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滨集团吴国荣: 我生在一个好时代,但是冲太快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翠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 23:07:0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荣滨集团吴国荣:

我生在一个好时代,但是冲太快了

| 吴翠珊

 

采访《40年·40人》人物之一、福信集团董事长吴迪时,他问了记者一个问题:这40人中是否有吴国荣?得到肯定回答后,吴迪说:“虽然他后来企业做小了,但是他在厦门改革开放40年中的成就不可磨灭。”

吴国荣今年64岁。采访中,他说了一句话:我辛苦了一辈子,就希望晚年有点好名声。了解吴国荣的人,听得出他这句话的无奈与心酸。在吴国荣“辛苦的一辈子”中,有12年堪称是翻山越岭的雄狮,这段时间,他创造了太多第一。

1983年,创办厦门第一家民营公司;

1983年,成为厦门第一个买汽车的人;

1985年,厦门第一台民用电话就装在他家里;

他还是中央评选的第一届优秀青年企业家之一;

1988年,厦门市工商联取消监事会,实行原工商业者与新工商界代表人士的新老交替,他是副会长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家;

1987年,拿到厦门第一家民营信用社牌照……可能也是第一个兴建城市大桥的民营企业家,只是这最后一个的第一,让他折戟长沙。



民企500强折戟湘江南大桥,元气大伤

前面12年,吴国荣的事业发展算是顺风顺水。1995年是影响吴国荣一生的年份,这年可以说吴国荣站在了事业的最高点。1995年9月8日,他与湖南长沙市签订2亿元的BOT工程,兴建长沙湘江南大桥。这是当时湖南省政府的重点项目,厦门、长沙两地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吴国荣受到四面八方的关注。也是在这一年,吴国荣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滑铁卢”。

吴国荣求知好学,参加了不少企业家培训班,认识了很多商界、高等院校的大佬。也是在这个商圈里,吴国荣认识了湖南长沙的一位企业家。经过他的牵线搭桥,吴国荣开始筹划他创业以来最大手笔的投资——到湖南长沙兴建湘江南大桥。为了引进这个计划耗资2亿元的大工程,当时湖南政府相关部门承诺大桥建成后,给以荣滨集团30年的大桥经营权,并批了数百亩土地给他们。

1995年,吴国荣带领着排名全国民企500强第265位的荣滨集团意气风发前往长沙,至今他的相册里还留存着数十张关于这个项目点点滴滴的瞬间。实地考察、剪彩仪式、开工破土、架起的钢筋水泥……那些定格的瞬间述说着吴国荣真实又华丽的“大桥梦”。他将创业12年的物业全部拿去抵押贷款,并拿出了创业以来80%的积蓄投入了湘江南大桥。当时吴国荣闻知厦门大桥每年的过桥费收入上亿元,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吴国荣看到合同书上红灿灿的湖南省政府公章,他信心满满。

建设1年多,投入9000多万元,一座大桥横跨在湘江的东西两侧,但是边跨和周边的设施却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剩下40%的收尾工程悬了近一年时间。第三年吴国荣终于接受一个现实:“这座大桥荣滨集团根本拿不下来”。再耗下去,荣滨集团极有可能破产,此时撤走损失惨重。“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吴国荣回想起湘江南大桥投资一事,20多年过去了,关于这件事的每个时间节点,他都清楚地记得具体日期。

不走就被耗死,此时跟他一起过去投资的几个朋友纷纷撤退。厦门的公司陆续有人上门讨债。“圈子里都知道我这次几乎是倾其所有,一些人怕我后期无力偿还整天到我办公室蹲点,大哥大响到没电。”吴国荣回想起当时的阴暗场景,叹气连连。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吴国荣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回到厦门开始着手偿还债务。元气大伤的荣滨集团此时已是资不抵债,吴国荣坚持扛住,不时跑湖南省政府希望他们“给一个交代”。

