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最后归宿婺源县西冲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讲述人:…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23 9:53:35  文章录入:华亭鹤唳  责任编辑:gohwu
 

           西施 
         唐 ·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的最后归宿婺源县西冲村
                     讲述人: 俞昌泰
故乡的山绿荫遍野,水清溪长流;它的文化底蕴,更是异常深厚,村中的一些古老设施,几乎每一样都有它的故事,譬如遍布各处的井,就有好几十口,著名的如窍泉、长生泉、碾屋井、吴王井等等。咦!这里怎么出现了"吴王井",它不是与苏州灵岩山上的吴王井同名吗?一点儿也不错,它们确实是同源的姐妹井啊!
原来春秋战国时,西施、郑旦都是越国美丽的小姑娘,因为越国被吴国战败,为免灭顶之灾,越王听从了文种的美人计。于是她们被范蠡选中,经培训后,送往吴国。
郑旦妖艳,善修饰,喜华服,出挑诱人,故一入吴宫,最先得宠,三年后因难产而亡,留一子,名鸿,弥留之际,她深切地要求西施代为照看。与郑旦不同,西施才艺过人,特爱整洁,她淡妆梳理不抢眼,但耐看,犹如清水里的芙蓉,人见人爱。如果把郑旦比作牡丹,那么西施便是莲花,确实她也爱莲花,"凌波仙子抹春风,摇曵翠荷含凝露"。这就是吴王能长宠她的缘由。
吴王夫差为讨得美人的欢心,他集天下之名木于灵岩山下,从而得木渎镇之名。在山上大造宫殿等娱乐生活设施,以致有了馆娃宫、燮蹀廊、琴台等建筑;为使西施等有个梳洗化妆的照影场所,特意下令,在山上挖潭储雨水筑井为镜,这就是"吴王井"的来历。那么西冲何来"吴王井"?西施也来过这里吗?这就不得不从2500年前的吴越两国战争谈起了。
吴王在夫椒(太湖西山)之战后,骄傲自满,还不顾国力,听不进如伍子胥等大臣们的劝阻,北上黄池争夺霸主地位。结果霸主桂冠虽得,连年征战国力削弱,别说号令诸侯,执行霸主的威严,连原来拱手称臣的越国都不如了,倒过来向自己昔日的手下败将胁眉求和。更加可悲的是身陷危地的夫差,在黑云压境,风满东楼时,他还懒理朝政,疏管军事,只顾携西施等美人,整日只顾寻欢作乐。忠心的大臣们,虽有谏言,但均不采纳,灵岩山上天天宴饮,夜夜歌舞。作为娘娘的西施,已为夫差生下了名福的小王子,她知道吴国的兴衰,将关系到自己母子的安危。可是夫差情绪低落,脾气反复无常,一不顺心常会拿别人出气。尽管西施得宠,在劝导吴王时,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相反越国却在勾践强烈复国愿望下,采纳了文种、范蠡的策略:
在强敌面前,不求尊严而是委曲求全。例如,只要吴不再进兵,越王夫妇可以亲自至吴,到石室喂马侍候吴王,甚至于侍寝、尝粪也不在话下。
对敌人内部,实行分化瓦解,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例如,利用伯嚭贪财好色,多送金银与美女。让他出面挑拨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唆使吴王出兵去黄池争霸,消耗吴国的军力、财力,增加它的内耗。实施美人计,它成为历史上一出很成功的制胜范例。
对国内采取多种形式的富民政策。如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减少赋税,无论官民们为国家财力,都得想方设法增加生产,连勾践自己都亲自去参加劳动,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就是那时的事实。让越国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复兴,成了全体民众的唯一的奋斗目标。
为增加兵源,鼓励百姓生育,提倡早婚,生男丁者将得到国家的优惠照顾等。
不拘一格,引进各个方面的人才。文种、范蠡两个楚国人,成了越国的相与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莫耶、干将二剑,以及王者之剑等,它们都锋利无比,据说都是当时用重金,聘来能工巧匠制成的。它表明勾践为国家复元,已不顾一切,用尽全力,推行富国强兵的策略。他深知不这样,就不能使越国振兴,不这样就不能使自己摆脱奴颜婢膝的地位。
