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姑蔑”是“吴王夫差”的次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8/17 17:05:06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王子姑蔑”是“吴王夫差”的次子

王孙弥庸”的父亲是谁?《左传》载:“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可知“王孙弥庸”的父亲是“姑蔑”。

单说“姑蔑”两字,就很难猜出它是人名?地名?国名?

但说“公子姑蔑”“王子姑蔑”在《钦定四库全书》《吴世次图》(详见附图)就载有:夫差次子“公子姑蔑”“王子姑蔑,并注明是《左传》哀公十三年为越所获的“公子姑蔑”“王子姑蔑”。

有关“姑蔑”和“弥庸”的问题,还需要补充一下:

  1. 为什么在《吴世次图》里有两个“姑蔑”?其实 “公子姑蔑”和“王子姑蔑”是同一人,这是因为“夫差”没登“”位前,除他的长子称“太子友”外,其他的儿子,只能称为“公子”,故次子“姑蔑”称“公子姑蔑”;当“夫差”登“”位后,“吴王夫差”的次子“姑蔑”地位,自然就提升为“王子姑蔑”了。

  2. 为什么《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载:夫差世系:“20阖闾-21夫差—22—23弥庸巩”,而不是“阖闾-夫差姑蔑弥庸巩”呢?难道“王孙弥庸”的父亲不是“姑蔑”,而是“太子友”吗?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得从大宗、小宗世系说起,夫差嫡长子是“太子友”,“友”的世系是“大宗”,“友”无子,“大宗不可以绝,同时又贵为侯位,不可无人继承。”所以,“弥庸”在“”“大宗”世系里是“嗣子”,在“姑蔑”“小宗”世系里是“亲子”。

  3. 为什么征生世系:“20征生-21启蕃-22吴翊-23吴售-24弥庸”里,也有个24世“弥庸”?

    在征生世系里的“弥庸”,是吴翊的孙子,吴翊不是“”,“弥庸”自然就不是“王孙弥庸”,“王孙弥庸”与“弥庸”不是同一人。正如太伯弟弟“虞仲”,与周章弟弟“虞仲”不是同一人一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单从“姑蔑”两字而言,可以说它是个地名,但“姑蔑”前面冠以个“公子”“王子”两个字,就谁也不会再怀疑“公子姑蔑”“王子姑蔑”不是人名,他不单是个人名,并且是“吴王夫差”的次子。

    但“姑蔑”不单是人名,它还是个是国名,也是个地名。搜索《百度》得知:“姑蔑国”是“越国”的附庸国,它打着“姑蔑旗”,跟着“越国”去打“吴国”,扰乱“吴国”的军心。《百度》另有劳乃强先生撰写的《南北姑蔑关系考》(详见附件),说明它是地名,欲知详情,请参看该文有关“南北姑蔑”两地考察的成果。(本文略)

    举例说:“中山”两字,“孙中山”是人名;“中山市”“中山县”是地名;战国时期,曾有个诸侯国叫“中山国”,它就是国名了。

     

    附件一:《四库全书》之《吴世次图》

    附件:南北姑蔑关系考(作者:劳乃强)

    龙游古称姑蔑,春秋时姑蔑地范围包括现在的衢州市全部以及金华、丽水和江西玉山的部分地区,而龙游则是姑蔑地的政治中心,现在的龙游县城就是当时姑蔑城所在,县城内曾长期留存姑蔑宫等古迹,东郊并有姑蔑子墓葬出土。正因为有此基础,在秦王朝实行郡县制时,龙游为江南首批设县的县治之一,时称大末县。自此以降,尽管后来因新县的设立,土地不断析出,县域范围逐渐缩小,县名则先后改为太末、末治、龙丘、龙游等,但2200多年来,龙游基本上一直是一个县级政区,可谓是浙西祖县,也是古姑蔑的直接传承地。

    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资料的缺乏,关于姑蔑国的一些详细情况我们已很难全面考查。有不少研究者根据春秋时鲁国境内有姑蔑地名而进行研究,认为浙西姑蔑系由鲁地辗转迁徙而来,有的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勾勒了迁徙路线、时间等。由于事关龙游县的历史源流,是新编县志中一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关于姑蔑的不同称呼

