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的故事•施德政勾吴和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5 17:01:44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泰伯从小修学“伏羲”,学习医道,爱民如子,可谓中国古代“仁德治国”的典范。

       在岐山时,他经常深入底层,接近劳苦大众,为民送医送药,与百姓打成一片,深知老百姓的苦难,在奔吴建“勾吴”之前,就以宽仁厚德而著称,他所到之处,百姓都要为他建庙祭祀,祈求泰伯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建“勾吴国”后,他呕心沥血,集思广益,广施德政,以德治国,重文施教,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当地的荆蛮文化相融合,大力发展了农业和多种副业,人民生活得以很快改善和提高。荆蛮人也学会了礼貌,对外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使“勾吴国”的国力在和谐稳定中得以持续发展,为日后号称锦绣江南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伯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后人,勾吴国从泰伯开创起,传至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馀桥疑吾、柯庐、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到第18代君主去齐都是以泰伯为榜样,“仁德治国”,广施仁政,和邻国睦邻相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竞相繁荣发展。

       勾吴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活有尊严。国内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昇平景象,勾吴人亲和力强,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热爱勾吴国,有幸福感和自豪感。

泰伯所制定的德政,为其后人周公姬旦所借助应用,并加以发展,制定了更完善的一套礼教——周礼(也有人称其为“周公之礼”),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历朝历代奉为礼仪的至宝,更为我国的大圣人——孔子所推崇和敬仰。

 

(网站注:文中插图 略)

 

原载于

 

《古吴风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吴》(下)  文汇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吴》(修订本)  文汇出版社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