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得名由来及我之我见——兼论太白庙就是太伯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郑鼎文  文章来源: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8/2 16:56:47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郑鼎文|太白山得名由来及我之我见

——兼论太白庙就是太伯庙

      关于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得名,流行着以下几种说法:其一,与陕西方言有关。“太白积雪六月天”是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顶6月也有积雪,在6月炎阳的高照下,皑皑白雪反射阳光成缕缕银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陕西的关中一带,用方言说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们长期叫起来,最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与关于太白金星的传说有关。太白山在《尚书•禹贡》里谓之““惇(dūn)物山”,“惇物”是指物产丰厚。在《汉书 地理志》中称为“太乙山”, 相传由太乙真人在此山修成正果而得名太乙山。《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就是说与太白金星的传说有关。最早于《魏书.地理 志》中隋、唐后廷称至今。其三,似乎与李白有关。李白字太白。
      唐代天宝元年,诗圣李白奉诏从西蜀经褒斜赴长安,路过酒城,即开杯畅饮,赞口不绝,酩酊中吟成千古绝篇《蜀道难》,后人为纪念李白,建造了“太白庙”,把酒命名为太白酒。其四,与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有关。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发生了著名的“太伯奔吴”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商周之际,迁移到陕西渭水流域周原的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勉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后来季历生子名昌。昌从小聪慧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太王厚爱。周太王喜欢季历聪明贤能,想把王位传给季历再传位于昌,太王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仁孝,听得太王之言,为成全父亲心愿,避免龙争虎斗,兄弟相残,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之时,托言外出采药,隐居于西镇吴山。后来太王去世,泰伯奔丧后为避位让贤于三弟季历,与二弟仲雍毅然离开周原。兄弟俩长途跋涉,翻越秦岭,顺汉水、长江而下数千里,终于来到江南吴地,定居于太湖之滨无锡梅里,文身断发,与当地土著族友好相处,教其种植庄稼,推行教化,备受拥戴,被立为吴太伯。季历继承王位后,整肃朝政,扩大领土,遭到商王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复返岐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返回,王位由侄子姬昌继承。姬昌即周文王,功名显赫。史载文王享年97岁,在位50年。文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把西岐大地治理得繁荣富强。那时父亲季历遇害多年,大伯父和二伯父远走高飞,思亲亲不在,想报答两位伯父又不在身边,所以在太伯当年奔吴经过的地方修庙纪念是很可能的。而太伯曾翻越秦岭,在那里修建太伯庙以纪念先贤,后人因此把曾经翻越的山称作太伯山是很可能的。至于太伯山后又被叫做太白山,则与年代久远发生变化有关。
      对太伯奔吴和太伯庙研究多年的文化学者王鹏认为,“秦岭主峰太白山当初就是周文王为纪念其伯父太伯、虞仲翻越秦岭奔吴,后以太伯名字命名的!”笔者同意他的观点。同时以为:(1)认为太白山得名与陕西方言有关的说法不太靠谱;(2)认为太白山得名与太白金星有关的说法根本靠不住,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而得名;(3)认为与李白(字太白)有关而得名的说法也不可能,一个文化人名气再大,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因此确定一座山的名称。而因文王纪念伯父太伯而得名则极有可能,因为那是政府行为,有能力办到。文王晚年才由岐迁丰,在西岐主政达40多年之久。他深知自己的王位是大伯父避让才得到的,内心深处对大伯父太伯必然感恩戴德,因此在当年大伯父太伯和二伯父奔吴所经过的益店、叩村、高庙和秦岭主峰等处修庙纪念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起码是大力支持吧,政府的态度和导向对群众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至于秦岭主峰修太伯庙后被称为太伯山也就既有可能了,再后来叫转音变成太白山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周文化研究会骨干人员多次去叩村泰伯庙(《史记》称太伯,《论语》称泰伯)参观礼拜,管庙的老妇介绍正中三尊神像时就说是大太伯爷、二太伯爷、三太伯爷(即太伯、仲雍、季历),这和王鹏了解到的说法是一样的。
      据此,完全可以把岐山、秦岭等地的太白庙纠正为“太伯庙”。这样正名,既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圣贤文化,提升教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乡村建设。

     (作者郑鼎文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 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宝鸡市周易研究 会荣誉会长,岐山县文史研究员,原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岐 山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