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罗村总排《吴氏宗祠》门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4 15:50:34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记住乡愁》:罗村总排《吴氏宗祠》门联

我每次回 “乐安吴氏古村落”,首选是先到总排《吴氏宗祠》走走看看,因为总排《吴氏宗祠》,是“乐安吴氏古村落”保存得最好的古建筑,是“乐安吴氏古村落”的活化石,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乐安吴氏古村落”,从古到今的整个发展历程,不看不快!

当你站在总排《吴氏宗祠》门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对醒目的“门联”,这“门联”,深藏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吴氏得姓始祖“泰伯奔吴”、“三让天下”、“夫差误国”,直至“延陵季子”“世泽延绵。

总排《吴氏宗祠》的门联:左联 “延陵绵世泽”;右联“渤海振家声”。

要读懂这副门联,就让我们先重温一下,以下一段广为人知的吴氏家族兴衰史罢。

“渤海振家声”,源于史料记载:周太王古公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用意,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出奔夷蛮,定居梅里,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孔子称赞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仁让”和“开拓”的思想,被孔子提升为“至德”精神,也就成为吴氏家族传世的瑰宝和“祖德”,并绵延至今,“至德”精神还一直受到历朝帝王的推崇,乾隆皇帝御笔:《至德无名》。

这也是吴氏“望族”——“渤海郡”的来源。

延陵绵世泽” 源于史料记载:泰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其时正值武王战胜殷纣,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并寻找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此时,周章已经是“勾吴”吴君,就此仍封周章于吴。直至春秋中后期,在吴王寿梦之时,“勾吴”达到鼎盛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寿梦生有四子,历史又再重演,寿梦也是有意将王位,让最有学问、才华出众、仁义礼让、四德俱全、年纪最小的季札继承。但季札继承了泰伯的“仁让”精神,“四让”而不肯受,并避住“延陵”,从事农耕,过着隐居生活。最后被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亦称延州来季子。季札去世后,孔子推崇他为圣人,并亲笔题写了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一共十个字,后人刻于碑石,所以季子墓碑又称为十字碑

这也是吴氏“望族”——“延陵”的来源。

中国人历来敬天法祖,对祖先与发祥地有着强烈的崇敬与归属感,对本家族的郡望从不敢遗忘,不论迁徙到哪里,子孙后代永远都记着本宗族的先人发祥于何处,自己的根在何处,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吴氏的郡望众多,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吴兴、长沙、武昌、汝南、江浙等。其中,延陵郡、渤海郡更是郡望中的佼佼者。

这对“门联”不单“总排”挂有,“兴贤”、“聚边”也挂有,凡“宗祠”挂有此“门联”的,“唔使问阿贵”,这“祠堂”祖宗肯定是“姓吴”的。 

由此 ,我们对总排《吴氏宗祠》门联的解读,就找到了答案:

左联 “延陵绵世泽”:延陵,古邑名,即指延陵郡,是季札所居之封邑。吴国虽亡,但季札德高望重,他的声望尤在,越人对延陵的破坏,并不严重。延陵吴氏深受季札“至德”精神的直接影响,他们了吴氏代祖先的遗训和恩,成为吴氏郡望中人口众多,社会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

右联 “渤海振家声”:“渤海”古郡名,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泛指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吴国灭亡后,为了避祸,吴国宗室成员,只能背井离乡、四散逃亡,从东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以至飘洋过海、远渡重洋。其中一支,在西汉八个异姓诸侯王中,唯一不倒的长沙王吴芮,五代称王,历时46年,重振家声。事实上,吴芮是夫差的第十一世孙,刘邦对吴芮的疑心,并未解除。有一次刘邦试探性地对吴芮说:吴,古之建国也。。。。。。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吴芮说: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叫刘邦的侄子刘濞去做吴王,自己只做“长沙王”,这是“至德”的“仁让”精神救了他,如吴芮愿做“吴王”,则吴芮必死无疑。

“延陵绵世泽” “渤海振家声”,这是通用门联,适合于所有吴氏宗祠采用。根据“乐安吴氏族谱”记载“乐安吴氏古村落”系出:“延陵”。

“乐安吴氏古村落”的始祖丹七公,是“西隆堡最早的拓荒先行者”,正是泰伯《至德精神》之最佳体现。

什么是《至德精神》?《至德精神》的中心思想就是:“开拓 进取 仁让 和谐 ”

    《至德精神》,这是我们吴氏族人的 “祖德”,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和继承!弘扬《至德精神》,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