10年后,长沙市政府支付了2600万元工程款,并抵扣了2900多万元的部分土地出让金给荣滨集团。虽然最后吴国荣看似拿到了9000多万的赔偿,但是10年后的9000万已不是当初的那9000万了。这中间的通货膨胀就算忽略不计,对于1995年的一家企业来说,9000万的投资能带来多少回报,这是无法估算的。

一位厦门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一路走到湖南长沙的湘江,吴国荣曾经离他的湘江南大桥那么近。离开长沙时,吴国荣自己走了一遍湘江南大桥,他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大桥的长度,也思量了从厦门铁皮屋到这座完成60%工程的湘江南大桥,他到底哪里错了。

开食杂店被“围剿”,转头做批发

一位从厦门的铁皮屋发家,12年后拿出9000万元投资湖南湘江南大桥,他的人生故事必能励志。

1954年,吴国荣出生在厦门一户普通人家中,曾经他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海员,但是他的少年时期不幸赶上10年动荡。初中毕业后,吴国荣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父亲是码头的会计有固定的收入,但是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他们5个兄弟姐妹加上奶奶,显然是入不敷出。一家8口人就挤在14平方米的房子里,吴国荣作为长子则一直睡在床板底下。从16岁起,他就开始做临时工,先后在十几家単位打零工。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为经济特区。长期处于备战状态的厦门开始了经济发展的萌动。 当外商和游客开始大批出现在厦门时,从小看父亲拨算盘长大的吴国荣对生意亦有一知半解,此时的他一边工作一边看城市的变化,一边思考着别人是怎么赚钱的。

1982年, 吴国荣和几个玩伴“话仙”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说了一句“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干,赌一把”。“话仙”就是“话仙”,几个玩伴都没把这话往心里去。吴国荣却心动了,他借了一些钱后,拿着2000元就去走创业之路。

当时,厦门卷烟厂刚成立不久,虽然几栋宿舍都已住满人,但附近的配套还未跟上。吴国荣就在卷烟厂边上盖了一个铁皮屋,经营食品杂货。作为附近唯一的一家食杂店,他的生意异常红火,加之他们夫妇为人和善,只要是吴国荣店里有销售的商品,居民们一定不会在别处买。

“一个中国人开了个加油站,很赚钱,第二个一看,在不远处也开了一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中国人,还是开加油站……最后大家都死了。”这是个段子,但是事实如此。

很快,就有人在吴国荣店的边上开了一家食杂店,陆陆续续又有人想在边上开类似店。此时吴国荣的营业额受到不小的影响,他转念一想盖起一片铁皮屋,租给在附近开店的人。赚了一笔之后,吴国荣把食杂店搬到了海天罐头厂,不过没多久附近又开了六七家食杂店。“既然零售做不成,那我就搞批发。”吴国荣说,此时的他实在是被逼急了。

吴国荣跑到江苏、浙江、广州找货源。坐在绿皮火车上,几天几夜的路程,他不敢真正睡去。装在蛇皮袋里的钱是他的全部希望,吃饭时手里紧紧拽着,睡觉时蛇皮袋就枕在头下。“两次开店,一开始都非常顺利,最后都被同行‘围剿’,那时觉得自己的未来胜败在此一举,不敢有任何疏忽。”他说起当时的心境,笑了起来。那时厦门的罐头厂、蜜饯厂、食品厂是市民挚爱的“厦门牌”,吴国荣不仅会找“新奇”的东西,也会打感情牌。原本只供应国营单位的商品,他们被吴国荣说服,同意批发给他新开的食杂店。这一次吴国荣不仅整合了食品批发的一条龙服务,还总结了一套他沿用数十年的经营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

自家车买不到配件,逼出一家中国知名汽车配件经销商

1983年,吴国荣创办了厦门荣滨贸易有限公司,并买了一辆日本丰田,成为厦门第一个买汽车的人。这辆丰田成为吴国荣到江浙、广州进货的“宝马”。他说:“那时国内的马路基本都是2车道的国道,我们晚上6点出发,途中两个人轮流开车,一般第二天7点就能到达目的地。”吴国荣说这辆丰田为他“赚了很多钱”。这辆全进口的丰田汽车开了一阵子后,碰上几个汽车配件需要更换,但根本找不到配件,唯有托人从香港买进来。

