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村乐安吴姓古村落村名之来由
罗村乐安位于广东省南海县狮山镇。罗村乐安吴姓古村落,即指今日之:总排、释石、冈头、吴边等自然村。
这四个自然村名的来由,在“罗村村村有段古”中,是这样描述的:
先说说“总排村”:据“史料”记载,唐代时这里是一片海滩,沿北江、西江南下的“杉排、竹排”,常在这里停泊,故名“总排”。
这个故事是由“排”字,联想到“杉排、竹排”,联想到这里原是“一片海滩”,联想到“北江、西江”;时间追朔到“唐代”。这是“考古” 方法之一。但唐代是否已有许多“杉排、竹排” 停泊于此,就值得“商讨”了。
其实,佛山有关资料显示,宋、元以前,尚未有编立图甲之举,直到明洪武年间,才排里甲、编黄册,“增图定籍”的。所以宋、元以前,所谓村名,多是“自然村”,一般情况下 “它只有一个姓氏,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组成的 “村落”,例如:“吴边”、“吴屋”、“谢边”等。据“冈头吴氏族谱”载:冈头吴氏“与大圃吴氏开村村名”,同号“吴边”,“兄弟同气连枝”之说。
从最早的明万历《南海县志》,《编立图甲》中显示:“大圃堡吴氏”村名是“吴屋边”,而《西隆堡吴氏》无“吴边”村名,这是怕“重复村名”多之故吧。但亦无“总排”村,却只有“总牌石碣”村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采用四个字为村名的 ,为数不多,只能说是村内人口、屋宇不多之故。
“总牌石碣”村名,一直沿用至清康熙年间,此后才增加了“冈头村”;
直至清道光年间,“总牌石碣”,才拆分为“总牌”和 “石碣”,而冈头又一分为二:“冈头”和“吴边”二村。
到了清宣统年间,“总牌石碣”村名,正式一分为四:“总排”、“石碣”、“冈头”、“吴边”,“总牌”才真正采用现名“总排”!(资料见前文:西隆堡的前世今生)
“冈头村”位于“大冈头”山旁,故名“冈头村”,毫无异议;
“吴边村”,指吴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恢复原名“吴边”,也是毫无疑义的 。
唯独“总牌石碣”村名还是个未解之谜。我们暂且把“总牌”还是“总排”放下,先研究“石碣村”来历吧!
“释石村”:据资料称:“释石村原由释褐村(吴姓)与石褐村(梁姓)合并而成,1951年成立农会时,两村各取前一个字组成“释石”,沿用至今。
从近代史来说,这是真的。但从“不忘初心 ”来说,还有段“古”要补充:
从《南海县志》可知:清朝道光15年(1835年),原“总牌石碣”村早已拆分出“石碣村”,成为丹七公后裔的另一个新村。
同治十三年(1874年),石碣村进士吴祖昌,撰写了一篇“拟改释褐乡名记”,他撰写的族谱也名为《释褐乡吴氏南房族谱》。但“释褐”村名仅用于吴姓人住地,而宣统二年(1910年)修的《南海县志》,仍沿用原“石碣村”, 吴祖昌拟改“释褐村”的建议,并没有被县府采纳。从历史来说,吴姓是石碣村最早的原住民,而梁姓是后来迁入的。现在的“释石村”,就是古时的“石碣村”。
“石碣村”村名来历,吴祖昌也考证过,他认为“石碣村”村名“不知始于何年”?更“不见经典”!惟见《水浒传》有“石碣”!认为“太俗”!故建议更名“释褐”。
但近日见有 “岭南印记”一文,记有:南海松岗“石碣村”原来是 “古海岸遗址”的“石碣”,结合东莞“石碣村”村名由来:是因“明代,村民加固堤围,在缺口处垒石防洪,故名石碣。”
再回首:开基始祖丹七公,初到“西隆”之前, “总牌石碣”于“唐朝世代,这里也是一大片海滩”,到“西隆”后,此地东有大岗头,可能“石碣”成排,到达后,开村围垦造地,需“垒石防洪”,故称“石碣”,情况与
松岗、东莞石碣情况差不多。为与松岗“石碣”有别,在“石碣”前加 “总牌”二字,变作“总牌石碣”,也未尝不可。但“总牌”二字,又作何解释?
古时,“西隆”如珠玑巷南迁资料所说:只是个“烟瘴之处”,且“土广人稀”,而非“沿北江、西江南下的杉排、竹排停泊之处。”那样繁荣兴旺。到了清末民初之时,“总牌”真的成为“杉排、竹排停泊之处”,故把“总牌”改为“总排”,又当别论。
如果我们把“总牌”的“牌”,视作“牌坊”,把“石碣”解释“为在朝为官的人立的圆顶石碑”的话。结合《总排族谱》透露,开基始祖丹七公是监察御史吴申之孙,吴申死后,朝廷曾“賻外特有是賜吴申家絹二百匹。”当丹七公抵达“西隆”后,为他的“爷爷”竖牌坊立石碑, 也是理所当然的。故“总牌石碣”之名,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