其实,文种的强国富民策略,还包涵抑制官僚特权、降低皇室规格、提高百姓地位等民主思想。但是这些随着生产发展,国力提高,渐渐都被勾践抛之脑后,因为它触及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他们永远信奉的金科玉律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兵不厌诈"被勾践用到了极致:先是俯首贴耳,假意称臣,输送金银美女;尔后则谎报灾情,要求借粮和援助;三是趁夫差北上,后方空虚,马上蚕蚀吴地,围困苏州;在夫差感到疲惫,无心恋战时,他不断进兵骚扰;又假意应夫差的求和要求,撤退围兵,其实是发现某些方面布置欠妥,需要时间重新调整军力,以图安排更强的进攻步骤。
恶狼相争,怎能要它们化干戈为玉帛?只不过当时一条劳累得已气喘吁吁,想要休息;而另一条饥肠辘辘,虎视眈眈,企图得到疲狼的口中之食罢了!天空乌云密布,隐闻雷声隆隆,可是我们的主人公西施还未觉察到就要到来的危险,她凭个人愿望作《劝王》曲,意图让吴国中兴。
"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信号都说明勾践在蠢蠢欲动,可是夫差却仍然麻木不仁,听任自流,他错过了许多能挽回败局的战机,终于给越国赢得了包围姑苏的时间。
临战前夜,勾践召开了御前会议,他们讨论了具体战术,以及入城后对吴国军民的政策。各位大臣都表示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勾践在王位上没有说话,他在思索,当年在石室服侍夫差所受的屈辱,还不得不在脸上,露出谦卑的笑容,以博得别人的怜悯;尤其是范蠡的计策,去尝夫差的粪便,那酸苦的臭味,至今犹挥之不去。现在他是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君,掌握着生死予夺的大权,岂容得那些藐视过与嘲笑过他的,那些陌生而又曾经见过的面孔!瞬时他脸上的肌肉一抽,转动着那副小眼睛,恶狠狠地猛拍一下桌子,咬牙切齿地站起来,只说出一个字"杀"。
在怎样对待贡吴人员上,勾践发表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越民赴吴是卫**家,有功于越;但他们久居于吴,有的已结婚生子,他们已等同吴人,按理既已失身,为保全名节,就应杀身成仁,与吴人不同,我们将善待他们,举行厚葬。"为什么定要他们殉职?其实越王有块心病,那是他们在石室伺候时,夫差为显示王威,曾令君夫人侍过寝,此事不胫而走,贡吴在灵岩之人应该大都知晓,若他们回来,张扬出去对王室脸面岂不是极大的难堪!君王此番一夕话,吴王城下都得死。至于在谈到对待西施问题上,勾践打过格愣,这个能歌善舞的姑娘,也曾令他垂涎三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春色应归王室",但这与前面所讲的话有矛盾!正在他筹措如何应对时,君夫人似有觉察,顿生醋意,不假思索地发话说:"此亡国之物,要她何用!该就地处置。"勾践瞪了她一眼,想说然而只见他咽了口吐沫,又缩了回去,因为此话没错,完全符合自己定的策略啊!他虽有私心,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凭他的权势,届时自有办法。此点未能瞒过范蠡的感觉,他体会:对这个鸟喙长颈、心口不一的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同享受。百姓危矣!贡吴越人危矣!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早已准备就绪的越军,如蝼蚁般地从地道涌出,他们里外夹攻,逢人便杀。待消息传到馆娃宫时,城池已破,训练无序,纪律涣散的吴军,如催枯拉朽般地全线崩溃,各自逃命去了。等到夫差披挂上阵,一切都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无法挽回,情急之下,他还死要面子,为保王家的脸面,不使王室受越兵的侮辱,要求所有后宫人员全部自尽,不愿者就地处死。越兵杀,自己也在戮杀,一时昏天黑地,尸横遍野,苏州城里火光冲天,灵岩山上浓烟滚滚,夫差如笼中困兽,最终自杀身亡。
西施她们看来在两狼相争下,难逃狼口了!但说来不信,范蠡在苎萝村看相,就道此姑娘秀外慧中,霞气复身,能在变故中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征训营他们心照不宣,产生了忘年的老少(25岁)情。战事一开始,西施的美名与特殊地位,就使范蠡注意到她的安危,似乎营救她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解铃还需系铃人"他抢登灵岩山,保护了她们母子免受伤害。在这特殊环境下,征训营的感情得到了延续。西施带着两个孩子,与汪花、旋波、羽源、黄芩收拾细软,由长相与范蠡差不多的,贴身随从邹之奇领着,直奔阳澄湖边与高仓、罗跋会合。为制造假象,范蠡取一个上吊自杀的宫娥,使其穿着娘娘的服饰,反绑合扑在竹排之上,说她是西施。沿箭径去太湖,堆放石块,沉尸湖底。见到的官兵,都说西施已负石沉湖而亡。有怜香惜玉者,闻听此讯后,大为感慨,作诗一首,表明心迹:
