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承吴文化之我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守前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9/20 12:49:37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八 
学习传承吴文化之我见
吴守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历史悠久、举世赞誉的华夏文化中,各姓氏文化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吴姓氏族文化,以泰伯仲雍与季子为代表的孝与让、让与创又有着自己的特点,是其他姓氏不可比拟的。
      一、严肃的“孝”、崇高的“让”、伟大的“创”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高度赞扬:“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能得孔子如此盛赞的怕是绝无仅有的。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正因为如此,后人把泰伯称为让王,泰伯庙称为让王庙。而将此发扬到至善的是季札,被称为“至德第三人”,在江阴申港的延陵季子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字的庙额。两广总督张树声赞季子的庙联说得好,季札可谓“让国能传泰伯风”。
      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耳熟能详,此不赘述。
      然而泰伯出于对父亲的孝顺,决然让出王位。这与几千年来中国很多朝代为了王位之争,父子、兄弟互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孝是何等之高尚、何等之伟大!难怪孔子及后来的帝王们称赞泰伯“至德”,赞泰伯家族为“世家第一”。
      正是由于泰伯的孝与让,又造就了伟大的“创”。为了彻底和永久地将王位让给父亲喜爱的孙子姬昌,泰伯同二弟仲雍离开周原,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江苏无锡、常熟地带。泰伯、仲雍易服毁容、文身断发,与当地人艰苦奋斗、开拓创造,建立了六百多年的吴国政权,创造了历史悠久、享誉华夏的吴文化。
      公元前473年,由于吴国最后一位君王夫差不纳忠言、沉于声色,最后导致国破家亡,吴姓子孙只能大流亡、大迁徙。但也正是这亡国之痛,吴人在国内各地及海外进行了大创业、大发展,吴姓在海外担任最高首脑者也非常之多。日本天皇是泰伯后裔,古朝鲜百济国国王夫余氏几代为王,越南第一个王朝是吴姓建立的,最后一位总理也是吴姓,新加坡、缅甸等国家都有吴姓人任元首的。这无疑应归功泰伯文化中的创造与开拓精神。
      另一方面,当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不仅把农耕技术带到了当地,促进了江南农业和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又将中原的礼仪道德和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大地。据传,娱乐的“娱”字就是那时候创造的,因为江南的女子有了吴人后,学会唱歌、学会跳舞,才感到快乐高兴,所以“女”字加上“吴”字就是娱也。
      二、学习吴文化,传承吴文化,发扬吴文化抚今追昔,我们看一看有哪些因素和社会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不相适应。
      1.对孝顺的颠倒。受计生政策影响,有一至两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因为孩子少而金贵、因为孩子少而宠爱是其必然。如果你到小学或初中学校门口看一下,那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七大姑八大姨,象赶庙会一样熙熙攘攘,正常车辆无法通行。十余岁孩子的书包大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背着,生怕孩子连书包都背不动。到家后更是水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养成了青少年的惰性和不孝,不知感恩。现在很多家庭,不是年轻人顺着长辈,而是长辈顺着年轻人;不是年轻人侍候长辈,而是长辈侍候年轻人。孝顺二字在很多家庭被颠倒。
      2.对勤俭的忘却。当今,一个大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都得上千,连上学杂费、生活费,每年最低都得四、五万。由于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青少年的不俭约。胡锦涛同志视察清华时,在一个垃圾桶里就看到了几十个白面馒头,因而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
      3.对奋斗的畏惧。现在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乐于吃苦、敢于开创、勇于奋斗的精神淡化了,尤其是少年孩子更是如此。我在一个县级供电部门担任过副局长、工会主席等职近20年,通过我的观察和统计,在我们这个几百人的职工群体中,大约不到20%职工孩子是靠自己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或是成为优秀人才的;而80%以上的孩子是工作靠父母安排、生活靠父母照顾。应该说,我们供电部门在当下社会职工收入是居中等,更不要说那些收入高、很富有的家庭了。
      4.对善行的淡化。几十年前,奉献的精神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对拜金主义盲目追崇,愿做善事好事的越来越少。虽然,国家近十年来也非常重视,进行了必要的宣传教育,但还是收效甚微远远不够。
      5.对读书的轻视。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有一经典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有两句古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按照不久前世界对年人均读书量的排名,中国人均4.7本,而美国、日本等人均读书量都超过50本。现在我国青年包括在读大学生,每天沉溺于手机电脑,甚至频频发生因低头在路上玩手机引发的交通事故。一些上班族中的青年人,下班回到家不是帮着年迈的父母做饭做菜做家务,而是坐在那里全神贯注玩手机、玩电脑。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上述这些问题或不良现象是共性的,在我们氏族中也是同样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表现的程度不同罢了。因此,我们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以修谱、建祠、宗亲联谊活动为动力,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对吴文化和泰伯至德精神的学习、传承与发扬光大。 
