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荆五百年后 渤海一分为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25 11:41:1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泥沙流入黄河,在中游下游沉淀,黄河下游河床抬升,黄河流域雨水集中在夏秋两季,易成山洪爆发,河流猛涨,从而黄河决口而改道。

公元11年,王莽当政时期,黄河决口,王景、王吴治理黄河,形成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一千年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黄河在现今的天津市入海。八十年后,黄河因战争而人为造成决口,黄河从而从淮河入海。一百五十年后,黄河十五处决口而改道,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

明朝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消除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十九日,河南开封兰考县决口,黄河改道,从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夺淮入海的历史。

有人认为,黄河历次大改道,均改变了中国的风水,从而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不仅仅是影响了中国政治进程。

湖泊的变迁同样改变着一方风水。

泰伯奔吴之后,定居于江东丹阳湖畔(安徽当涂<古称“孰姑”>博望,吴氏祠堂门前的“渤海家声远”的渤海所在之处),好风光,好风水,历经了约十二代吴子(吴主、吴王),至春秋初期,泰伯奔吴约五百年后,丹阳湖(古渤海)一分为二,分解为现今的石臼湖与固城湖,改变了吴国的风水,到春秋中期,寿梦称王,吴国都城向东北方向迁徒约一百公里,到了现今的镇江大港一带,从此,镇江含有了古吴神韵。之后,吴国向东向南扩张,建阖闾城,长城(夫概建于今浙江湖州长兴)、并建都姑苏。虽然阖闾城在孰姑城(寿梦城 安徽当涂)以东三百里处,但吴国的都城并非从当涂直接移到阖闾城,而是在镇江有一过渡。阖闾登基之后,建苏州城(姑苏)。

阖闾伐楚之后,命伍子胥开挖连接古丹阳湖与太湖的运河(人工河道)---胥河,古代又名胥溪、胥溪河,全长约31公里,河宽在20-160米之间,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比夫差邗沟(大运河)早十多年。胥河沟通姑苏城与孰姑城,全长100多公里(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但胥河为长江下游地区带来水患。永乐初年筑坝,从此高淳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1958年,拆除东坝引水东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坝和茅东闸,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

 

注:

丹阳是典型的楚国地名,楚国第一个国都即名丹阳,安徽的丹阳镇与江苏的丹阳市,其名必然是起始于楚国统一中国南方之后。而安徽丹阳的泰伯所居之梅村,其地名也是起始于越国统一吴越之后,梅姓是越王后裔之姓,在现今的安徽丹阳之旁,还有越王后裔之姓---诸姓。梅村(梅里)是一个典型的越国地名。从而,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期,记下泰伯居于梅里。

在石臼湖南岸凤栖山(凰栖山)有一座诸家古村,诸氏一族在和凤境内就有3000多人,诸家祠堂门上书写的“越国冠裳世泽,中山文献人家”,诸家的文脉可以追朔到五代十国时期。诸氏宗祠建于400年前,《中山诸氏宗谱》中,有诸氏文官人名的记载,不见一个武官。国家恢复高考的前五年,诸家村陆续走出30位大学生,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状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