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 黄埔学生 国军少校 浙江吴超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燕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6 21:20:4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2013815日,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在永嘉县桥下镇韩埠村内的一座两层楼的院子里,桥下镇政府在这里举行了“抗日英雄吴超征”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浙江省国防委员会和温州市国防委员会为该馆的落成发来的贺电。


 


吴超征,1905年生于永嘉县瓯渠(现永嘉县桥下镇瓯渠村),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参与声援“五卅”事件,险历“沙基惨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见习官排长,参加第二次东征,惠州战役,歼灭陈炯明等反叛军主力。19267月出师北伐,战功卓越,荣获“北伐功勋章”,由上尉晋升为少校营长。1931年任陆军二师师部主任副官。1932年调任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1933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华北,陆军十七军二师奉命据守长城古北口南天门等要隘。420日,日本侵略军(熊本师团)调集重兵,陆空配合向我军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连续发动猛攻,敌机轮番轰炸,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三阵地,炮弹密集,烟火尘沙蔽天,五昼夜未稍停止。尤其八道楼子一地,工事尽被摧毁,守军官兵伤亡惨重,吴超征率军浴血苦战,英勇还击,壮烈殉国。 

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吴超征烈士题词“精忠为国”,国民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孙科、宋子文、张治中、蔡廷锴、顾祝同、刘峙、黄杰等均亲笔题词并赠送悼念挽联,同时授予“为国捐躯”匾额,以照忠烈。南京中山陵,灵古寺无梁殿《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中刻有“陆军二师少校团附吴超征”,至今保存完整。 

    1990年,国家民政部追认吴超征为革命烈士。1998年当地政府在瓯渠建造“抗日阵亡烈士吴超征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20111月,吴超征故居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210月,永嘉县桥下镇决定将位于桥下镇韩埠龙山头的吴超征烈士儿子吴祖权的房子改建成“抗日英雄吴超征”纪念馆。 

该纪念馆投资70多万元,历时9个多月于今年7月建成了,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的纪念馆。纪念馆以抗日英雄吴超征生平为主题,共展出了反映其生平、抗日事迹和荣誉的照片、题词复制件140多幅,同时综合运用了文字、摄影、绘画、幻影成像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展览艺术表现形式。该纪念馆的建成,也成了永嘉县第一个个人纪念馆,从此,永嘉县又多了一处爱国主义、国防与双拥工作的教育基地。 

1976年,香港邵氏影视公司以古北口的英雄事迹为题材拍摄了由狄龙主演的电影《八道楼子》(Seven Man Army)。导演张彻,

      电影梗概:军事要塞─八道楼子只剩下了碉堡里7名中国军人:营长吴超征(事后追封少将,吸引敌军、掩护主力、毙敌有功),五位上等兵江明坤与褚天成、白长兴、贾福胜以及潘炳林,还有二等兵何鸿发。他们以背水一战的精神,顽强抵抗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日军,在主力失联与失去支援的情况下孤军作战,屡胜强敌,坚守这一军事要塞。但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7位壮士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为国捐躯。此片当年观众踊跃,票房收入颇佳,往后世界各国陆军战争电影拍摄,竟依稀可见此片身影,显见此片有它战争片经典地位;

 

演员皆当年硬底子功夫明星齐聚一堂——戚冠军、傅声、狄龙、姜大卫、刘家辉、梁家仁。他们以功夫动作,融入大型战争中,炮火与肌肉结合得完美无瑕,以澎湃的爱国情怀重现“八道楼子”抗日英雄的传奇事迹。

 

《八道楼子》电影视频网址 https://v.qq.com/x/cover/fuqnithu2laksn5/r0016w1ncit.html

 













 



第二十五师副师长杜聿明(师长关麟征负伤,该师当时由杜聿明指挥)回忆:

一四五团派出的一个军士哨因远离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队崩溃后,该军士哨仍在继续抵抗,先后毙伤日士兵百余名。后来日军用大炮飞机联合轰击,始将该哨歼灭。日军对这军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曾把7个尸首埋葬起来,并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第二师下属营长刘玉章,曾奉命率部前往南天门支援第二十五师。据他回忆,七勇士“军士哨”所守卫的地名,唤作“八道楼子古堡”: “二十五师由古北口向南天门转进时,有一段可歌可泣之忠勇事迹,确有大书特书之必要,缘该师有一班士兵七人,在八道楼子古堡中,誓死不退,日军劝降亦坚持不屈,终于全班殉国,日寇惊服壮烈,特为我殉国英雄,立碑修墓以为纪念。题为„支那七勇士之墓‟。可见我革命军的英勇精神,虽敌人亦为感动,诚属不朽。”

“古北口七勇士”的事迹,最开始,其实是日本人抖露出来的。据第二十五师下属旅长梁恺回忆:
“二十五师于古北口战事结束后,有人发现长城邻近一座小山,有一庞大土壕,还树立一块墓碑,上书“支那七勇士”。据云(日本文件所记)日军为清扫阵地,发现一处堡垒,派兵搜索前进,竟遭枪弹密发,日军伤亡多人,嗣加派兵力猛攻,由于守军顽强抵抗,仍未得手,而伤亡更大,乃改调炮兵施以轰击,以致堡垒全毁,迄至寂静无任何反击声后,日军始派人前往探窥,仅见七具尸体。日人认为守军七人,自知寡不敌众,如弃堡退却,或坐以待虏,当不致死,于此可见其忠勇,可敬可畏。因此就地合葬,以慰忠魂。”“此项事实之经过原出自敌酋之传说,且表谨仰之忱。我七勇士为国捐躯,当可瞑目于九泉矣。”
正因为“七勇士”的原始信息,是在塘沽协定签署后,才自日方得悉。故未能如“大刀队”的事迹那般,在战争期间即风靡全国。战后,第二十五师一度驻守北平。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曾“根据七勇士之资料,编成剧本,削成电影”。拍摄期间得到过第二十五师的协助,师长关麟征、旅长梁恺、连长张绪滋等,均曾在电影中露面。据张绪滋回忆,拍摄时,“杜公(杜聿明)命令绪滋扮演日军中队长,学献花圈,祭奠七勇士,杜公作导演,命令我如何去挥刀,如何去学说两句日本话,如何装成日军中队长小胡子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