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高风代代传承——复公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晋江县磁…  文章来源:吴家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5 9:18:08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泰伯高风代代传承——复公传     

     (一)授训导-迁县令


      明朝初年,晋江县磁灶出了一个清正廉洁,善断疑案,政绩卓著的县官吴复,讳而生,字习初,号淳斋,敬号简斋,他出生洪武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复从小天资聪颖,活泼机灵,由于家境不甚宽裕,激发他向上进取,在私塾先生培育下,七岁能读懂论语,孝经,十岁能写较通顺文章。人们都称他“神童”。十四岁补学宫弟子员,十八岁补廪,是同辈中最突出的,立志为朝廷出力,为百姓办事,宣德戊申年,官府发现有的廪生是冒名的就将他们除名,永远不准参加考试,其他人都从命,唯吴复非常不服。他说:我受朝廷的恩泽不是一日,接受老师的教诲不是一时,现在虽然暂时受冤,怎甘心屈服他人之下呢?”决心一面攻读诗书,一面上京陈述冤情。吴复上京时,准备一个书笼一个头桶,挑在肩上,走过一村又一村,一县又一县,历尽千辛万苦,步行到京城,他冒死向皇帝上书申述冤情,要求再考,如果考试合格应恢复名誉,考不合格者,宁愿被砍头装在木桶里,死而无憾,皇帝受到感动,命翰林出题,通知其他被除名的人来午门下参加考试,结果,吴复的成绩最好,朝庭就把再考结果下诏晋江县衙,为其恢复名誉,准许将来参加考试,从此,朝庭内外很多官员,绅士都对他很器重。不久,朝庭要选拨一批贡生,担任县学教职,通知天下有志之士到京城礼部应试。吴复前去赴考,结果又被录取,任命为江苏省溧水县学训导。吴复学识渊博,精通诗词,教育学生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数年之间学生成绩优异,皆榜上有名。他也升迁为溧水县正堂。 

    (二)破旧俗-奖农耕


      吴复升任溧水县正堂后,革除不良风俗习惯,奖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做出很大的成绩,按照以前的婚嫁风俗,女方负担极重,要有金银首饰,绸帐缎被,衣裙鞋袜,梳妆镜盒,大箱小笼,红七件桶,日用家俱等物做嫁妆,有钱人女儿出嫁,有奴婢陪嫁,还用黄金精制一对小巧玲珑的棺材作嫁妆,使夫妻俩百年岁后,丧葬时有一注本钱。因此,部分贫苦的百姓就养不起女儿,造成大量溺死女婴的严重后果。出现了男多女少的不平衡状况,有的男子汉无处娶媳妇,只好终身光棍或奔往他县去成家。由于男青年外流,劳动力缺少,影响农业生产,吴知县上任后,立即贴出告示,奉劝百姓养育女儿,严禁弱死女婴,违者依法严办,提倡婚事筒办,富家女儿出嫁以金银首饰等物为嫁妆,贫苦百姓女儿出嫁布裙竹钗就可以,原溧水县的百姓再回乡种田的,可以三年不交钱粮,经济困难的,县发给低利贷款,这些法令实施,减轻了贫苦百姓负担,确立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风俗,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太平景象,全县老百姓齐声称颂吴知县是贾彪复出。出于感恩载德,老百姓就办吴知县建制生祠。每逢年冬月节,老百姓自觉到生祠烧香点烛孝敬。


