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南头吴氏》南迁与编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3/11 16:03:21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04.《南头吴氏》南迁与编籍

关于太始祖讲书洪渊公,到底生于何年?是那朝那代的人?从何处迁来?在“南头吴氏族谱”里,都没有详尽的记载,只有简单的几句:仕宋官“翰林侍讲”,后人因官名号,遂号“讲师”;然后是“官游至广,乐广土风俗淳美,因至东莞恩德乡南头村等处,筑舍置产编籍居焉。”随行的有“配夫人黄氏、杜氏”,还有“儿子宏子”。后“寿终,合葬于本处东监南山莆槁子书下之源,俗称天墟。”(见新界元朗吴氏族谱之原序)

 

我们就试着“原序”之原始描述,一一解密吧!

讲书洪渊公,到底生于何年?“原谱序”没有说清楚。但我们在上文:“03.朝奉吴某墓”里,已经提到:广源公墓碑刻有“宋端平元年立”(1234年)字样的碑文,是见证“南头吴氏”历史的重要“物证”。

 

我们试以广源公墓碑的立碑时间作为广源公的去世时间,以此推算:

    1. 假设广源公享年60岁,则广源公出生年为1234-60=1174年。即南宋淳熙元年。

    2. 以代差25年计算,则广源公父亲宏子公的出生年为1174-25=1149年,即可间接推断宏子公的生年:生于南宋绍兴十九年;

    3. 同样以代差25年计算,则宏子公父亲洪渊公的出生年为1149-25=1124年,也可间接推断讲书渊公的生年: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六年间。

    4. 由此可以得知:讲书渊公约生于公元1124年,北宋末年,适逢乱世,多事之秋。讲书渊公童年便经历了“靖康耻”,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称帝,改元建炎,南宋建立。至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室南迁,定于临安府(杭州)。

       

      在“02.讲师吴某墓”一文中,我们也曾探讨过:“讲书”必须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南头吴氏”太始祖“洪渊公”是“讲书”,他应是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但是,是宋朝那一科?那一榜进士?则无从查考。但我们有了讲书渊公的生年(公元1124年),我们就可以间接地推算出他是宋朝那一科、那一榜进士了。假定他201144年)至30岁(1154年)左右登进士,期间3有如下四科,可供选择:

      • 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科刘章榜;

      •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科王佐榜:

      •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科赵逵榜:

      •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科张孝祥榜:

        查有关《史志》介绍,南宋时,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各科最高录取总人数,竟达600多人。选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科王佐榜洪渊公虚龄25岁,比较适中。

        渊公既然已具讲书”官衔,并在京翰林院为官,为什么还要“官游”,到那昔日被誉为 “荒蛮”之地的广东呢?究其原因,有三:

  1. 渊公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正是奸相(秦桧)当道、忠臣(如岳飞)受迫害之时,许多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之士,纷纷以不同借口离任;

  2. 金兵常南下入侵干扰,战事频繁,政局动荡,人心浮动;

  3. 特别是绍兴元年(1131),广东南雄珠玑巷97户人家大迁徙,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震撼京城。

    据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宝安文史丛书)编纂的前言称:“从这时已开始传入深圳地区,向岭南移民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使深圳地区居民的血统、文化更加北方化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则进一步证实了这时期南北方文化的大融合。”

     

    根据广东许多《史志》分析,向岭南移民的路线,除了经珠玑巷南迁到珠三角外,还有从海路经浙江、福建沿海到广东到宝安的;也有从陆路经浙江、江西到达广东梅县,再到广东宝安的。看来,洪渊公是后者,即到达宝安,宋朝时称广南东路广州府东莞县,当时,东莞包括明朝时的东莞和分治后的新安两县。(详见附图:南迁路线示意图)

    宋、元时期,东莞县没有设立独立的行政机构,所以,还没有“恩德乡”,至明初,始设《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即今之《南头古城》。在科举登科人物的表述,都只有“城里”和“城外”之别。

    可以这样推测,因避战乱,洪渊公携带妻儿,来到《南头古城》,那是当时的军事要塞,有重兵把守,在那动荡的年代,是个最安全的地方,况且这里靠山面海,环境幽静,城外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是个“种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好地方!

