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吴文化的优秀品格——论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国荣 吴…  文章来源:厦门泰伯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0 7:11:36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弘扬吴文化的优秀品格
——论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国荣 吴先辉

      吴文化,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相激而生的,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是吴文化的两个源头。就前者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吴地,根据太湖三山岛的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吴地最早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先吴文化)。就后者而言,商代末期,泰伯、仲雍弃王位南下东奔,中原商周文化因而随之由黄河中游地区移植太湖流域。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而且融和,便产生了吴文化。吴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条件下发生的。 
      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特别是从唐中期以后,包括江浙在内的太湖领域的经济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这里产生,以至到清末和民国初期,这里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和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而且其中几度成为政权中心,从而奠定了吴文化的历史地位。吴文化是江南文化自古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种文化遗存,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范本。
      一、简述吴文化的发展历程
      吴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吴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商末泰伯奔吴建“勾吴”之前的文化称为先吴文化;泰伯建国到夫差失国称为吴国文化;此后至今为第三阶段,称为后吴文化。这三个阶段统称为吴文化。
       第一阶段:先吴文化阶段。这是吴文化的始创阶段。作为吴文化的定位发端,为一万年前的三山文化,这是先民迈入文明门槛的一个标志;继则马家浜文化,约7000年左右;继则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前后相承,形态相似。其考古实证是吴地先民创造了稻作文化和玉器文化。
      第二阶段:吴国文化阶段。这是吴文化的发展阶段。商武乙(约公元前12世纪),陕西岐山下周部落周太王之长子泰伯和弟仲雍,为避让王位奔至江南梅里(即今无锡市梅村镇),断发文身,教化乡民,发展农桑,开渎筑城,与当地的荆蛮一起建立了勾吴国。经十八世寿梦东迁姑苏,其子阖闾建都于姑苏城,确定了以太湖为中心的疆域范围,国势大盛,奠定了吴文化的发展基础。到公元前473年夫差失国,历时约700年。
      第三阶段:后吴文化阶段。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分36郡,吴越地为会稽郡,郡治在姑苏,开启了后吴文化阶段。发展至今,长达2200多年。
      三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吴文化一直秉持着“诚信、谦让、和谐、自强、融合、创新”的品格而与时俱进引领时代。这是我们回望历史所获得的真实图景和宝贵经验。吴文化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仍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吴文化主要内涵与品格
     (一)吴文化的主要内涵
      吴文化的基本特色是稻渔文化,青铜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崇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是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吴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及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1.柔软性。吴文化具有水的柔软性。如吴文化中的吴语,婉约、圆融、细腻、灵动。吴侬软语清秀斯文,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吴歌、吴乐纯朴清新、温柔敦厚,锡剧、昆曲、评弹委婉清丽、悠扬动听。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和民风习性,造就了吴文化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
      2.平和性。常态的水是平和的、谦让的。吴文化的核心道德也是平和谦让、和谐融合。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 之赞誉。由于泰伯之让,季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以后才有武王灭纣而统一天下,开创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历史。泰伯让王后,转辗徙移,来到江南,入乡随俗,与民同好,自图发展,稻麦轮作,种桑养蚕,筑土为城,以歌为教、人民安居乐业。几千年以来吴地百姓一直以乐居一方、平和生活,修身养性、厚德载物作为平静人生的理想追求。
      3.规则性。水虽是无形状的,但却是遵守规则有秩序的。而吴文化也是一种讲规则讲信义的秩序文化。春秋时伍子胥逃亡途中,芦中人为伍之言语对其怀疑而自投江中,宁死守信,后来伍也厚赠其子,重信重义。重信守义已成为吴人文化的基因之一。现代的苏南人也重讲秩序,主要表现在民众有较强的组织性,因而苏南的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同时,由于民众讲秩序,也利于社会稳定。当今之吴地,汲取了西方海派遵从规则,遵从法规之特点,已成为中国区域中经济与社会领域遵循合同、依法守信之典范。在吴文化孕育滋润下的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合同法规贯彻执行最好的地方。
      4.包容性。水具有包容性,易融入、善溶解。吴文化也是一个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泰伯奔吴,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以后又吸收越、晋、楚、齐等地的文化。公元前543年,季札奉命北上,历访鲁、齐、郑、卫、晋诸国,加强了江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以后又有楚臣伍子胥、伯嚭和齐人孙武等一批外来人才,带来了楚文化、齐文化与吴文化相融相合。明代中叶开始,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地逐渐变为愈来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如郑和下西洋。在苏州园林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内,铭刻了历代594位先贤的头像和简介,其中80%以上的外来人,这充分体现了吴文化的包容性。
