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神话:日本殖民者重说本土神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z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9/13 22:16:4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吴凤神话:日本殖民者重说本土神话

1932年的《寻常小学国语读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舍头祭天:近代日本教科书臆造了哪些

“吴凤”一课的插图(《寻常小学国语读本》第8册,1932年版)

吴凤是迄今两百年前阿里山的差人。他非常爱护蕃人,因此蕃人就像对待父母一样爱戴他。吴凤从任职开始,就十分希望废止取人头颅的恶俗。蕃人以前留有四十多个人头,每年祭祀的时候,就取一个来供奉。四十多年过去了,能够拿来供奉的人头没有了。因此蕃人向吴凤请求允许他们取人头颅。吴凤说,为了祭祀而杀人是不好的行为,因此要求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向后推迟。到了第四年,蕃人对吴凤说:再也不能等下去了。吴凤回答道:如果真要人头的话,明天中午时分,有一个身穿红衣之人路过此地,你们就取他的人头吧。第二天蕃人们聚集在役所附近,果然看到一个戴红帽、穿红衣的人路过。急不可耐的蕃人立刻杀死了这个人,割下他的头颅。仔细一看,居然是吴凤的头,蕃人都高声哭泣起来。蕃人将吴凤供奉为神,在他的神像前发誓以后再也不取人头颅了。于是才有了现在的情况。

这一故事最早源自18世纪台湾尚处于清朝统治时期的传说。

在早期传说中,吴凤为嘉义本地人,通邹人(台湾高山族族群之一)语言,负责调停汉人与邹人之间贸易纷争。刘家谋的《海音诗》(1855)和倪赞元的《云林县采访册》(1894)提到各版本的吴凤传说,较为共通的是说吴凤被杀之后,家人将其遗言中提到的纸人烧掉,引发咒怨实现,原住民部落瘟疫流行,为了招魂消解怨气,原住民对吴凤行祭祀之礼。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个强调神鬼感应的中国传说,到了日据时期,却发生巨大变化。在日据之初,武力镇压是殖民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十余年之后,殖民政府开始采取较为温和的怀柔政策来维系统治。为深化殖民理念,强调民族融合并进一步加强对台湾资源的掠夺,日本急需塑造出一个榜样式的本土人物,让台湾民众在榜样的引导作用下支持殖民统治。在这样的需求下,日本人视吴凤传说如获至宝,尽全力将其包装之后重返台湾的民族历史。

时任台湾总督府嘉义厅警察科长的中田直久于1912年出版《杀身成仁通事吴凤》,歌颂吴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总督府还积极为吴凤立碑,修建吴凤庙,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特意撰写碑文,称赞吴凤“志诚魁奇,有古侠烈风”。就这样,吴凤被日本人塑造为一位为戒除蕃人弊俗而杀身成仁的神话式人物。

舍头祭天:近代日本教科书臆造了哪些

位于台湾嘉义县的吴凤庙

这个神话再次印证了台湾原住民作为被征服者的野蛮和残暴,以及征服者在教化低等文明族群方面“自我牺牲”和“舍生取义”的美德,从而掩盖和美化了殖民帝国与殖民地民众之间的掠夺与欺压的关系。

随着殖民地不断扩大,日本人不仅在本土的小学教科书中加入“吴凤”一课,而且要求其他殖民地教科书如朝鲜总督府的《普通学校国语读本》(1923)、《普通学校国语读本》(1930)采用“吴凤”课文。这样,吴凤神话以“中国(台湾)原产→日本再生产→殖民地(台湾、朝鲜、满洲等)普及”的奇特方式,成为颂扬殖民地统治的最具代表性的台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