    洪渊公先在城内,“设馆教学”,闲时常到南山游览赋诗,远望北方,祈求“早定中原”之日,嘱咐儿子“勿忘告乃翁”,并选墓址在“南山槁子树下”。

     

    洪渊公也常去城外郊游,至“黄龙岗”下,觉得那里“风俗淳美”,如族谱所言,便在此筑舍置产编籍”开基,村名“龙岗村”。(见附图:龙岗村-横龙岗)

  • 筑舍”:就是修建房屋,以作长久居住的打算;

  • 置产”:就是购置产业,包括农田、果园、荒地、山林等等;

  • 编籍”:就是在当地官府,登记入籍。

    按资料介绍,广东明初才“编立图甲,先到诸族得占籍为土著。” 按洪渊公40岁到南头计算,约为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可以算是最早到达现今深圳市的“土著”原居民。

    深圳其他姓氏(黄、张、何、袁、赖、邓、蔡、陈、曾、郑)抵达新安县时间,都迟于南头吴氏,而且,他们多住在县城以外墟镇,唯南头吴氏,一直住在县城以及它的周边。(详见下表)

    深圳姓氏溯源调查表

    (资料来源:《深圳掌故漫谈》之村庄渊源)

序号

氏族

迁入时间

    

0

吴氏

洪渊

南宋中业

南头(新安县城)

南园吴氏宗祠、凤孙吴公祠

1

张氏

怀月

明朝

罗湖、观澜、龙华

怀月张公祠

2

黄氏

黄舒

晋朝

 

 

3

 

怀德

明朝

上、下沙、沙井

怀德黄公祠

4

陈氏

 

宋末

沙井

 

5

何氏

何真

元末

荀岗

 

6

蔡氏

蔡安

宋末

蔡屋围、沙埔

 

7

邓氏

邓金

宋末

观澜

 

8

文氏

文壁

宋末

松岗

 

9

袁氏

袁愚

明初

罗湖

 

10

赖氏

赖吾彪

乾隆

大鹏鹏城

 

11

麦氏

 

明初

公明

麦氏大宗祠

12

潘氏

潘仲鉴

宋末

福永

 

13

曾氏

曾仕贵

宋建炎

沙井

 

 

原村名“龙岗村”,即今之 “龙岗路”一带,洪渊公是南头“龙岗村”吴氏开基始祖第一人。今日深圳龙岗区之龙岗、横岗、平山、坪地、葵涌、坑梓等镇,是于195811月,才由惠州,划入深圳的。而南头之龙岗村名,早已于800多年前,即宋朝已有了。

 

关于“东莞恩德乡”和“新安恩德乡”是有区别的。在《族谱》里说的洪渊公,是宋朝时的“恩德乡”。

清初新安县分三都,其中“恩德乡”管辖一、二、三都115个村,按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载:一都有:南头村、龙岗村等。《族谱》载之“南头村”,《深圳市地名志》称,南头村即今日之南头古城龙岗村,则是今日之横龙岗。

“东莞恩德乡”,则查民国十年版《东莞县志》卷三之舆地略二 都,思德乡包括四个都:即九都、十都、十一都和十二都,如寮步、皇村、麻涌、中堂等73村。

 

康熙《志》的“黄龙岗”,到了嘉庆《志》,又变成了“横龙岗”(详见县志),可能是因忌讳或因口误而改变。后来,随着龙岗村吴氏人口增多,分建两个围村: “横龙岗围村”和“正龙围村”。解放后公社化,合并为今日之“南光村”。(详见附图:龙岗村-横龙岗)

附:南迁路线示意图

附图:龙岗村-横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