(三)审稻虎-保丰收 


      吴复任溧水县令,破除迷信,确保农业丰收,改善人民生活,百姓赞声不绝,拍手叫好。有一年正当稻子吐穗,丰收在望,老百姓眉开眼笑的时候,突然在一大片稻田里,发现不计其数的大虫害,它的外形凶悍,横行直撞,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有神,不敢捉也不敢吃,又因为他会剪稻穗,大家管它叫“剪稻虎”面对这种情况,百姓都束手无策,万分痛心,一年的辛苦将化为乌有。吴知县知道灾情后,心里急得像烈火燃烧,立即带二个衙役捉了十几只带回县衙处理,并贴出告示:明日上午,本县堂审“剪稻虎”欢迎众乡亲前来观审。第二天上午,观审的老百姓已挤满公堂,大家想亲眼看看吴知县怎样处治“剪稻虎”为民除害。吴知县升堂时,下面一片肃静,接着衙役捧出一大盘红通通的东西放在堂案桌上,百姓感到莫名其妙。这时,吴知县笑着对老百姓曰:这好宝贝不是什么“剪稻虎”它在我家乡晋江县叫做螃蟹,把它煮熟后味鲜肉甜,营养丰富,既是美食佳肴,又能滋补筋骨,为了破除百姓的迷信思想,解除顾虑,他和衙役当众吃螃蟹,并把它分给众人尝试,尝过螃蟹肉的人都说:味道的确鲜美,吴老爷敢吃,我们也敢吃”这时吴知县抓住机会,发动老百姓齐动手,到稻田里捉螃蟹。结果,一天之内就消灭“神虫”百姓享了口福,稻谷得到丰收,一举两得。老百姓都称赞吴知县是溧水县人民的大恩人。 

 (四)断疑案-惩罪犯


      溧水县陈德娶林氏为妻,彼此感情很好,生活美满,后因家庭经济困难,陈德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妻子,到临清县当临时工,妻子林氏在家织麻,挣些工钱维持生活,过了数月,陈德没有回家,林氏感到空房寂寞,就与一些不正经的人来往,左邻张奴与其勾搭成奸,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三年后,陈德在外卖力苦干,省吃俭用,积蓄了数十两银子,因思念家中爱妻林氏,就收拾包袱回家,走到离家还有十五里的地界,看看天色已晚,而且下着细雨,陈德害怕身边带这么多白银,被强盗抢劫,三年辛苦的血汗钱就付诸东流,还有什么面目见妻子,他心想一计,取下白银藏在水心桥第三根木柱的洞穴里,看看四周无人,才安心回家,陈德到家时,将近二更,林氏与张奴调情嬉笑,忽然听到丈夫敲门,张奴惊恐地钻入床下躲避,而陈德万万没想到林氏会做出这般丑事,离家三年,此时就把在外漂泊的生活情况向妻子倾吐,并详细说出途中藏银的地方,准备明天一早取银,林氏听后很高兴,情话绵绵,不久两人就安睡了。第二天清早,陈德到水心桥取银,白银已经不见踪影了,他感到非常惊奇,白银为什么不翼而飞呢?只好垂头丧气回家,林氏对陈德本已离心,就大发脾气辱骂陈德欺骗她。陈德丢失白银,又被妻子辱骂,真是满腹怨气难消,听说吴知县善断奇案,就到县衙告状,吴知县听了诉说后笑着说,“你把妻子当做心腹,不知妻子另有心腹”。因此就拘捕林氏严加审讯,林氏大叫冤枉,陈德可怜妻子,当堂声明宁愿撤诉,不再要白银,要求释放妻子,吴知县斥责说:你到县衙诈称丢了白银,拿官府开玩笑吗?下令把他投入监狱,将林氏释放回家,然后命令聪明的衙役装成乞丐,到林氏家中察访,只见林氏与张奴互相慰问,十分欢喜,吴知县下令把林,张擒拿到县衙,再经审讯,张奴只好照实招认,案情大白,并对罪犯加以严办,原来当晚陈德向妻子讲述藏银的事,张奴躲在床下,听得一清二楚,乘陈,林熟睡后,偷溜出门,抢先一步,把白银偷走。

