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与吴振兴的货币(铜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20 7:01:37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1674年,康熙削藩,吴三桂云南起兵,并在自己的属地铸造地方性货币“利用通宝”铜钱(铜板),实行军权、政权与财权的完全独立和统一。解决兵饷不足和地方财政危机,“利用通宝”用于发放军饷、发展地区贸易。利用通宝的发行,很大程度上有割据势力,稳定人心,激活市场的效果。汉人的政权,汉人的天下,汉人的货币,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比武力推广更有效果,也更利于接受。

 

一般来说,通宝钱都会和年号挂钩。但吴三桂刚刚起兵,对未来局势也未可知,于是将自己的钱文写上了“利用”二字。

 

利用通宝不属于当时中央政府发行的正规货币。因为当时已经有康熙通宝和顺治通宝。所以利用通宝只能算得上私铸币。由于吴三桂政权的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所以吴三桂的货币也谈不上是非法铸造的钱币。

 

利用通宝铜钱的钱文"利用"不是年号,而是取义"利用厚生",意图发展地区经济改善民生。利用通宝钱是明末清初白银货币化背景下,受孙可望政权影响,形成的可以对白银直接作价的完整体系的折银钱。利用通宝钱铸地广,版式复杂,在铸造工艺上,使用了明代典型的翻砂铸造技术。

 

利用是对民众说的。在吴三桂看来。“利用”即“利民所用”。多年的政治斗争经验告诉他,想要拿下江山,必须发动民众的力量。要想调动民众的力量,就要给民众以实惠,便利,好处。

 

利用通宝钱分四等,面文楷书直读、小平钱径2.4--2.5厘米,重3--4克,折二钱径2.7厘米,重4--6克,折五钱径2.9---3厘米,重6---8克,折十钱径4---4.8厘米,重17--24克,小平钱除光背者,可见贵、厘、云,折二钱痛二厘,折五钱背五厘,折十钱可见背简体一分繁体壹分,又分穿上下一分,穿左右一分筹。背文一分系指折银一分行用,传世较丰。

 

吴三桂铸造的钱币,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记折银。也有光背和背“云”,背“贵”等字。文字书写颇为工整。一般的小平背厘的价格现在1020RMB左右。有些特别的版式比较值钱,有背大写“一分”的,位置在穿上或者穿下,现在的价格在600RMB左右。大型的背一分横书与穿左右的价格为2500RMB。小写一分横书的价格在300RMB左右。“五厘”横书的价格在250RMB左右。其余基本都属于普通品,价格10RMB左右。

 

这种铜钱,在吴三桂反清后仍然铸造流通,直至吴三桂称帝,建年号“昭武”后停铸。改铸“昭武通宝”,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建年号洪化,铸“洪化通宝”。

 

就是这么一枚货币,一直让满清政府感觉到寝食难安。它所承载的汉人集团对满清政府的抵触情绪,让历任皇帝都如坐针毡。“利用通宝”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基因,让人们看到了反抗强权精神的延续。

 

大周政权失败后,吴三桂的钱币留下来了。从1674年开始铸造起,它一直沿用到清政府下台。200多年时间里南方各省云、贵、湘等地都把它夹杂在各种年号钱里通用,直到民国时期的护国战争之时,才被叫停,其流通时间之长,创下了历史上各个起义军和反政府集团发行货币之最。

 


宋卡城主曾经发行“振兴通宝”和“宋城通宝”。“振兴通宝”有无纪年和纪年为1879年、1880年、1881年等各种版式。 宋卡城主吴氏发行的“宋城通宝”和“振兴通宝”,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烙印,虽然钱币上印有暹罗文。 宋卡城主吴氏发行制钱,是行政权力的象征。

 

18471865年,马来半岛吴氏王国宋卡五世城主吴志仁(又名文爽,号正兴)在位,18651884年,马来半岛吴氏王国宋卡六世城主吴绵(号振兴)在位。历史上有“振兴公司五只”、“振兴公司十只”的记载,从币文中的“振兴”二字来看,宋卡货币是六世城主吴绵铸造的。这些钱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内使用。经殖民政府或土皇(苏丹)认可,属于自行发行的代用币,

 

 “宋城通宝一百一元”、“宋城通宝二百一元”,货币专家吴翊麟认为也是吴绵发行的,不排除是由更晚的七世城主吴乃宠(18851888年在位),甚至八世城主吴登箴(号通兴,18881896年在位)所造的可能性。记值方式采用了与银元交换率的形式,与中国早期铜元的每百枚换一元的说法类似(“当十”、“当百元”)。

 

宋卡城主吴氏发行的“宋城通宝”和“振兴通宝”,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烙印。但是,“宋城通宝”、“振兴通宝”及代用币均为圆孔,而非中国制钱传统的方孔(俗称“孔方兄”),估计和东南亚当地民俗有关。

 

宋卡直辖市的18座泰式庙宇,都是宋卡城主吴让的子孙及亲朋建造的。宋卡城隍庙则是中国式的庙宇,为四世城主吴志生所建。该庙至今保存着“永奠宋邦”等三块匾额,分别书于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1846)、清光绪乙亥二十五年(1899)和民国六年(1917)。宋卡城隍庙迄今香火不断,为当地华侨华人进行宗教活动和聚会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是中国特有的道教宫庙,在中国官方正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华侨在海外的拓展,形成华人聚居社区,乃至建立中国城,实行地方自治,作为中国皇权象征的城隍庙于是被移植到异邦。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有专条记载:宋卡城隍庙坐落于宋卡城(今叻孟之北)美人街中段,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吴让的后代吴天成继任宋卡城主时期。当时暹罗国王拉玛三世(Rama Ⅲ,18241851年)曾赐该庙檀香木一柱、圣烛一对,并各种祭祀物。暹罗僧王及八位高僧专程由曼谷前往主持佛教仪式。庆典持续了五昼夜, 请中国戏班和泰国戏班去唱戏。《宋卡城隍庙奠基史迹》记录了这一盛事。称吴天成之功勋与城隍庙永垂不朽!

 

据《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宋卡城隍庙”条和两种《宋卡城隍庙奠基史迹》记载,宋卡城隍庙的建造者为吴天成。吴让共有六子,原配刘氏生文辉、文耀、文成,侧室庄氏生天成、玉成、茂成。这类信息记载于宋卡吴氏祖茔及神主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