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吴会吴国荣宗长同深沪吴氏查阅家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厦吴会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3 10:31:24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厦吴会吴国荣宗长同深沪吴氏查阅家谱

      2018年4月2日,厦吴会吴国荣会长在家接待,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吴宣恭、福建省人大常委吴芳檀、祖籍深沪吴宣勇、深沪吴氏会执行理事长吴宣仁、晋江吴俊仁、厦门吴红兵。查阅了深沪吴氏家谱,吴宣恭宗长是从深沪迁到安海再到厦门的,来到厦门时他才三岁。 


    深沪是晋江东南一处著名的渔乡,在史前就有人类结庐聚居,唐代已开发多处澳口。得渔盐之利,这里居民辐辏,姓氏繁多。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即有吴氏自河南光州固始辗转迁来深沪岑前(今东坡)定居,生子三人:孟日舁,仲日妙,季日颜。现存深沪古擂山南有北宋建隆年间(960—963)建的吴氏始祖墓,其右畔立有舁、妙、颜三公坟。其后代分孟、仲、季三房,“自舁公出者以舁公为一世祖,自妙公出者以妙公为一世祖,自颜公出者以颜公为一世祖。”而三派又共建家庙,公祭祖墓,同用昭穆。自二世起定《深沪吴氏大宗字行》40字为:“志兴国汉齐永昌廷绍子卿伯隽煜浚文光祥泽世庆宣锡允肇孙硕克希仲成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与晋江吴氏各支派一样,深沪吴氏奉延陵季子为始祖。其族谱《延陵吴氏姓原》日:“吴氏之始,实为泰伯。父古公欲立少子季历,伯体父志,偕仲雍托言采药,逃亡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迨后武王克周,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封之。传十九世至寿梦,而吴始通于中国。生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以札之贤,欲立之。札让不可。乃立诸樊。因封季札于延陵,故日延陵季子。至诸樊没,授命传余祭,欲传以次致国于季子而止。余祭卒,传余昧,余昧卒,复让季子,季子辞逃之。僚即位后,诸樊子杀僚自立,是为阖闾。季子已老,退归延陵,殁后墓在毗陵县暨阳乡,延陵属今江苏常州府。其后子孙以吴为姓,支裔蔓延于天下,历汉、唐、晋、宋以来,忠孝廉节,尊位显秩,代有其人。”吴季札以其辞让王位得名,其实他并非庸常无能之辈,而是一个历聘于鲁、齐、郑、卫、晋诸国的外交家,以博学多闻知名于时。故季札死后,孑L子曾为题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司马迁作《史记》,将季札列于“世家”第一篇,给予很高的评价。 深沪《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家谱》有一篇序言专章列举历代吴氏先贤:汉代吴汉,有智谋,佐光武中兴,历建勋劳,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绘像于云台。吴恢,南海太守。恢子吴祐,自小聪敏,后任大将军长史、河间相,有能政之名。晋代吴商,通经述,太康中征为东宫校书,四方从学者众,官至侍中。