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拓土 道祖奔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2/15 11:09:4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魏国西河太守吴起因受到魏相排挤,于是离开自己在魏国创建的闻名天下的魏武卒军队,来到楚国,楚悼王先让吴起担任南阳(宛)太守,此处与魏国交界,楚悼王意为让吴起以楚军来对抗吴起原来的军队(魏武卒)。一年后,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

吴起为了强国强军,将国税用于奖励军功,而不是用于贵族奢侈生活,因此强令楚国贵族到边远的地方去,为此,吴起拓展了楚国的领土,首先是向南部扩张,攻下苍梧之地,接近中国南岭,之后一些楚国贵族来到这里。随同贵族而来的,还有一些楚国学界人士。

之后,吴起向北部扩展,率领楚军,击败魏武卒(吴起以前建立的军队),攻入魏国,在洛阳与巩义一带,渡过黄河,兵临魏国国都(夏县,靠近原虞国地界)。取得饮马黄河的战功。但就在这一年,楚悼王亡故,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楚国变法中断。

虽然楚国的变法中断,但是那些随楚国贵族来到吴起拓展之地的楚国学界人士,其中的一些人却留了下来。苍梧之地,有一位名叫詹何的隐士高人,就在湖南永州以南80里的地方住下(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阳明山北麓,潇水河畔),修身养性,讲学论道。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澹岩,也写做淡岩。此处是永州八景之一的 “澹岩秋月”。

澹岩是一个山洞,可容纳成千上万的人,岩洞虽大,但洞口却不大,每当月到中秋,如银的月光通过洞口倾泻在洞底,光影与洞基就形成了一个“回”字,在洞内远望明月,明月与洞口也形成了一个“回”字,所以此洞中有一方据说是秦代所刻的石刻(秦篆)叫“回中”。“澹岩秋月”是后来的景点名字,而“回中”是远古的景点名字。

因为詹何的仙风道骨,被后世称为何仙,詹何的弟子之中有飞黄腾达者,因而詹何也被称为候,于是澹岩也被称为何候石室。后来又出现何仙观,以此观的名义又出现观阳县(今广西桂林灌阳县,与湖南交界)。由此还诞生了何仙姑与孙悟空的神话。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连云港的花果山时这样记载“言是山自苍梧徙此”,因为候与猴的相音相近,石室也引发出孙猴从石头中蹦出的构思灵感。生活于江苏的吴承恩从而创造出了孙悟空。

虽然道教的“十大洞天”里没有澹岩,甚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没有澹岩,但这里何侯却被封为“太极仙人”,而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太乙金仙”

詹何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均没有记载,其事迹主要散落在《庄子》、《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籍之中,比较有名的是“詹何度(或猜)牛”和“詹何钓鱼”等。从分散在各种史料里对詹何的零星记载来看,詹何在道家的威望不低,《吕氏春秋》将詹何与智者田子芳、老聃并列,东汉王充的《论衡》将其与孔子并列

钱穆先生在《老子杂辩》里主张“历史上并无老子其人,撰写《老子》一书的人其实是詹何”,而专家们给出的《黄帝四经》(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也称《黄帝帛书》)的成书年代与詹何生活的年代非常接近。而且《黄帝四经》“多楚语”,所以,《黄帝四经》很可能是由詹何于其隐居地澹岩撰写。

《黄帝四经》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由四篇文章组成。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黄帝四经》与《道德经》都在讲述治国之道。

虽然《黄帝四经》不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医书,治身之书。但詹何主张治国如治身,治国先治身,二者紧密相联,所以,《黄帝四经》与《黄帝内经》也是相辅相承的。

道家与道教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是东汉张道陵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创建的一个宗教体系。道家学派的鼻祖是老子。道家分为黄老学说与老庄学说。前者是杨朱学派,也分为楚派与齐派。主要思想是“重生”,把生命看的很重,“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个观点受到提倡兼爱的墨家的猛烈攻击。但杨朱学派也提倡“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的平等意识。这得不到统治阶级认可。从而张道陵创建道教时,主要以老庄学说为主,因而“澹岩”也被排斥到“洞天”之外。

道家杨朱学派传人詹何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詹何大弟子环渊,又名玄渊,蜎渊等,为齐国稷下学官之一,著有《涓子》存世。詹何的关门弟子是鹖冠子。“鹖冠”实为“何观”也,也就是说是詹何的观点。柳宗元有《辩鹖冠子》一文。《黄帝四经》《鹖冠子》均在长沙马王堆出土,是楚派道学的著作。

《黄帝四经》与《易经》《老子》《论语》《庄子》,是汉族文化的源头性经典,其中的三本书《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均出自于楚文化之中。《黄帝四经》的作者詹何,自然也是道家道学鼻祖之一,而澹岩,也实为道家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