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剃发令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7/13 22:42:0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儒家文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在清朝发布剃发令、易服令、解足令之时,受到汉人一定程度的抵制。而清朝要求男性的发型,据称,在开始是“金钱鼠尾型”,即头发只留下能穿过铜钱方孔的那样一点,后来是“猪尾型”,头发可以留多一点,辫子可以粗一点,再后来男性只需剃半个头就可以了,留的头发更多。这种发式洗起头来就方便了,象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说的话,他洗脸和洗头是一个动作。


这个发型显然不合汉人习惯,而且服装也从宽袍大袖换成了对襟的褂子,这倒是省了布料,穿着也方便。这使人想起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主动穿上胡人的衣服,便于骑马,抛弃战车,学习骑马射箭,从而赵国得以强大,成为战国七雄。


当然,主动学习与被动命令,性质是不同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把胡人的连裆裤学来了,在此前,汉人无论男女只穿开裆裤,但是赵武灵王学来了连裆裤,并没有流行到民间,只是士兵在行军打仗时才穿,直到南北朝时期,连裆裤才被汉人普遍接受。所以说,秦皇汉武,其实都穿开裆裤的。


而吴泰伯千里奔荆,纹身断发,也是主动学习蛮人的装束,主动适应当地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所以说真正的泰伯仲雍像,并非无锡鸿山吴文化广场中心的塑像那样,而应该是纹身断发的模样。常州人民公园中的季札像,比较准确,因为季札的时期,吴国人己经刚刚开始与中原交流,学习中原的装束,而不再纹身断发,至少在士大夫阶层不再纹身断发。



从历史记载的越王勾践的事迹来看,越国王宫并没有三宫六院,所以越国也不会有太监,而吴国在开始的时候,与荆蛮越族相融合,也不会有太监制度。只是寿梦与中原交流之后,才把中原文明带到吴国,不仅自己称王,而且也必然要学习王者的各种生活待遇,但并不知道有没有引入中原文明中的太监制度。只是人们从孙武子教吴国宫女操练的故事中,知道吴王阖闾的后宫,己经有大量佳丽了,这样的话,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可能己经把中原文明中的太监制度引入吴国了。


不过,日本虽然从中国学习了很多,但并没有把太监制度与裹脚制度学过去。而清朝在发布剃发等三令之时,汉人在抵抗之后,终于接受了剃发令与易服令,但却没有接受解足令,妇女还是没有得到解放。由此可见汉人中的中高层(也就是在各类稍大型的会议中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那些人)的懦弱与自私,他们不敢抵抗剃发令易服令,却在阴中暗中违抗解足令,在外面没有了王权,在家里却拼命维护男权,妇女继续受到压迫,没有仁心慈意。


汉人男性最终没有抵抗剃发令易服令,这也有可能是由于相比较而言,胡人(清朝女真人)的人装束更具有合理性,毕竟汉人男子的古代发式,在生活中确实不方便,洗头扎发,很麻烦,而且汉人的宽袍大袖的服装,确实对行动的便利产生不方便,所以剃发令和易服令,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被接受,似乎是从善如流。但是更合理的解足令,因汉人中的中高层人员(主席台前排就座的那些人)的自私而被暗中抵抗,固守恶行而不化。


有人认为,吴国灭亡后,在日本又建立了政权,但是,吴国接受中原文明时也接受了太监制度,但吴国人在日本建立皇权之后,却抛弃了太监制度。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同样是汉文化圈中的越南与韩国,在古代却有太监制度,这也许是这两个国家距离中国太近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