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躬耕吴下里”专家论证会 论 证 报 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卫祖  文章来源:吴卫祖供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8 22:35:2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季子躬耕吴下里专家论证会

   

20181030日下午,应常州市天宁区政府邀请,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等16位专家学者,在常州维景国际大酒店嵩山厅就季札躬耕吴下里这一主题举行专家论证会。

论证会总结吸收了上午季札躬耕吴下里学术交流会的成果,在到会专家、教授、学者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一致达成如下基本共识。

一.季札让国躬耕在延陵,延陵邑在今常州境内

延陵,古邑名,春秋吴邑,春秋吴季札封邑、季札所居。延陵的范围,相当今常州、无锡、武进、江阴、金坛及丹阳的东部和张家港的西部一带。延陵邑治在今常州境内。

二.季子躬耕处在芙蓉湖西马鞍山下吴下里

1. 史料依据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季札躬耕处,芙蓉湖西马鞍山下。南宋时常州知州史能之修的《咸淳毗陵志》,清朝常州人李兆洛主修的《武进阳湖合志》,都对舜过山进行了解释。马鞍山,又名马凹山、舜过山、舜耕山、舜山。因此,季札躬耕处,芙蓉湖西马鞍山下,据目前掌握的史料考证,在今天的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翟家湾吴下桥。

2. 地理依据

宋《咸淳毗陵志》的晋陵县地图上,舜山南一带还是水。明代翟正臣创作的《舜山八景》诗作之一景《三阙湖光》载:四围山色抱湖光,一境天开淡渺茫。日欲射衣银闪烁,风还吹玉碧琳琅。《舜山八景》另一景《芦洲连碧》诗载:猗猗猎猎乱芦洲,一片波光白荡头。鱼鸟恋人闲取态,烟云弄影淡还愁。说明舜山南还是在芦洲和白荡里。根据谷歌地球软件测量,舜山南一带海拔高度为0—4米,属于浅水滩涂(湿地)地带,吴下桥一带海拔高度为5—6米,属于高冈地带,且有舜河等灌溉排涝,具备躬耕条件,适合季札躬耕。

3. 吴氏集聚依据

吴下里,一名吴下桥,古地名,载见明代史志,是季子的躬耕地,也是季札一脉的发源地。吴国灭亡时,季札后裔为躲避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四处谋生。从楚、秦、汉至唐、宋、元代,在吴下里及周边聚居的季子后裔,一直处于一种来回迁徙的状态。唐朝吴光烈、东晋镇北将军吴豫的妻儿先后回归吴下里;宋朝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的曾祖父也是从江阴迁西北,后在南宋时迁回常州等等。元代集贤大学士吴直方祖上也是居住吴下桥,后来迁往外地的。当吴直方到季子墓祭祀后,令其长孙吴德一返回吴下桥,在季子躬耕处定居并守墓,德一公被列为吴下桥至德堂始迁祖,至今已在此定居600多年。郑陆镇为现有吴姓居民一千二百多户,四千多人,以吴下里长四房村为中心,吴姓为主的自然村(生产队)就有八个,还有其他吴姓村庄,形成了一块吴姓季札后裔集中居住生活的区域。

4. 墓葬依据

《史记·吴太伯世家》三家注: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三国魏王象《皇览》中载: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至今吏民皆祀。《太平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毗陵县、晋陵县都为常州的古名,暨阳乡后为暨阳县,当时属常州所辖县,今为无锡江阴市。《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为了凭吊季札,后人在墓边建造了季子祠,从汉朝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为官民共祀。后来,季子祠一度荒废。宋朝常州知州朱彦对照史书,通过寻访,在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浦之侧找到了季子墓。

吴下里与季子墓在同一区域内。至德堂《吴氏宗谱》第一卷民国十八年(1929年)修谱序言中载:季子墓南五里,曰吴下桥,因吴氏子孙聚居而得名。即吴下桥向北不足五里即到季子墓,这符合丧葬习俗;从躬耕地居住区至墓葬区,不足五里,也符合葬礼的常规。