此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汽车几乎全都仰赖进口,而厦门做汽车配件贸易的只有一两家,常需配件还很不齐全。原本做百货批发业务的吴国荣,也是深受其苦的“司机”,决心转变方向,主攻进口汽车配件。

这时,刚好吴国荣的一个亲戚就在香港,当时几乎所有国际品牌都能在香港的市场里买到。在香港市场“买遍全球”一点也不夸张。于是通过这条线路,吴国荣的汽车配件业务又是风生水起。为了做好这个香港业务,他在1985年不惜花费数千元在家里安装了厦门第一台家用电话。安装电话之后,吴国荣只需要拨打香港亲戚家的电话,告诉他这个月需要哪些货,十天半个月后本地所需的汽车配件就送到了厦门港口。

吴国荣的这次转型中,通过在厦门白鹭宾馆召开“全国进口汽车配件订货交流会”,等于做了一次“吴国荣开始做汽车配件贸易”的新闻发布会。5000多种进口汽车配件,全国100多家汽车制造厂家、汽车配件生产商、经销商参加了本次交流会。这一别开生面的招商会,使得荣滨贸易在汽车配件行业中一炮打响。这场交流会之后,几家厦门国营企业领导都说:“我们想了几年都没敢做的事情,却让荣滨做在了我们的前头。”


敢想敢做,成为厦门第一家民营金融机构

此时的吴国荣真是做什么成什么。90年代初期,厦门正处于外商潮涌进驻的阶段,到处都在开挖建设,电线电缆成为畅销品。厦门虽然有机电设备厂,但是供应国营单位都尚且不足,吴国荣就直接向福建省机电部订货。生意太好了,机电部的订单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吴国荣又开着他的丰田跑到沈阳电缆厂批发电线电缆。后来因为进货量大,吴国荣直接拿下了沈阳电缆厂的厦门代理权。

那个年代家境贫寒却能读到初中毕业,可想而知吴国荣是个好学习的人。这时期吴国荣走进厦大读企业管理,厦大给了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智能,由此他掌握了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对财会、金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为福建省青年委员会常委的吴国荣,参加了几次优秀企业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他对金融行业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培训课上,人民银行前行长向大家吐露了金融体制将要改革的信息。回到厦门后,吴国荣打算筹办信用社。当他前往人民银行厦门支行了解情况时,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管理处处长回了他一句:你头脑发热啊,怎么可能批给你。但是一周后,人民银行批复:“厦门特区可作为金融改革试点”。金融改革的铁门终于打开,1987年,吴国荣创办了“厦门湖滨信用社”,成为厦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民营金融机构。

在这之前,民营企业不能作为成立金融机构的主要发起人,“我知道这事会有阻力,但也要我们敢于追求。”吴国荣说。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年,吴国荣成立了厦门荣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了一个科技技术的交易中心。于此同时成立了厦门荣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主攻投资研发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

1992年前后,厦门掀起了一阵买写字楼的风潮。吴国荣在1987年就买下当时厦门最豪华的海滨大厦写字楼近1000平方米的办公室。这一手笔就能看出吴国荣的实力,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又买下湖滨南路2层商场。此时吴国荣手上有钱,大家都看得出来。1994年,吴国荣成立厦门荣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创立厦门荣滨集团。1995年,全国私营企业500强评选,荣滨集团成为厦门上榜的3家之一。

吴国荣一手打造的荣滨集团,浓缩了厦门民营企业发展10多年的历程。荣滨每个时期的主要业务,正是厦门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从吴国荣不同时期创立的每家企业名称,就能看出那些年厦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行业。

传承市工商联“传帮带”,专注运作吴氏宗亲会

2000元起家、夫妻店,发展至这般规模,吴国荣夫妇成为厦门商界的一大神话。吴国荣把它归结为:“时代赋予的机遇,加之勤劳肯干,一边创业一边读书”。从创业伊始,吴国荣就坚持到高校进修学习。他说自己的很多商业点子,都是在这些进修课程中所得到的启示。他爱学习,也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会带他攀登更高的境界。

