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吴李才《泰伯生年考依据是历史纪年表》和吴甄源《勾吴君主世表辨析》,对两位宗亲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精神深感佩服和崇敬,把考证和研究吴氏始祖泰伯世系的准确年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但是,两位宗亲在计算各个君王在位年数时出现一点瑕疵。我们知道计算年龄等持续的时间数字的时候一般用到实数与虚数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虚数=实数+1。例如,假设泰伯生年为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1123年即王位,卒年为公元前1075年,那么正确的计算结果应该是,泰伯享年91岁(虚数)或90周岁(实数),在位49年(虚数)或48周年(实数)。两位宗亲在计算25位君王的在位年数时,大部分把实数和虚数混淆了。
先来看吴甄源《勾吴君主世表辨析5》的汇总表格,如下图:
我们来看第一代泰伯的计算数据,泰伯享年91岁,在位49年,这显然是按照虚数计算的,没有任何问题或者错误,但是从第二代到第二十五代就出现问题了。按照此表,勾吴国(公元前1123—公元前473)存国的年数应为:(-473)-(-1123)=650,即651年(虚数)或650周年(虚数)。表中每一代吴王的在位年数显然都是虚数,例如,仲雍前1074年即位,卒年为公元前1070,在位5年(虚数),那么,25代在位年数的和应该为650+25=675,但是,表格中这25个数字之和(49+5+9+9+22+……+23=651)为651,刚好为吴国总存国年数的虚数。两数差为675-651=24,由于泰伯在位按照虚数为49年没有错误,那么,我们就推测是其他24位吴王在位年数弄错了,把实数错记为了虚数所致,我们再来看看表中这24位吴王的即位年份,与前一代王卒年的关系,恰好都是推后一年,而不是同年,这在父终子继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古代是不能的,只能是作者把即位年份搞错了,这么计算的结果相当于把这24位吴王的在位年数记成了实数,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从仲雍开始每一代王的在位年数应该加一,如下图所示。
吴李才《泰伯生年考依据是历史纪年表》的“吴(前1138-前473)君主在位年表(2016-5修改稿)”也是出现同样的推算错误,如下图是原图。
这里不再详细讨论,该图表中,从仲雍开始的即位年份应该向前推前一年,例如,将仲雍的即位年份由公元前1091年改为公元前1092年(即泰伯的卒年),余以此类推。
另外,笔者翻阅了一些吴氏宗谱,发现谱中泰伯世系普遍存在如上的计算瑕疵。
本文仅仅为一已之言,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指正,尤其希望吴李才、吴甄源宗亲指正,并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供大家共享,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