年得胜利,越国贡佳丽。从此吴王宫,鼓乐震十里。
今冬大地滞,腥风血雨至。浩波淹落花,何处觅西施。
消息传来,既引起了好多人的唏嘘叹惜,也彻底打破了勾践的小算盘,但他无可奈何,因为范蠡是在执行自己所订的政策么,他有抱怨,他感到堵心,然而老谋深算的勾践知道,此刻不便指责,可慢慢再讲。
脱离危险的西施等人,在亲随们的护送下,历尽艰险,溯江而上,特别当过交战的分界线时,被越军识破,派船来追,幸好有擅长箭术的高仓,他手起蓬落,才摆脱困境安抵鄱阳湖口。没几天,范蠡挂印离职,不辞而别,到湖口与西施会合。依照换上相公服的范蠡意思,要她们,远离越国,深入楚地,到他的故乡,去过安定的平民生活。可是这个建议刚一出台,便遭到了西施她们的反对。汪花道:"听说楚地多瘴气,时冷时热易生痞病。"羽源讲:"习惯已自然,换地生活恐怕不相宜。"黄芩也插嘴:"楚在吴南,气候大概温和些,但未听说物产有什么优点。"旋波跳起来呼叫:"不成,不成!我还要见我妈妈呢!十年了我妈我妹现在怎样了!我每晚做梦都见到她们。楚地!千里之遥。"只见她把头摇得似拨浪鼓。。范蠡正欲开口,西施抢在前面说:"我们是吴越人,尽管我们在家乡受到了愚弄和不公正的对待,那只是勾践的一己之意,这种不人道的政策,不可能一直延续,瓦片也有翻身日,我想总有一天会改变,所谓叶落归根么,待到云开日出时,我们是还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再说风俗习惯不一般,语言不通,也是个具体问题啊!"到此大家都沉默了,范蠡见去楚都不同意,也就不多辩解道:"既如此!我们就择日选路去越吧!"一直自有主见的范蠡,兴许是爱情的魔力吧!屈从了西施的意愿。
根据范蠡多年的军事知识判断,会稽应在太阳升起,偏北的地方,终于在湖边找到一条东来的水,范蠡认为逆水而上,翻山可回越国去。沿河行,节节向上,山高林密,豺狼出没,但相比没了那些吃人的人间豺狼,他们感到安全踏实多了。数日来的冒险与劳累,大家已感到十分疲乏,于是选定一片平地,砍树割草,除掉荆棘,安营扎寨过起日子来,反正他们的目的地是很明确,但还得苦挨岁月,因为勾践现在的政策,尚不能允许她们回归故土。于是他们开垦荒地,种植菜蔬庄稼,进行捕鱼狩猎。由于大板的巧手,闻冲的带头,罗跋的苦干,范蠡的筹划与外交,以及其他人的配合,在这片原始的处女地上,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看到广廓的蓝天上,彩霞白云,西施搬出弦琴,弹出她新谱的歌曲《彩云归》。既表示了对范蠡的感激,又唱出了"妾还留恋浣沙溪"的乡恋情,道出了"姑娘何日成云环,乡亲想女彩云归"的大伙心声。一年后,他们慢悠悠地来到楚越边界,正想翻山时,获得了勾践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加紧了对复国有功大臣的清洗。它打破了西施等企图"彩云归"的梦想,只好仍然退缩山林,另觅块适合于他们生存的乐土。其间郑旦的儿子鸿,不慎食野菇身亡;而归心似箭的旋波,眼看回故里已成为泡影,受不了打击,也听不进多情高仓对她的抚慰与劝说,居然自杀身亡。他们把两人,埋葬于现在的婺源县江湾镇的湖山村后,继续寻找安身地。
最后依照西施的梦,他们找到了遍地荷花的莲花村西冲。原本不定,四处摇晃的心,这才块石落地,似释重负。范蠡见大家高兴,也感到欣慰,他勘察了山貌地形后,设计改造西冲,使它适合生活起居;并用团队里的人名,为它取上名字。他感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在考虑到西施的幸福后,他走了!据说是到齐国寻邹之奇,运用他的思路进行经商活动,成了当时最为有名的大商贾陶朱公。在今西冲村的水口处,有一处相公庙是专门奉祀范蠡的,在相公庙门首两侧,有副对子说得好"徽商发迹荣故里;乡闾感恩思范蠡",横批是"饮水思源",这充分表达了婺源人对他的情感。
由于西施的落户,因为生活习惯的关系,就把那初次照影的池子,辟作了"吴王井"(水井头);石壁井(窍泉)边则设琴台等。原来如此!说不定我们家乡西冲一带的女祖先,就是西施。
西施最后归宿在婺源西冲,不是空穴来风,胡编乱造,在康熙年间所修的《婺源县志》上载有"流二公子于婺源,大公子鸿葬湖(吴)山。"这是一个关于西施的美丽传说。为不使她因光阴沿续而淡亡,才将这个在我故乡流传已久的美丽传说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