就他现在一心热衷的吴氏宗亲会事业,也是源于1995年在长沙岳麓书院攻读历史学博士时,了解吴氏一族的起源后,吴国荣从此心里就种下了弘扬吴氏文化的种子。

2011年,吴国荣57岁,他知天命,又不信天命。他把厦门的房子和荣滨都交接给了两个儿子。吴国荣想:“我觉得自己可以再站起来。”他的朋友圈再次发挥效力,他只身前往北京。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常委,这个光彩促进会名下有一家光彩四十九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光彩会员发起成立的,公司采用均股制,每人投资1千万,董事长带头寻找投资项目。吴国荣在前两任总裁“失意退场”后接棒光彩四十九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三任总裁。“当时踌躇满志,坚持事在人为,于是硬是在北京撑了5年。”吴国荣说,“其实第二年我就看清楚了,这个机制做不了大事。”吴国荣说他在十二生肖属马,一辈子注定只会往前冲。心里的这股不服输,让吴国荣又扛了3年,之后因为身体扛不住,他决定放弃,铁心回到厦门。

2015年回到厦门的吴国荣,开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吴氏宗亲会的平台的搭建和对外交流上。这些年来,吴国荣奔走全国各地,也去了多次台湾,拜谒多地吴氏宗祠、宣传吴氏文化、联络当地吴氏宗亲。2015年厦门吴氏委员会成立后,吴国荣说,他更愿意承担这份学习、研究、宣传“吴文化”的责任。

1984年吴国荣就加入厦门市工商联,是厦门市工商联目前“最老资格”的工商联人,他历任厦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一直到2018年他还是厦门总商会的副监事长。当时厦门市工商联的常务委员,基本都是从民国时期发展而来的商业大族。吴国荣年轻好学,常常向他们虚心请教。几位老工商业者传授了不少生意经给他,不仅教他几个行业的专业知识,还教他做生意一定要会“看天、看民生”,意思是经营的产品必须随着季节的变化、时尚趋势的变化而有所更迭,消费者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做好服务最关键。也是在那个时候,吴国荣深悟其中哲理:一定要脚踏实地、诚信经营。

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生意经,在吴国荣心里最终雕琢出荣滨集团辉煌的发展战略。吴国荣说,直到现在他都非常感佩那个时期老工商业者“传帮带”的思想和行为。“我受过前辈的帮助,现在我也希望能在吴氏宗亲会上帮助这些小年轻。”吴国荣说。这些年,他自掏腰包多次组织吴氏宗亲会前往台湾、东南亚交流学习,从中认识不少吴氏商业大咖,也促成了不少合作。

最近,他就为台湾一位从事养生行业的吴总与厦门一位从事贸易业务的本家牵线搭桥,现在台湾吴总的养生产品已在厦门开始销售。

“如果现在有机会,我还是会去创业。”吴国荣最后说,他没有忘记初心,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拼搏的心,只要他有能力,青年才俊需要他,他乐于像90年代初的老工商业者那样帮助他们。

现在的他经常告诉青年企业家“不要冲太快”。吴国荣亲手建起一座高楼,又眼见高楼塌陷。大起大落的他,心态早已归于平静。“我经历了一个好时代,创业路上碰到了许多支持我的人,我一直铭记于心。”吴国荣说,他会以感恩的情怀去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国家,为这个他曾经驰骋的商海添加一点光和热。

作为厦门改革开放40年风流人物之一的吴国荣,社会坊间对其人生也自然是常有议论。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他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不论市民还是官方,都认为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高峰期还是低谷时,他的道德良知不但没有变,而是随着人生岁月的深远而越见纯洁与丰厚。这是一项最为难能可贵的事。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在了解他的人生、确认社会对他的评判之后,都为他那高尚的人格、豁达的情怀,热情、谦虚、包容、磊落的人品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