吴猛,少有孝行,夏月手不驱蚊,恐去噬亲。遇至人丁义授以神方,许真人从猛学道,二人同日飞升。宋政和中封“人烈真人”。南北朝吴均,有文名,天监初柳恽为湖州刺史,辟为郡主簿,官至奉朝请。为文清拔有古气,诗清新流丽,人称“吴均体”。唐代吴兢,与刘子元撰《武后实录》,世称董狐直笔。又撰《贞观政要》及《大唐春秋》。吴仁观,永泰初,州寇方清攻城,仁观率乡兵破之。歙州孙公绰上其事,授朝散大夫、石门刺史,以仁观为祁门县令,有惠政。及卒,民为哀之。吴少微,长安中为晋阳尉,与武功富嘉谟善,属词雄迈高丽,时人慕其文,称日“吴富体”。五代吴仲举,仕南唐为池阳令,宋兵渡江,众欲以城降,仲举以大义责之,杀曹彬使者拒降。城破被执,彬责以杀使者之罪,仲举日:“世禄李氏,国亡身死,职也。”彬义而释之。仲举有三子;三子:长几复、次中复、季嗣复,宋景祐;占间兄弟联名登第。中复初知峨眉县,毁淫祠,廉于居官,累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宋仁宗以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后擢龙图阁直学士。中复子孔立,为御史,有其父风节。吴廷祚,太原县人,性至孝,有将略,宋初为雄武军节度使,镇京兆,卒赠太师。其子元辅,官至定州钤辖;次子元载,官至左卫将军。南宋名将吴玢,少颖悟,有志节,建炎初以军功累迁泾源路副总管、秦凤都统制。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就近利。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请受,虽卒伍最下者皆得以情达。累迁四川宣抚使,卒赠少师,追封涪王,谥武安。玠弟吴磷,刚勇有大节,立 “叠阵法”,著为兵书

    二篇,上篇《兵要》,下篇《阵图》。从玠攻战,积功擢秦凤经略、安抚使,历制熙、秦二州,安抚诸路,守蜀二十年,为方面之重。孝宗时拜太傅,卒追封信王,谥武顺。吴潜,南宋大臣,举进士第一,自尚书迁枢密使,官至左丞相。主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因参奏太监沈炎等罪而落职,谪循州。卒进封许国公。次子渊,嘉定间进士,累官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封金陵侯,晋爵为公,后拜参知政事,卒赠少师,著有《易解》及《退庵文集》……果然是“延陵历代之盛,甲于天下”。 深沪吴氏自宋代僻居海隅,虽未能一如前代高官显爵,却也名人辈出,蕃衍兴盛,称为当地望族。迄今深沪岑前吴氏人口已逾五千,孟房又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分支南安田中、托坂、金井福全,季房分支龙岩、漳州、金井石圳、南吴等地。后裔散布海内外,山东牛庄、浙江宁波、广东潮汕,以至金门、台湾乃至东南亚等地,已达数万人,仅在台湾就有一万多人。 深沪临海,居民惯于搏击风浪,每以渔商为业。清康熙间收台湾人版图,开放海禁,深沪百姓纷纷置船往来于台湾海峡,经商贸易,运去布匹、陶瓷、图书文具、日用百货,换来米、糖、水果和其他土产。清乾隆年间御史詹肯构游深沪,曾作《深沪即事五言排》,有“万井栖山脚,千艘渡海隅”之句,以状深沪渔商之盛。这种盛况维持多年,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不敌洋船、洋货竞争,才日渐萧条。 吴氏是深沪往台经商的大户,据光绪九年安海《龙山寺重兴碑记》就刻有:“沪江吴协芳号捐银五十六员”,“沪江吴协庆号捐银三十五大员”,“沪江吴协昌号捐银三十大员”。