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与吴 道与儒,这里的张,是指张其锽,这里的吴,是指吴佩孚。张其锽是进士出身,也是北洋上将,吴佩孚是秀才出身,也是北洋上将。
张其锽和吴佩孚二人都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与儒两家,张其锽偏重于道,吴佩孚偏重于儒。张其锽偏重于天道之势,吴佩孚偏重于儒家气节。
张其锽也知四书五经,但精于六壬遁甲术数,吴佩孚也知四柱八卦之类的术数,但更投身于儒家气节忠孝的实践。
至于天下之道,从以下历史事例可以窥见一斑
拿破仑与希特勒 事事相隔129年
拿破仑于1804年执政,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时隔129年;
拿破仑于1809年占领维也纳,希特勒攻入维也纳在1938年,时隔也为129年;
拿破仑于1812年进攻俄罗斯,希特勒是在1941年进攻俄罗斯,其时又隔129年;
拿破仑于1816年战败,希特勒是在1945年战败,还是相隔129年;
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
这种真实,完全是在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忠恕气节之外的世界实景。
张其锽与吴佩孚二人曾经是敌对的两军,后来成为关系极佳的好友,但张其锽也曾经想离开吴佩孚,因为以张其锽的术数之道,料算出吴佩孚的一个决策是在逆道而行,败迹难免,虽然这个决策符合儒家条例,但己离天道,所以张其锽要离吴佩孚而去,但由于吴佩孚的侄子吴道时和吴佩孚的夫人张佩兰苦苦相求,以此人情,张其锽才没有离吴佩孚而去,但张其锽最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死在乱枪之下。一代精通术数的道学大师,因为儒家的情字,而没能让自己避开凶杀。
张其锽与吴佩孚的历史关系,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917年3月,第一世界大战快要结束,中国政府在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北洋首领段祺瑞与国会及大总统黎元洪发生激烈冲突,黎元洪请张勋出兵“武力调停”,张勋却来复辟大清,北洋军的吴佩孚驱逐了张勋,北洋的段祺瑞以“再造共和”英雄的面目,就任国务总理。黎元洪辞去大总统职位,由副总统冯国璋(北洋将领)接任。而孙中山挑起战事,发动护法战争,声称要打倒假共和。段祺瑞则开始武力统一中国,委任曹锟、张敬尧、张怀芝分三路进攻湖南。曹锟的部下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击败湘粤两军。4月20日,吴佩孚攻陷衡山,5月28日占领衡阳(当年吴三桂称帝的地方,此时吴佩孚在此称雄),并把司令部设在衡阳,前锋部队已攻下衡州,一路往南如入无人之境。此时湘军打算退入广东,但张其锽以其术数预测和对人情及局势的掌握,表示带三百人的部队在永州即可挡住吴佩孚的大军。此时段其瑞己派自己派系的张敬尧担任湖南督军,吴佩孚深感不满,打下衡阳后就不想再前进。
张其锽见两军相峙了一些段日子没有开战,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吴佩孚。张其锽在信中反复说明了“战”则两败俱伤,“和”则两得其利的种种利害关系,劝说吴佩孚上为国家百姓着想,下为直系自己的利益考虑,不要为段祺瑞再继续打下去了。张其锽的信打动了吴佩孚,因为信中的观点与他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吴佩孚攻打湖南立下大功,段祺瑞却把湖南督军的职位给了张敬尧,这笔帐吴佩孚当然记在心里。吴佩孚清楚他攻打湖南是在拆冯国璋的台,他就曾对曹锟说过,替段祺瑞攻打湖南,段祺瑞也不会把自己看作皖系,而冯国璋将不把自己看作直系,两面不讨好。吴佩孚以前就听人说张其锽是“一代奇才”,见了他的来信,极想见见这位守在自己对面的带兵的文人。他听说岳州镇守使葛豪与张其锽同父异母的哥哥张其钜相熟,便吩咐葛豪打电报给张其钜,请他约张其锽到衡阳一叙。张其钜亲自赶到前线,向张其锽转达了吴佩孚的邀请。左右有人担心此行是否危险,张其锽说吴佩孚不会有恶意,只带了两名随从,就由张其钜陪着到了衡阳。
吴佩孚与张其锽见面后一席长谈,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天两人就结为异姓兄弟。吴佩孚长三岁为兄,张其锽小三岁为弟。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吴佩孚与张其锽商定停战,于是又邀请了广东和广西的代表,加上张其锽代表谭延闿,一起举行和平谈判,并于1918年6月16日签订了停战协议。接著吴佩孚在衡阳前线连发通电,阐述停战和平的主张,抨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显而易见,吴佩孚“罢战主和”,完全顺应了人民痛恨皖系对西南用兵,渴望和平的愿望。
和平协议签字生效后,南北方再也没有发生过交火。湘西的百姓终得免受兵灾之苦,这完全是张其锽的功劳。然而张其锽是个不爱做官,不要权利的人,功成身退,把统率的部队交还给湘军将领,自己一个人又回到上海的家中。他乘船离开湖南的那天,部队和百姓都排列在道路两旁,送行的人足有数万人之多。
当时吴佩孚还仅仅是一个师长,但一些有眼光的人,包括外国人,已经看出吴佩孚“有学有术有军事天才”,估计吴佩孚必将在中国军界、政界脱颖而出。张其锽接受了吴佩孚的诚意邀请,成了吴佩孚幕府中首屈一指的幕友,在内为吴佩孚赞襄帷幄,在外为吴佩孚联络、游说、交际。5月4日,吴佩孚发表通电,表示支持北京的五四运动,张其锽为吴佩孚策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撤防北归”。吴佩孚的第三师开回河南,进驻洛阳,开始了吴佩孚虎踞洛阳的时期。
之后,吴佩孚经历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辉煌,以及第二次直奉战争的一败涂地之后,进士上将张其锽一直跟随秀才上将吴佩孚,直到在河南被地方武装红枪会乱枪打死。吴侗孚虽然继续活着,但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之后,吴佩孚听到消息,只有痛哭绝食的份,而在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之后,吴佩孚听到消息,也只有悲痛欲绝的份。
(至于南京大屠杀,据传,本来当年的北伐军,当时的南京政府,决定放弃南京,但号称佛陀将军的湘军将领唐生智听信了自己的好友、佛教密宗居士顾伯叙(字子同,法号净缘,俗称顾和尚)的建议,固守南京, 最后又溃不成军,终至南京大屠杀。虽然高僧星云大师在出家之前是从南京大屠杀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但高僧宣化上人的徒弟果卿居士编写的《现代因果实录》中,虚构了一位妙法老和尚,宣称妙法老和尚在禅定中发现,以前东海边的渔民爱吃鱼。后来鱼投胎成日本人,东海渔民投胎成南京居民,所以南京大屠杀是以前的鱼来报仇。然而,实际之中,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有不少人并非南京人,而是从上海及周边地方逃难过来的人,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南京市民已经撤离了很多万人(俗话称为跑反)。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死难者里有不少是困在南京城没有跑出去的外埠人,所以很多死难者的名字没有留下来。这些死难者生前是不是吃鱼,谁说得清呢?这种论调,是不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谁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