      5.学理性。自从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奔吴立国起,吴人历来重视教育。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吴地崇学重教,人才辈出。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元等联袂而出。在清朝的114名状元中,苏州就占了26名。在当代的“两院院士”中,苏州籍人士也是数一数二。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崇文重教的传统不仅使苏南人才辈出、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也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6.务实性。吴地的民风,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上古“尚武”、中古“崇文”“崇教”,以至后来的“重工商”。长江、运河决定了江南人自古就打破小国寡民的封闭,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吴地较早地形成了市民阶层,产生浓郁务实的市民文化。务实性的另一表现是,工商文化比较发达。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贸易就比较兴旺。范蠡功成身退遂成“陶朱公”。到宋朝,手工业及商业在吴地已比较发达。又因江南处于海滨,对外贸易交流活跃。明清时期工商业领先全国,这也与吴文化尊工尊商分不开的。务实的表现还体现在经世致用的思想。吴地工商业发达,工商的发展又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
      7.开拓性。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创建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这种开拓性还使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
      8.坚忍性。水,看起来很柔弱,但也能水滴石穿。一滴水很弱,但汇集起来却能迸发出磅礴的力量。远古的吴地居民崇尚武勇,自南北朝以来,在文化的滋润之下,此地民风渐趋柔和。喜欢温文尔雅,才子佳人甚多。吴人看似阴柔,但在原则性关键时刻却自能刚正不阿。守持大节之关键时刻,视死如归,决不辱志,绝不偷生。这在历次世变的历史年代,吴地可开列出一长串英毅坚贞、不屈于威武或淫欲的勇者、奇人、志士名单。专诸巷,五人墓,孙武亭都记载着吴人历史的轮迹。
     (二)吴文化品格
      吴地人文始祖泰伯的人生实践,形成了吴文化的基本理论,他从尊重父愿三让王位到建立勾吴、实现勾吴经济繁荣、民生富裕,铸就了后来孔子称之为至德的思想品格和人生业绩。泰伯至德精神的内涵就是: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厚逊让、自强不息,这就是吴文化的理论核心。
      在泰伯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上,其至德精神还衍生了“兼收并蓄、经世致用、崇文重教、创新致远、道济天下”的重要思想和形为规范。凡此总合起来:“孝友和爱、诚挚守信、谦厚逊让、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经世致用、崇文重教、创新致远、厚德载物、道济天下”,这些就是吴文化的重要品格,就是吴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最重要的吴文化思想理论。是这些思想理论一直指引着吴地人民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文化的大繁荣。今天,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长江三角洲,仍然秉持着这些优秀文化和先进理论,成为引领“中华航母”持续前行的巨大动力之源。
      三、传承吴文化的重要价值
      首先,务必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国家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的普遍追求从原来的“物质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记忆犹新:“解决温饱”曾经是国人不倦的追求。然而今天温饱无忧已经是普遍的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追求普遍从物质生活走向精神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质的极大丰富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许我们不自觉地忽略了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建设,而导致假大空贪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笔者认为,所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的是指精神层面。习近平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的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孵育出来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文化,其人文始祖泰伯三让王位的崇高境界获孔子之赞:“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至德就是表现在顺从父愿让王奔吴的孝友情怀。那么在谦让王位之后他奔赴江南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就表达了泰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然而进入异国他乡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必须与他们和睦相处,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以诚信的思想行为做人处事,从而取得当地族群的普遍信任。泰伯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传授到当地,“穿浍渎以备旱涝”——修泊渎河,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
      泰伯开创的吴文化,既奠定长三角的文化生态,模塑长三角的个性特征,又充分展示着长三角的价值功能。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体从原始方式——手工劳动方式——机器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当中国大部分地方还是以原始生产方式为主的时期,吴地已发展到手工乃至机器生产的时代。科技的进步,超前的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则是聚集财富的主要手段。这就是优秀的吴文化价值。
      吴地过去科技水平较高,与海洋文化和市场竞争有密切关系。工商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多家竞争,促使人们刻意求新。由于众多的生产者、经营者聚居一个城市,信息相通,不同的行业,“多学科”的专业技能,相互配合,相互启迪,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专业化的生产更有利于技术的提高。再加上教育和技艺的世代相传和积累,人才大批流到城市,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
     (一)继续弘扬吴文化诚挚守信的价值功能。
      诚信,是理性的表现,是十分高尚的品格,亦是伟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关人生成败的重要品格。
      诚信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文明;诚信也是个人品格的灵魂,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高贵的品格。缺失诚信的人,不是无赖,就是流氓。缺失诚信的民族,注定是愚昧而野蛮的民族。诚信也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宪政,宪法就是社会的契约,契约的根基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废纸。