      三、 如何学习、传承、发扬吴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8日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共讲了13个方面,其中第7个方面专门讲的是文化与道德建设。特别强调: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道德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特别强调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做起。
      我认为我们各地吴氏宗长、宗亲应高度重视,努力践行,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要利用各级各地吴氏宗亲联谊组织和吴文化研究机构,经常不断地把党和国家有关道德文化建设的倡导与要求向各地宗亲广泛地宣传,把泰伯始祖崇高的谦让与伟大的开创精神向青年一代进行教育。可采取会议传达、文章学习、个例推崇、新媒体、祭祀缅怀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2.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一个国家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族的家庭家风好了,就能够使良好的社会风气蔚然形成。良好家风是要经过一代或多代人去努力才能达到。当下正值太平盛世,各地方、各姓氏都纷纷地进行修谱、建祠工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把自己的家规家训写进谱中、立在祠中,让每个家庭及成员去学习、去遵循、去传承。光绪二十六年江苏《吴氏宗谱·宗规》写得很好,提出了诸多要求与规定,如:崇祀典、重茔墓、振祠宇、置祀田、修谱系、立宗子、举祠正、严义方、敦孝友、正名分、务本业、继书香。族约中是这样要求的:人伦有五,君亲处其最尊,大节在三,忠孝尤为至重。是以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凡我族人,事君者当思鞠躬尽瘁,事亲者当思谨身奉养,庶几上为祖宗光,下不贻子孙辱。
      我看过不少吴氏家谱和其它姓氏的家谱,绝大部分都把尽孝、尽忠、奋斗、创业放在家规、家训的重要位置。一部好的家谱,一个好的家规、家训,过去管用,现在仍需遵循。这是形成良好家风最好的教课书。
      3.弘扬优秀的榜样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事迹是催人奋进的。泰伯为孝顺父亲而“三让天下”;三国时,东吴人吴猛孝顺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驱打,因为怕蚊子不咬自己而去咬他的母亲;晋代以为官廉明、孝悌感人、盛誉华夏的吴隐之,当他的哥哥吴坦之因牵连一桩反叛罪,将处死罪时,吴隐之拜见桓温,请求代兄领罪,桓温很感动,将其兄赦免。宋代吴玠、吴璘兄弟二人力主抗金,战功显赫,被蜀人所赞颂。元末吴良、吴祯、吴复三兄弟为推翻元的残暴统治,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历史上类似的英模人物不胜枚举。当今,我们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去歌颂他们,去弘扬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忠报国的牺牲精神。
      我们各地宗亲组织、吴文化研究机构,还要在研究、弘扬、传承历史人物和事迹的同时,做好当代吴氏英模人物与典型事迹的发现、整理和颂扬。如我们凤阳县吴师现老先生四个儿子有三个是正县级干部一个科级干部,他家的良好家风和对子女的严格教育,我在多次宗亲会上予以颂扬。长子吴守荣曾担任县人武部长、副书记、人大主任,他不仅做官清正为民,还是一个大孝子。他几十年来,只要逢周末能够休息,都到几十里外的乡下侍奉父母。他为人亲和,为政亲行,为民亲和,为群众所赞扬。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宗亲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吴文化研讨活动、祭祀缅怀活动、孝老敬祖活动、扶贫帮困活动、典型推崇活动、劝学敬业活动。这是弘扬吴氏文化的需要,是促进吴氏家族繁荣昌盛的需要,是提升吴氏宗亲道德素养的需要。各地吴氏宗亲组织要重视与研究、践行与总结开展各类活动的经验和收效。要使好的活动、好的经验、好的品质、好的创新方式为全族共享。例如江苏延陵季子文化研究会暨延陵季子宗亲会2016年开展的族内好儿女、好媳妇、好家庭的评选表彰活动、敬老慰问活动,就促进了全族良好家风建设以及和睦家庭建设。
      开展吴氏宗亲各类有益活动,是紧跟新时代、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渠道和载体。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没有文化的氏族是衰败的氏族。因此,我们的吴氏宗亲组织要担负起这一伟大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伟大重任。
      5.加强各地的宗亲组织建设。当前正处于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学习研究好、传承发扬好。
      没有组织的活动是无果活动,没有活动的组织是无效组织。前一时期有些地方的吴文化研究活动和宗亲联谊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究其原因就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和有一群无私奉献的宗长宗亲集体。尤其是那些“开路人、引路人、带路人”。安徽至德文化研究中心吴瑞贤秘书长和我讨论与交流时说得好:担当各地吴氏宗亲组织的带头者,必须具有三才,即经济上自己多付出钱财,工作上要有德才,遇到阻碍和委曲要甘当奴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深受着安徽各地吴氏宗亲宗长的敬佩。我觉得,我们各地宗亲组织的领头者还要具有三无,即无私、无畏、无悔。
      因此,我们要加强各地宗亲组织建设和吴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把那些具有“三才”和“三无”精神的优秀宗亲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更加深入地把学习、传承吴氏优秀文化、高尚道德品质的伟业进行下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吴守前 原凤阳供电局副局长,现凤阳吴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凤阳吴氏家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