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七百年家族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致远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9 10:43:28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真儒七百年家族史
      公元1351-1368年,湖北通山发生战乱,这时的通山几乎少有人幸免,生存下来的要么逃离,要么在外做官。其中有天寿公逃离家乡湖北通山来到四川,定居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七组。祖孙三代在此创建家业,天寿公生一子海公,海公生三子,友能、友隐、友德。本支源自友能公。到了第四代吴辅,封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因吴辅敦儒术教子,吴辅三子均做官,达到吴氏鼎峰,长子伯淳官至知州、次子吴伯通官至正三品的云贵按察使、三子伯祥任淮安府教授。源自本大支的伯通生子吴荐,著有广安旧志,称吴荐志。吴荐生于1463年,观塘汉石脑和东岳三老湾家谱都记载源自吴荐。从吴荐后辈开始,因战乱逃离广安,康熙中叶从贵州遵义府和陕西西乡县回广安的两支人均是此时逃离的。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天寿公后裔从大支有:从贵州遵义府回到广安观塘的汉石脑明章公分支;从陕西西乡县回到广安东岳寨的东岳润公三老湾分支;在汉石脑提供的家谱中有与明章公为兄第关系的明仕公住观阁青莲庵,据汉石脑族谱记载,明仕公生长在广安春堡山,我们称为广安春堡山分支,明章和明仕都是一品的儿子。
   从汉石脑家谱记载来看,汉石脑始祖是明章公,因为广安王氏家族的帮助,明章公落业观塘汉石脑,明章公是一品公次子,明章公曾任贵州鸟撤卫教谕,回广安在下明月乡任教,其后裔插占观塘汉石脑。值得注意的是,汉石脑族谱记载的贵州省遵义府真安州洪观了石手龙,是否就是汉石脑先祖避乱之地。
       一品的长子是明仕,宣统广安州新志记载:一品在明代任云南督摽中军副将,赠武略将军。清康熙初,也就是1662年,一品子明仕任贵州云南都司,康熙十九年(1860)任川北镇副将,因征滇黔受伤,卒,赠武功大夫。明仕子登举任贵州守备,赠武德将军,嘉庆初(1796)开始做官,任贵州洪讯把总。同时记载了有后裔住望溪乡濛溪。这几代人恐怕是继吴伯通之后的另一鼎盛期。明仕支目前分春堡山金广分支和观塘下街分支,春堡山支始祖明仕公,观塘下街始于明仕后的第四代吴苾长,从吴志荣提供的族谱中吴苾长的父亲吴守全辈有白市支。   
      东岳三老湾分支自1666年润公从陕西西乡回乡落业东岳三老湾后,又分成两支:润公长子曰富公落业东岳龙家沟,润公次子落业马坝吴家湾。截至目前为止,东岳龙家沟,没有见到老的家谱。从本人与汉石脑志东宗亲亲自到东岳龙家沟考察后发现:东岳的字辈邦、以、朝、天、子、国字辈与1856年马坝修谱议定的邦、以、朝、大、德,昭字辈同时存在,同时,从东岳外迁大龙和浓溪家谱中也发现,第一代为子字辈起,后面除个别字辈外,均与马坝字辈相同。
      东岳吴氏目前仅有六户住龙家沟,其余已全部外迁。据统计,东岳龙家沟吴氏分布在东岳丰都村一大队、二大队、九大队,黄河村七大队,外迁的有浓溪、前锋、大龙、石笋等地。
      马坝吴氏始祖曰贵公,该支于1856年修谱,谱系尚存,有谱叙实物资料留存。目前仅有三个吴氏分支住吴家湾,外迁有石笋、崇望、白马、龙安等,省外有陕西汉中和城固县。
      天寿公后裔的两次诉讼分别在明代和清代。明代的这次诉讼发生在明代中叶,广安州志有记载:因为广安战乱,吴氏后裔迁贵州避乱,康熙中期又回到广安,但吴氏住地已建庵。于是吴氏后裔向明代州府起诉,请求判定田房还给吴氏,最后田土归还,房屋无法归还。吴氏提出庵中将立伯通牌位立于主祠以祭祀之。后来均得到执行。
      第二次诉讼发生在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立于城东街,现在的东门街“当代真儒”牌坊突然从中断开,上半节落到地下,当时州府的办事机构负责人饶英来立即报告时任州守沈瓖,沈壤批示因为排危需同意拆除。吴氏后裔进城完粮发现时,牌坊已拆除。考虑到吴伯通在当时的影响,也为吴伯通后人保护该牌坊为己任,对当时的广安州、顺庆府提起诉讼,问题的焦点,不管是饶英来的报告,还是沈瓖的批示,均没有说排危会把牌坊基座一并拆除。案件最后州府判令另行重建。至今200年了,重没重建不清楚。
      天寿公后裔著名的当属吴伯通,但研究吴伯通的人很少。五百年来,24万字的《石谷达意稿》躺在国家图书馆无人问津,只是最近,吴氏后裔才提及此事并挖掘出来,好在官方和西华师大都重视此事,点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吴氏宗亲们和关心支持吴伯通研究的朋友们,有庞大的吴氏后裔支持,我们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0一九年一月十八日马坝二十二代孙吴致远于城南壹号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