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论申包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4 7:58:26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周恩来早期文集(应当为作文)中论述的观点,他认为申包胥的这一哭虽然拯救了楚国,但是其必要性值得商榷

周恩来青年时代大概就十分积极而且现实,因此他认为,向外国求救兵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可能近现代中国人对这件事和古人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角度和立场),认为此前申包胥有几个机会可以避免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

第一是当楚平王冤杀伍奢之前,他认为假使申包胥在楚平王面前发挥七昼夜之哭的本事,未尝不能感动楚平王,以避免忠臣伍奢被杀。

第二是当伍子胥怀恨出逃路遇申包胥之时,他认为假使申包胥在这个时候发挥七昼夜之哭的本事,为楚国的黎民大众而哭,而不是与伍子胥针锋相对,未尝不能泯灭伍子胥的怨恨。相反在昭王曝于野的危急时刻,毫无把握地在秦廷浪费七个日夜,假使昭王被杀,又或者秦哀公终不借兵,岂非白费?

确实如此,即便认为用哭来泯灭伍子胥的仇恨很没把握,但用哭来清醒楚平王却是可以一试的。申包胥没有做,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诸多不明的原因我们不知道,但既然事已至此,且申包胥就军事能力上来说应该远不及伍子胥,——否则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应可以在吴国五战及郢之前主动请缨。

可见这样一哭大概是其不得以的选择,且其为国不顾身的这种德行还是可嘉的。

至于其辞封荆地的故事,周恩来认为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行(作文中没有详细论述),但考虑到古人的宗庙观念,这种辞让应当不容过多诟病。何况其毅然辞封,让欲树王德、欲表君恩且祖坟偏偏不幸不保的楚昭王恩无所施——简直是揭楚昭王伤疤,哪壶不开提哪壶。放在现在,面对绝对上级说出这样的话,也是一件需要勇气且冒着巨大的风险的事情。

好在楚昭王为人体恤臣下,其处危卵之势而不失国,孔子称“宜哉!”申包胥在历史上也没见得因此得罪昭王。所以可以认为大概在昏聩的平王面前,申包胥只好圆滑的做到明哲保身,而在有德的昭王时代,则敢为国之德的表率。从这个方面来看,其处世似乎又比伍子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