      从宏观的视野看,诚信不单是个人的重要品格,亦是一个团体、企业乃至国家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品格。团体无诚信,难以立足;企业无诚信,难以生存,更难言发展;国家无诚信非但难以立世,亦使国民丧失信心;国家失去诚信而充满谎言,那最终这个国家也将被谎言所击碎。历史告诉人们:国家、政府的诚信,是支撑国民信心、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白岩松说:“现在是道德赤字,人性亏损。”这是不争的事实。纵观并不遥远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苏丹红、彩色馒头,…… 假话流行,假货充市;学术造假,剽窃欺骗,贪官污吏等历史现象,无不铭刻着良知泯灭、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悲凉场景。凡此,皆是诚信缺失之果。大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丧失诚信,乱象丛生;有的人好像以谎言、假货而暂时得利,但最终的必然结果是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诚信缺失唯有害己、害人、害社会的历史见证,丝毫没有终极意义上的利益与胜利者可言。  
      回望泰伯的伟大人生,诚信始终是其人生之魂。泰伯三让,是诚信之至;断发纹身,是诚信赢得人心;立足梅里,瞬间千余户拥戴,是诚信之果。如果泰伯没有诚信,何谈立足?何谈拥戴?何谈开拓江南?何谈千秋伟业?何谈至德精神?泰伯诚信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诚信是人生建功立业的根基,诚信是泰伯留给千秋万代的巨大资产。诚信是吴文化的基石,大力弘扬吴文化中诚挚守信的价值,深入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依然是今天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二)继续弘扬吴文化追求发展的价值功能。
       发展是吴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蕴涵。发展是事物不断进步的过程及其结果,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同时,一切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发展必须以文化作为底蕴和价值支撑。如果说:“发展是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那么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天职就在于促进并实现真正的、科学的发展。历史上吴文化区域——长三角辉煌,一直成为中华大地万众瞩目的经济文化景观。
     (三)继续弘扬吴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功能。
      吴文化精神是一种崇尚融合、追求和谐的精神。和谐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呈现出的一种比较良性的、建设性平衡的状态。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并非没有矛盾。只有着力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才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和谐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和谐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和谐,没有和谐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出现和谐。今天,我们仍然要秉持:以发展促进和谐,以谦让创造和谐,以诚信实现和谐。
     (四)继续弘扬吴文化自强不息的价值功能。
      彰显这一价值功能的吴文化精神,体现了敢于争先、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敢不敢于争先,善不善于争先,能不能够争先,反映出来的首先是一种心态和精神。当然,追求和保持先进是一个艰苦而卓越的过程,它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它需要热情更需要科学,它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作出更大的努力,付出更大的牺牲,当然也一定能收获更大的成功。在长三角的辉煌中,我们看到了“苏南模式”“苏州精神”“温州模式”“宁波精神”,我们看到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所有这些,都是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生动写照。这些辉煌壮观的现代经济文化图景,与吴文化息息相关,是吴文化的固有蕴涵,是吴文化的现实成果。
      在当今时代,文化更是居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首先,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极为激烈,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冲突和融合也愈演愈烈。而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还包括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同等重要。其次,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是“文化的世纪”。所谓知识经济,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生产、存贮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生产要素、财富和力量。而知识是什么呢?知识就是一种文化成果,知识经济就是文化的经济。在前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文化的面貌就是人类的面貌,文化的力量就是人类的力量,文化的天职在于和谐、发展与创造。
      在国家提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概念,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语境之下,总结先进文化、学习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
      历史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吴文化是和谐先进的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吴文化,为其本地区乃至华夏的发展与强盛,提供着强力的文化支撑,从历史至今一如既往。长三角地区,在以诚信、和谐、谦让、自强、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为内涵的吴文化哺育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祥和、长盛不衰。至今为止,吴文化区域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这样的繁荣与辉煌,是华夏其他任何地区都无可比拟的。
      缘于吴文化的生命力和内在价值,她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已经证明吴文化的生命力,时代已经确认吴文化的先进,实践已经见证吴文化的优秀。
      让我们认真汲取优秀的吴文化价值,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简介】吴国荣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 
      吴先辉 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