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罗村总排《吴氏宗祠》碑刻历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23 15:01:00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记住乡愁》罗村总排《吴氏宗祠》碑刻历史

     我们试着从总排“吴氏宗祠”后殿“寝堂”,再次回到左侧碑廊,可以发现,原来我们只关注那块《重修家庙碑记》,却忽略了它旁边,还有一块《重修祠堂碑记》。我们只重点关注《家庙》,其实,内里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碑记是一种记事文化、石头史书,是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特殊载体。这两块“碑记”,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其中一块是嘉庆十年(1805)刻的“重修家庙碑记”,另一块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的“重修祠堂碑记”。特别是前者,《重修家庙碑记》前部分碑文如下:

【尝闻祠宇之设,原为妥先灵、报祖德,俾世世子孙祭祀有所得以申其仁孝也。】

说的是:建祠堂原为“妥先灵、报祖德”而设让世世代代子孙有个祭祀祖先,“申其仁孝”的地方。

【我  始祖丹七公,大宋绍兴初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总排村。】

说的是,始祖丹七公是于“大宋绍兴初年” (1131),由“南雄珠玑巷”,迁来总排的。

【积德累仁,开启后代至七世、八世,而子孙众多,分居东西南北四向。

说的是:由于得到祖先“积德累仁”的 庇佑,至七世、八世(约元末明初),“子孙众多”,总排村才分成“东、南、西、北”四房。】

【始建祖宇于本村北隅,而考其时则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也。】

说的是:明朝以前,本有“家庙”,由于“家庙”建筑,有严格规定,至明朝“家庙”向联宗祭祖的大宗祠方向发展。直至“大明成化年间”。大概是十一世、十二世,即光启公祖、父辈等,决定将“家庙”,改建为“宗”。并得到陈白沙赐《宋代流徽》牌匾和王守仁赐《吴氏宗祠》门额。自此,总排《吴氏宗祠》,初具规模。

【迨至本朝康熙两代,十四世、十五世之先人,嫌其矮□,拆建更新,此增饰之,有人犹有可纪者。】

说的是:直至“本朝康熙”,十三世光启公高中举人,“光宗耀祖”,其后代十四世、十五世,自然“嫌其矮□”建议 “拆建更新”,并“增饰之”。建成后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巍峨壮观焕然一新自此,奠定了今日之总排《吴氏宗祠》的现有规模。(具体拆建时间不详)

【今者,历年有百,风雨飘摇,为面墙垣以及地面,多有破烂。集中商议,捐资重修,破者补之,旧者新之,祠宇上下,焕然一新,非直为观美也。】

说的是:“康熙朝”“嘉庆十年”(1805)原建《吴氏宗祠》已历百年,经“风雨飘摇”“多有破烂”。故集中商议,捐资进行第一次“重修”《吴氏宗祠

【庶可以妥先灵,报祖德焉耳,所有捐资修葺,均议勒石。今将人丁、田亩、科银以及子孙助银分勒三柱总数,另将助银、芳名,照议勒石,以垂不朽。】

说的是:本次重修《吴氏宗祠》,有捐款人芳名勒石“以垂不朽”。参照新发现的《族谱》资料对照,可知本次是由十九世、二十世子孙重修。捐资者有:

(略)

第二块《总排重修祠堂碑记》,只刻有《吴氏宗祠》第二次重修时间,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还刻有捐资者名单如下:

(略)

据说,清末光绪年间,还有一块《重修碑记》,后因《吴氏宗祠》被征用作“公社饭堂”时,为方便人流出入,在那第三块《重修碑记》位置,曾凿开作“侧门”,该块《重修碑记》被打掉,不知道遗弃何处。可惜。

不过,我在《吴氏宗祠》的壁画“引福归堂”上,发现有“光绪岁次壬午”(1882年)字样,估计,这就是解放前,最后一次“重修”时间。

解放后,总排《吴氏宗祠》也有过两次《重修》,有碑刻为记:

第三次《重修》是1988年,由香港吴汉记捐资重修(另文);

第四次《重修》是2013年,合族集资重修(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