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宁乡炭河里遗址,是公元前900年-1000年一处独立于西周王朝之外的地方国都城所在地,时间是在泰伯奔吴约200年之后,是吴子熊遂或吴子柯相在位期间,比吴芮任长沙王早750年左右,约早700年-800年。
中国发现的不多见的一座西周城址;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之一,由此找到了破译“宁乡青铜器”之谜的钥匙;中国南方发现最重要的商周古文化遗址;炭河里遗址的科考成果和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唯一商周时期的文化——炭河里文化,奠定了一个新的考古学平台;南方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及国家社会初期形成过渡的重要界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959年,一尊在宁乡县黄材镇出土的方鼎,其内壁刻有“大禾”二字铭文,鼎身四面各有一个人面主题图像,遂被称作“大禾人面方鼎”。尽管其名已定,但有关它的猜测一直在继续。
在长沙召开的“湖南出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学术研讨会”上,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研究员刘森淼称,此方鼎为当时“大禾”方国之物,且方国统治者是一位强权女性。“在商代,青铜方鼎是上层社会的专属用品,诸侯王以上的贵族才能使用。”与多位专家的观点一致,刘森淼首先据此认为,方鼎的出土地宁乡黄材曾是殷商王朝的一个方国,即“大禾方国”。那么,大禾方国究竟为何人所建?对此,刘森淼的观点是:方国的统治者应是一个强权女性。
刘森淼说,方鼎所绘人面脸庞圆润,嘴唇丰厚而无胡须,耳垂下又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头上有发饰或冠带存在。由此,他认为,人面像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形象,且极有可能是大禾方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人面方鼎上的女人面或许就在告诉我们,大禾方国是女权的天下,其统治者就是一个强权女性”。
20世纪30年代以来,宁乡炭河里遗址和周围邻近地区陆续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铜器,达300余件,其中大部分出土在以遗址为中心直径不到2公里的范围内。 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癸”卣(内有环、玦、管等玉器320余件)、“戈”卣(内有珠、管等玉器1170余件)、云纹铙(伴出环、玦、虎、鱼等精美玉器)、象纹大铙(重221.5公斤)等,无一不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的上品,被考古界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宁乡藉此以“青铜器之乡”享誉海内外。
1959年,长沙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一位名叫姜景舒的农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锄头挖出了后来成为国宝的四羊方尊。2001年6月16日,几个小学生在河里游泳,突然发现高堪挨水的地方,露出了一点与周围黄沙异样的青铜绿。童性让他们开挖,结果越挖越大。国内迄今所见瓿类铜器最大者——“瓿王”,就这样在3000多年后再现人间。
炭河里遗址(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黄材镇在山间盆地),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炭河里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共收藏省、市、县1000余件库房文物,以及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石、瓷、陶、玉、木、纸、铁、铜、银等各类器物,其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200余件(套),包括有“瓿王”之称的国家一级文物铜瓿、提梁卣,以及“何叔衡同志故居”题词等。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主体以四羊方尊外形为设计元素,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62平方米,展厅面积2650平方米,外围配套区面积100余亩。
博物馆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第一层包括展览区和公共服务区,第二层包括宁乡历史文化展厅、文物藏品区、学术报告厅和3D影院等,展区以“序厅、青铜迷雾、方国都邑、方国青铜文明、尾厅”为脉络。
主展厅、宁乡厅及3D影院等布展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控制技术,并配套大量标本、图片、文字资料印证,浓缩了炭河里文化和青铜文化发展与演变历程,构成了实景与应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科普科研基地。
史料记载,夏商周三代,列国征战不断,受战乱困扰,一些商周部落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携带重器,举族南下。有一支殷遗民,一路南迁进入湖南,并最终落脚宁乡黄材盆地,沿途留下了一批从原居地带来的青铜器,这些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
宁乡炭河里一带的青铜文化相比北方青铜文化的厚重、朴实,更添了一份灵巧和灵气。“比方说四羊方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就像我们南方的山水一样。文化得到扩展,她就有了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