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弥庸”是 “吴王夫差”的孙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8/14 17:09:48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王孙弥庸”是 “吴王夫差”的孙子

        王孙弥庸”是不是 “吴王夫差”的孙子前,首先要熟识有关“姓氏”问题。原来秦汉以前,“姓、氏”是“有别”的。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相传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这类神话,正好证明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姬、姚、姜、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黄帝住“姬水”故姓“姬”;炎帝住“姜水”,故姓“姜”。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从黄帝起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是稳定“姬姓”不变的,而氏以别贵贱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

根据周代制度规定,周武王封句吴周章为子爵,泰伯为伯爵,从此有了“吴氏”,泰伯是吴姓开氏始祖,至19世寿梦,原是诸侯(子爵),称其长子为“太子光”,20世“太子光”始称“吴王阖闾”,国传至21世“吴王夫差”,其嫡长子称“太子友”,其次子称“王子姑蔑”,其三子称“王子地”,“吴王夫差”其孙,则称“王孙弥庸”。

 

至此,“王孙弥庸”是不是“吴王夫差”的孙子呢?我的答案:“王孙弥庸”确是“吴王夫差”的孙子!其理由很简单,“吴王夫差”是处于“秦汉”以前的春秋战国年代,“弥庸”前面的“王孙”两字,是“别贵贱”的“”,是表示“弥庸”是“吴王夫差”的“孙子”的有力证据。

的确,春秋至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大国,凡称者,其王族的庶支后裔中皆有以王孙氏为称者,而那些以王孙氏为称的其他“王族的庶支后裔”,则多在“秦汉”“姓氏合一”以后,改以王孙为姓,这时的王孙氏,已不是“别贵贱”的“”,而是“姓氏合一”的“”,那时的王孙氏,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平民的姓氏”的“”了。到了明朝,也有将王孙氏拆分为“王氏”和“孙氏”两姓的。

但“王孙弥庸”其后裔,在“秦汉”“姓氏合一”以后,并没有改以王孙为“”,而是坚持以“吴氏”为“”,吴氏世系里,历史上只有一个“吴王夫差”的孙子:“王孙弥庸”。

王孙弥庸”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他就是“吴王夫差”的孙子!

为什么征生世系:“20征生-21启蕃-22吴翊-23吴售-24弥庸”里,也有个24世“弥庸”?

在征生世系里的“弥庸”,是吴翊的孙子,吴翊不是“”,“弥庸”自然就不能称之为“王孙弥庸”。夫差世系里的 23世“王孙弥庸”与征生世系里的24世“弥庸”,不是同一人。正如太伯弟弟“虞仲”,与周章弟弟“虞仲”不是同一人一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