据查这三个商号都是深沪吴氏“协内份”的商船,每艘商船上有船员十余人。而“协内份”不过是深沪吴氏季房的一个支派 清咸丰年问,深沪“吴协庆号”商船从台湾传来保生大帝吴真人香火,是海峡两岸交往的一段佳话。深沪宝泉庵有《大道真人传记》碑文记其事:“……白礁旅台乡人在台南学甲镇建造慈济灵宫……吾沪里人旅台日增,沾神恩德众,因感神灵单方之验,即于咸丰十年由后山堡信士吴泽津、协庆号商船吴世祥迎驾来沪,供奉于宝泉庵后殿东轩。”深沪吴氏从台南学甲慈济官请得吴真人神像,而且收集其324签药方,带回深沪。除了由吴氏船员保留其“金匮丸”、“保龄丸”、“夜光散”、“七针丹”等7方作为单传秘方,其余药方则献于宝泉庵,供人求取。其药签灵验神奇,遐迩知名,求者络绎不绝,宝泉庵香火由是大兴,保生大帝遂成为该庵主神。至今,宝泉庵与台湾学甲慈济宫缔结亲谊,往来密切。 得深沪祖地航船之便,一些分居外地的吴氏支派,也联袂结队往台湾垦拓、定居。如清光绪间修的《深沪岑前仲房二分派田中央房谱》记载南安吴氏支派迁台的有: 十五世煜定、煜奇、煜崇出祖台湾。 十七世文贵、文琛、文宗、文庙、文选出祖台湾。 十八世光添、光旺、光泰、光齐、光委、光保、光总出祖台湾。 十九世常三、常讲、常春、常执、常训、常郁、来春、天成、常奋、常凤、常智、常专往台。 《深沪岑前孟房绍经堂家谱》也记载迁安海吴氏支派有: 十九世祥华往台经纪,殁在淡水吴耽官行内,葬在淡水。 祥玉,自小往台湾,娶台湾女,卒葬在台湾。 祥煌,自少年外出,住台湾鹿港,娶鹿港陈氏。生男泽凝。 深沪岑前吴氏先世创有祠堂,因清初沿海迁界,族人流徙,祠宇亦圮废无存。值清乾隆二十三年,太平盛世,由族人煜东、煜文、煜从等倡议重修。族中分居安海、泉州、南安田中央各派闻告踴跃,欣然乐从,捐资二千余元,就旧祠地重建祠宇。深沪季房子孙还将七世祖永禄厝地一处捐献,使祠堂扩大规模。兴工数月,堂屋将成,而筹集资金已告竭,族人煜东及浚占兄弟

     又各慨然捐银二百元,以俾完成,于是“栋宇焕然,加以丹膛,澜以朱绿,穆穆皇皇,以享以祀。”族人煜东及浚占兄弟又各捐银一百五十元作为春秋蒸尝之费。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举行落成祭祖典礼,立《重修沪江吴氏祠堂碑记》于祠中。 1992年,祠宇年久倾圮,吴氏族人醵资依原规制重新。新祠为三开间二进双面护厝硬山顶建筑。檐前牌楼木雕精美,梁裙、瓜筒、雀替等构件皆粉彩鎏金。檐下居中挂一个红色的徽章,上有金色巨龙、深沪烽火台和双手紧握的图案,这是“深沪吴氏联谊会”的标志。雕花石材拼筑面墙,大门两旁安着古色古香的青石夔龙窗。大门楣上花框青石匾镌“吴氏家庙”四个大字,门联镌:“海滨邹鲁谓,璧岭圣贤临”。门柱镌联:“基奠沪江让德光华宇,派衍梅里延陵耀神州”。门前安一对带座青石狮子,石埕前竖立着一副高耸的旗杆。 祠内厅堂宽敞,神龛槅扇和梁枋都油漆朱红,彩画龙凤的灯梁下悬挂着一对紫檀木八角宫灯。神龛前挂着长幅绣幛,用五色丝线绣出正襟危坐的吴氏始祖季札彩像。上书“季子之神”。神龛左右上方挂着清宣统三年为族人晋江学岁贡生第一名吴淑辉立的“贡元”金匾和光绪二年为族人乡试中式武举人吴淑性立的“武魁”金匾。厅堂石柱均镌联对,厅前金柱联为:“鲁论称i 让德,史记第一世家。” 下厅壁间,嵌着乾隆二十四年《重建沪江吴氏祠堂碑记》、 1993年《深沪吴氏始祖墓园碑记》及《深沪吴氏大宗字行》、《重建深沪吴氏家庙捐资芳名录》等碑刻。据碑文记载,新修祠堂共计捐款58万余元,其中以侨居菲律宾族裔捐资最多,此外还有旅港、旅澳、旅美、衍台及分支南吴阳溪、古湖、福全族裔的捐款。 深沪吴氏家庙、吴氏祖墓已成为凝聚宗族情谊、培育仁让精神的场所,海内外裔孙向往拜谒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