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这样日后王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文王),但是长幼之序不可废。为遂父愿,本应有继承王位权利的泰伯、仲雍出奔以让季历。太王去世后,季历欲还位给兄长。泰伯、仲雍乃率族南迁,断发文身,成为吴国始祖。

季历在位,兢兢业业,后辛劳于国事而死。但《竹书纪年》上说季历是被商王帝乙囚禁而死。由于基业按理是大伯的,于是文王要让位,泰伯不受,这是二让。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这是三让。

  

文王即位时,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以致商王(帝乙)不得不嫁女来稳固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详见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易卦卜甲与帝乙归妹》)。但是这场政治婚姻由于未能生产男嗣而失败,最后的结局是周人抓住了机遇,一天之内改朝换代。这场革命造就了文王、武王这两位历史上的圣君。

泰伯的三让天下,开启了后世政治生活中立嗣惟贤的先例,一直被视为圣德。孔子极为推崇泰伯,《论语·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也非常景仰泰伯,并把他列为《史记·世家》的第一篇。

中国的百家姓中,吴氏最重视祠堂和家谱的建设,在祠堂中,往往可以看见“三让遗风”的匾额,亿众子孙至今以泰伯为荣。

 


 

斗转星移,到了清朝。通过政治斗争上位的雍正帝,虽然殚精竭虑,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然而皇位的合法性,始终是他的隐痛。虽说清朝不一定是嫡长子即位,而原先的太子已经被废,但这不等于说雍正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曲折的过程中有多少不能为外人道,而且必须永远成为秘密的事情!合法性问题终雍正一生没有解决,即便乾隆在位时,还是有人议论。

也许乾隆从泰伯故事里受到启发,于是在《清高宗实录》中,他总是刻意地回顾当年皇祖父(康熙)如何喜欢他,说他“福过于己”,有“英雄之气”。并由此让人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选择雍正即位,是因为乾隆这个贤皇孙。这是圣贤之道!

“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也许这就是乾隆题字的弦外之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