    之所以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因为姑蔑的不同称呼和写法颇多,先把这一问题集中解决掉,在讨论中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时就不必重复考证和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各方专家似乎也并无太大分歧,因此仅引用余绍宋在民国《龙游县志》中的一段话为依据,不多作探讨:

    三字一声之转,与“-”等字古皆通用。《国语》西至于姑蔑,《吴越春秋》作至于姑昧;《左传》盟于蔑,公羊、谷梁两传并作“-”;是其证也(先蔑,公羊、谷梁两传亦均作-”)字当是发语词,犹之称於越於越可单称,则姑蔑亦可单称。《左传》盟于蔑,杜预《注》蔑即姑蔑是其证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李留之语谓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读如,义有取焉,其说非是。至王莽改大末末治,亦属单举,盖者夸张之词,如大梁张楚之例,犹县也。《路史》谓姑蔑姑妹太末实皆一地名,最为通论。

     

    二、关于姑蔑的主要记载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国语·越语》)

    按:这自然是指南姑蔑,因为根据当时越国的疆域来判断,姑蔑位于越国西陲,正是现在浙江西部一带。

    姑蔑故城在龙游,太末县亦治龙游,其地实兼有今西安、江山、常山、开化、遂昌、玉山及汤溪县之半。(王先谦《汉书补注》)

    :当然是指南姑蔑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左传·哀公十三年》)

    按:此文记叙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姑蔑军队助越伐吴事甚详。既是助越伐吴,当然是南姑蔑。对此段文字,杜预有注谓:姑蔑,今东阳太末县。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也确认是南姑蔑。

    成周之会……於越纳姑妹珍(《逸周书·王会编》)

    按:说的是西周初期东都王城洛邑建成,周成王大会四方诸侯,古越首领把姑妹珍作为贡品奉献给周成王。既然是於越所献,自然产于南姑蔑。

    三月,公及邾义父盟于蔑。朱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义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左传·隐公元年》)

    按:说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鲁隐公为了求好于邾子,而在姑蔑这个地方与其会盟。这里的自然是指北姑蔑,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鲁隐公不可能大老远地到江南来会盟。

    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左传·定公十二年》)

    按:说的是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鲁定公讨伐费国,在姑蔑大败费国军队。鲁费交战,根本就不可能以江南的姑蔑地作战场。

    姑蔑,一曰姑妹,太末也,晋之龙丘,今衢之龙游。有姑蔑城,而瑕丘其析也。(《路史·国名记》)

    按:这里认为姑蔑即太末,也就是龙丘、龙游,自然是指南姑蔑。只是瑕丘其析也却又绕到北姑蔑去了,因为同书对瑕丘有注曰:隐公元年盟邾之处,今兖之瑕丘有姑蔑城。这自然是明显的错误,所以余绍宋先生在编纂民国《龙游县志》时专门指出:鲁、越地殊,又安能析?当是别一属鲁之姑蔑。异地而同名者不可以不辨也。

    姑蔑,今太湖是也。(韦昭《越语注》)

    按:果真如此,则在南北姑蔑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太湖姑蔑。也正因有此一说,有人将太湖定为是北姑蔑南迁的一个中间站。但太湖姑蔑仅此一说,缺少旁证,因此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认为太湖太末之讹。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关于姑蔑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 在有关姑蔑的历史记载中,基本上北是北、南是南,截然分明。只是在最后两条记载中有南北相混现象,但这两条记载或者自身有误,或者缺少旁证,仅凭它们要证明南姑蔑系北姑蔑南迁,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

  2. 上述记载中姑妹珍条如能成立,那么可以说早在西周初期已经有南姑蔑,这就排除了春秋时才从鲁国南迁的可能。而根据败诸姑蔑条和姑蔑之旗条分析,鲁定公十二年距离鲁哀公十三年仅16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北姑蔑要完成南迁并投入吴越之战,可能性也不大。当然,有人会说当时的北姑蔑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并不一定还有姑蔑人。但这就违背了地随人迁名从主人的原理了。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北姑蔑南迁说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讲,证据是不足的。

     

    三、从考古资料分析(略)

    四、关于徐偃王(略)

    五、结论(略)

    (百度搜索:姑蔑国春秋时小国。附属越国,区域覆盖浙江衢州全境,国都位于衢州市龙游县境内,和兰溪遂昌、江西玉山以及金华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