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吴家山庄“中州完人”、“嵩岳泰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老松 荒村…  文章来源:吴建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8/31 20:21:59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巩义吴家山庄“中州完人”、“嵩岳泰峰”

      2018年8月28日,巩义吴氏宗亲在巩义电视台吴继丛台长的介绍下,拜见了河洛十八碣陈列馆卢建伟馆长。卢建伟馆长精心收藏巩义吴家山庄“中州完人”、“嵩岳泰峰”两块匾的真迹,并谈到收藏的过程,虽说有缺陷,它毕竟证明了我们吴家老祖宗一生一世的德高望重,完美无缺的人生典范,是我们吴氏家族的一种荣耀,也是吴氏子孙学习的榜样。

 荒村古宅——吴家山庄

老松

      吴家山庄位于巩义市夹津口乡卧龙村,在嵩阴森林公园的下面,距山顶有约三公里的距离,大概是离嵩山山顶最近的一个自然村了。吴家山庄始建于1839年。当年,三岁的吴酬和随其父从巩义的圣水村来到了这里谋生。初到时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地无一垅,房无片瓦,他父亲靠给别人家干活养活一家老小,空闲时间采石盖屋、开荒造田,开始在这里扎根立业的艰辛过程。在吴酬和20岁左右,他的弟弟被狼所伤,他的父亲也坠崖身亡,一家的担子全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在与其童养媳结婚后,二人继续开荒造田、养牛养羊、凿石造屋。最后竟然靠自己的双手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建造了这座诺大的山庄。他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威望,被称为“中州完人”。