(五)拒悔婚-巧安排



      溧水县林文,他的父亲和岳父原是好朋友,双方曾有订立指腹为婚协约,根据婚约,其岳父的女儿就是林文未过门的媳妇,林文的父亲去世后,家景逐渐贫穷,岳父看不起他,多次迫林文解除婚约,林文不同意悔婚,就想出好对策,有一日,岳父又来迫林文写休书,他就在白纸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休书与你改嫁不许再入我门”,十二个大字,岳父看后,理解为“休书与你改嫁,不许再入我门”满意地走了。林文向吴知县控告其岳父欺贫悔亲,吴知县升堂审讯,其岳父诡辩说,“林文不学无术,不求功名,老身恐怕贻误女儿终身,实不是欺贫悔亲,况且林文已写休书,请老爷明察。吴知县看了林文容貌端庄,眉目清秀,文质彬彬,觉得事有蹊跷,就带他到后堂问话,试其才学,果然精灵有学问,最后问说,“既写休书,又来告状是何道理?”林文申辩说:我写的内容是:“休书与你,改嫁不许,再入我门。”吴知县感到林文灵巧,有培养前途,就设下巧计,帮林文起色,吴知县在公堂上说:林文不肖,应该允许你悔亲,但必须付出四百两白银赔偿林文的损失,再交出二百两白银供本县买茶,方能结案。”其岳父素来富裕,根本不把这点白银看在眼里,立即答应,并叫手下人取银当堂交清。吴知县继续问:我为你的女儿做媒人,另外选择好的女婿,聪明精灵,读书通达,将来一定会功名成器,你愿意吗,”“愿意”“家庭贫寒你愿意不愿意?”“只要功名有成器,不怕家景贫寒”。“既然如此,你女儿的婚事就由本老爷主裁了”。本县仍将你女儿判归林文为妻。你欺贫悔亲是不义行为,有错必改,令林文入县学读书,继续培养,并将六百两白银赠给林文作求学费用。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林文刻苦攻读,学识渊博,飞黄腾达,官至御史,平西候,有一年,林文到福建省视察时,特地到晋江县磁灶来拜访恩师吴知县。据传他走到村前就下马,三步一跪到磁灶大宗祠。当他听说吴知县已经逝世时,就放声大哭,述说恩师的德行,还立了“承恩”匾,上面写着:“门人林文为简斋吴老师立,”。 


(六)受昭雪-答恩人


      据说山东寄州韩某,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精通天文地理,青年时代在江苏溧水县谋生,被人诬告,受尽严刑拷打,关押在监狱里,有冤无处诉,有苦无人知,仇家用尽毒计想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吴复升任溧水县正堂后,清理旧案时,发现韩某的案件有很多疑点,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为民申冤。他穿布衣,深入调查,核实案情,取得真凭实据,秉公断案,为韩某平反昭雪,释放出狱。为了报答吴知县救命恩情,韩某出狱后,没有回老家,就在县衙口对面,摆个炸油条的小摊维持生活,便于了解吴知县告老还乡时,与其一同回去为他效劳。吴知县爱民如子,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连任廿七年,本该再升官重用但吴知县却向朝廷告老还乡,韩某等待廿多年的机会终于到了,吴复回乡时,他跟在背后,随从误以是歹徒跟踪,把这事告诉吴复,他怀疑以前判案不公正,人家还不服,所以就叫韩某询问?你是否还有冤屈吗?韩某说:“廿多年前,我被人诬告入狱,想必十不无一生,谁知竟有吴老爷这样贤明的父母官,替我平后昭雪,真是包公再世,为了报答救命恩情,愿跟在吴老爷身边做一辈子牛马。”吴复问:你有什么学识技术?韩某答:我善于看风水,吴复非常欢喜,就带他返回磁灶。

(七)聘罗明-造陶瓷



      吴复任江苏溧水县正堂连任九任廿七年,清政廉洁,爱民如子,他离任时,想到侄也应关照,便从邻县陶都宜兴聘请一位精艺技工名叫罗明,返乡以传授陶瓷技艺,把原落后的手工操作,改为先进的瓷车转盘生产,进行重大技术改革。从此后,磁灶人和宜兴人来来往往不绝,在陶瓷技术方面得到大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