5. 历史遗迹依据

根据考古挖掘,在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的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距今约4500年。另外,在舜过山西北方数十里的璜土镇,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的高城墩遗址。说明在舜过山下的高冈地区,新石器中晚期就存在人类文明了。

(1)延陵墟

东汉著名学者袁康《越绝书》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州,季子冢古称延陵墟一说延陵墟即延陵邑城遗址,邑城的范围应该包括翟家湾、吴下里和季子墓一带。明万历《毘陵高山志》附图毘陵高山志图表明:翟家湾四周均有河,并标明是城河;还有东城门桥”“马岸地名(马岸:古时走马的官道)。古马岸今为前马岸、后马岸两个自然村。季子躬耕地周围百姓聚居。

(2)吴下桥

吴下桥(又名河下桥),既是桥名,又是村名和地名,吴氏族人聚居地。吴下桥坐落在老申浦河上,处于东、西吴下桥村之间,为金山石平桥。此桥是吴下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万历《武进县志》(卷二·大宁乡)、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三营建·桥渡闸坝)有记载。

6. 文化遗存依据

季子躬耕舜过山下吴下里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

(1)吴王䇷村

吴王䇷村,意为吴王(吴季札延陵王)曾经徙移来到这里耕种过的村子。在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李兆洛主纂)中始见。

2)至德堂吴下桥《吴氏宗谱》

至德堂吴下桥《吴氏宗谱》共二十卷,记载了从吴泰伯至今吴氏家族的繁衍发展脉络。南宋文天祥为宗谱做序,留有十分珍贵的史料。吴氏德一公这一支吴氏族人,从明朝初年回归季子躬耕地,到季子故里守墓和生活,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根深叶茂,人才辈出。

3)民间故事

方前村村名的由来:讲季子在舜过山下吴下里躬耕期间拾金不昧、归还失主,后来失主寻访季札的故事。枣树挂钱的故事:这是讲季札仆人吃了别人树上的枣子,季札把应该付的钱挂在枣树上的故事。季札与披裘公的故事: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记述了季札呼延陵高士披裘公拾金之的故事。

上述六大依据环环相扣,具有充分说服力。

三.吴下里是季子故里

故里,一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一是主人翁的祖籍,祖孙三代的籍贯所在地;二是主人翁的出身地;三是主人翁长期生活居住地。

季札躬耕于延陵,后来延陵为其采邑。从广义上说,古延陵地区都是季子故里。从狭义上来说,吴下里是季札故里。因为这是季札及吴姓后裔的集中居住区。从明清开始,虽然在当地居民的口语中和《吴氏宗谱》上还使用吴下里,但在图志上更多地使用吴下桥了。在确认吴下里是季札躬耕处的前提下,季札在躬耕处居住和生活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居住、躬耕、生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成一体的。

以上为出席论证会专家教授与学者的论证结果。最后,论证会专家建议,请天宁区政府联系有关部门,对季子躬耕地遗存遗址(如:延陵墟)进行考古挖掘,以提供新的佐证。

出席论证会的专家教授与学者如下:

1、宋镇豪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研究员(专家论证组组长)

2、宫长为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3、薛国屏  上海辞书出版社高级编审、国内史地学家

4、周    南京大学教授《季札评传》作者

5陶思炎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6、沈建钢  常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常州武

进延陵季子研究会名誉会长、常州市名人研究

会顾问、《季子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专家论证组副组长)

7、张尚金  常州武进延陵季子研究会执行会长

8、纪玲妹  河海大学教授、人文社科部主任、地方文化研

究所所长、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9、王益中  原武进县副县长舜文化研究会会长

10、谢达茂  常州武进延陵季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延

陵季子史料集》著者之一

11、单    常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季子的故事》著者

12、包立本  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

会委员

13、吴林华  延陵季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延陵季子宗亲  会名誉会长吴下桥季子宗亲会会长

14、吴卫祖  延陵季子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延陵季子宗亲  执行会长

15、吴立兴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会长

16、徐  敏  镇江扬州市太平书院国学老师季子文化研究

学者著有《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上古

圣贤季札》专著

2018年10月30日下午17时

(签名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