      吴家之所以能靠自己双手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与吴酬和善于治家有着密切关系。在他的子女逐渐长大后,他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家规,并制订了“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训,使家庭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该干啥。
      吴酬和深知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对家庭幼儿既慈且严。那时他家的小孩多,设有专人照料孩子们的生活,有专供孩子们吃饭的小灶。但孩子们不准哭,更不准打架斗殴,违者追究专管人和孩子父母的责任。学龄儿童要到家庭学堂(私塾)读书。他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任教,如圣水村的张月桂、涉村的李德林、登封的王全周等,因此吴家的孩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薰陶,耳濡目染,均成为有用之才。
      经过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劳作,加上吴家后人的渐渐长大,当吴酬和到了花甲之年时,他已经有五男二女,并有孙子20个,孙女12个,能下地干活的男劳力有20个,一天可以开垦一亩荒地,家里还有养殖业和运输业,也就是说,经过了约半个世纪的努力,吴酬和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使其农业达到了非常兴旺的程度。使这个山庄基本已经建设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家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他把农业、畜牧、商业运输、社会交往、家庭内务乃至磨面、做饭、管孩子等等都详细分工,因人而宜把家庭成员编成若干小组,设专人负责,各司其职。
      整座山庄所用青石全部就地取材,干砌而成,券砌过程中既未座浆,也未勾缝,全呈原生态状。青石吸热、散热过程都较缓慢,故窑洞内冬暖夏凉,可保持18℃左右的恒温,被人们誉为“天然的空调间”。
      这坐山庄虽然前后建造了半个多世纪,似乎开始时并没有如此长远的规划,但最终呈献出来的,却是井然有序,好像经过事先设计一样。整体为城堡式建筑,但内部院中套院,院中有院。
      整个山庄坐南向北,南北长55米,东西宽62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共有窑洞50孔。
      山庄的原大门朝北,现已无存,据说过去还有门楼。进大门后,又依次分为七个院落,均为两进或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各院落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联通。
      “院中有院,浑然一体,就地取材,道法自然”。这是后人对该山庄的总结,有人认为山庄为城堡式建筑格局,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有“天人合一”的人文感悟。
      山庄内每个院子既独立又分别可以从两头与其它院子相通。
      院落之间有暗门、暗道相通,各院砌有二门,将所有院门关闭,诸院各自成体系,开启院门,又融为一体。
      “与人为善,感恩奉献”是吴酬和的处世方略。
      性情良善,通情达理,处世中坚持“与人为善,和睦乡邻,以礼待人,利让三分,得恩必报,有怨必忘。”幼年时,因家境贫寒,难以度日,到圣水他叔父家借粮。他叔父不但不借给,还将他撵出门外。后来有人在他圣水老家的地里打煤窑,每年付给他的地租他一分也不要,全部让给了叔父。清代时,吴家几个年轻人到山上割荆条,偶遇登封县薛家林村的薛姓青年,双方发生口角并打斗致伤,薛姓一纸诉状,将吴家告至巩县法院。按理判,吴家打赢这场官司绝对有把握。但吴老先生为防止矛盾激化,伤害和气,就托人调解,向对方道谦。薛家深为老先生的宽宏大量所感动,承认教子不严并主动撤诉,吴家设宴款待,两家从此成为世交。
      随着家业的振兴,吴家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但吴老生从不仗势欺人。有一年,吴家人往地里担茅粪,要路过一家门口,该家人以臭气薰人为由阻拦。老先生就让家里人改为夜里担。但人家又说夜里送粪狗叫不停,影响休息,还是不让过。这时有人说:“县里您认识人,何不治治他?”但老先生说:“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伤和气。”于是托人说和,用钱将这条路买下,终于化解了纠纷。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一带旱灾严重,不少乡亲们揭不开锅,纷纷到吴家借钱借粮,吴家均有求必应。灾年过后,欠帐户们张罗着还帐时,吴酬和将这些人请到家里,说明不管借的钱还是粮食,也不管借多借少,统统不要了,还当众烧掉了帐单,欠帐户深为感动,全部跪倒拜谢,从此,“吴善人”之名更是家喻户晓。
      清朝末年,兵匪混战,灾荒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而身居深山的吴家却成了世外桃源。由于经营有方,家庭富足,人丁兴旺,加上“吴善人”的名气越来越响,虽林深路险,仍门庭若市。这其中有达官贵人,有商贾艺人,有游山玩水的,有割草打柴的,有上门求借的,也有逃荒要饭的,甚至还有无赖、土匪等。吴老先生不避不躲,不卑不亢,不厌不烦,均以诚相待,并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如遇官府儒士,则设宴款待;对乡邻百姓,家常便饭让你吃饱喝足;即是无赖、土匪也是晓之以情,待之以礼。一日,几个土匪临门,欲抢点财物。吴老先生把自家青壮年作了周密布防后,将土匪请进客庭,视为上宾,盛情款待,并问他们如有什么困难直说无妨,因为谁都要养家糊口。土匪们被老先生的义举所感动,深为内疚,都表示要改邪归正且相誓曰:“吾辈倘祸及若主,绝非人类。”临下山时,吴老先生又送钱粮衣物接济他们,告诉他们以后如果有为难之处只管来找他。几个人千恩万谢而去,后来都走上了正路。
      吴酬和晚年时,有良田180余亩,牲畜100多头,余粮数百担,人丁80余口尚未分居,成为该地区人财两旺的首户。

      1916年,吴酬和去世,享寿81岁。噩耗传出,乡亲们无不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悼念致哀,送葬者达数百人。在他去世三周年之际,偃师唐窑等地的乡亲们送来了“中州完人”的金匾,本地的乡亲们送来了“忠厚传家”的金匾,女儿、女婿们送来了“嵩岳泰峰”的金匾,以示怀念。老先生的次子吴存义去世时,乡亲们又送来了“耕读传家”的金匾,这是对吴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一家的评价和肯定。
      这个门洞,应该是山庄的后门,进入后可以通往各处院落。
      1957年到1960年,农村成立食堂,山庄曾被集体食堂占用过几年。
      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山庄内已无人居住,只有两户人家在此养牛。
      如今大部分房屋已经无人居住,或者堆放一些杂物,或者干脆空置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