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宣公之九: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年)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有关吴与弼生平,即吴康斋年谱,已在本网站有详尽介绍。早于2013年5月,我在本网站,也介绍过明朝作者焦竑在《国朝献征录》,其中撰写的《江西吴与弼行状》一文,还有一个没署名的“游客”留言,送我与弼撰写的《吴氏族谱序》(详见附件),在此,谨致以迟来的谢意。并就与弼撰写的《吴氏族谱序》,谈谈我的看法。
吴与弼可以说《读破万卷书》,饱读《春秋》,下笔如流,在《吴康斋年谱》的晚年,曾为江西的亲朋好友家族,写过许多《族谱序》,例如:
1441年,51岁,《潭江潘氏族谱序》
1444年,54岁。为吉塘学生张循、张实写族谱序言。
1447年,57岁。《高畲吴氏族谱序》;
1450年,60岁。《务东周氏家谱序》、(《务东周氏族谱序》、《裴氏族谱序》为丰城戈瑛、临川长湖章氏兄弟和元贵源等人写族谱序言。
1453年,63岁。《同安李氏家谱序》、《同安黄氏家谱序》、《同安丘氏家谱序》、《述溪方氏族谱序》、《上饶娄氏家谱序》、《上饶周氏族谱序》
1458年,68岁《唐山戴氏族谱序》、《荆溪华氏族谱序》、《孙坊孙氏族谱序》、《种湖章氏族谱序》、《胡氏族谱序》、《胡氏族谱序》、《长山晏氏族谱序》、《乐安草堂易氏族谱序》、《杨溪饶氏族谱序》、《余姚杨氏族谱序》、《上饶祝氏族谱序》、《临川冈上李氏族谱序》、《临川冈上李氏族谱序》、《临川凤栖原周氏族谱序》、《临川凤栖原周氏族谱序》、《陈言十事族谱序》、《跋忠国公石亨族谱》;
据《吴康斋年谱》作者介绍,1459年,69岁。此后,康斋似未再给学生、朋友和同事写族谱序言。
“游客”赠我的《吴氏族谱序》,撰写于1465年,时年吴与弼已75岁。《吴康斋年谱》载:“学生李章仙逝。回到临川。”估计这篇《吴氏族谱序》就是为临川吴氏撰写的。由于没有收入《康斋集》内,故《吴康斋年谱》并没有提及。
吴与弼撰写《吴氏族谱序》时(1465年),已年近七十五岁,
如今我重读与弼撰写的《吴氏族谱序》,看到他不“因循守旧”,他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确与众不同,当然,他的观点、见解是否合理?准确?是否赞同?那又是另一回事。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
-
关于宣公世系:
《与弼序》先讲“吴氏渊源:“吴、周之后,本姬姓,周太王长子(太伯)所封地也,后以国得姓。历十九世至寿梦始称王。为幼子札贤,不继受,季立以义,封延陵,遂号延陵季子。国传阖闾二十五世至夫差。”
继而谈及“吴氏世系”:“越季札生镐,镐生汶,汶生椿,椿生炼,炼生堡,堡生洁,其子瑗徙居洛阳。十一世生灵,灵于汉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徙居凌州卞仪县。”
1季札--2镐-- 3汶-- 4椿-- 5炼-- 6堡-- 7洁-- 8瑗—■—■—11灵—■—■—■—■—■—■—18兢
(这里说宣公属季札世系是对的,但季札至镐公以下11世也有问题,待查。)
进而再谈“宣公世系”:“十八世始生超公,讳兢,唐中宗时授值史馆,撰贞观政要,奉唐敕封田烈申宰相,又赠大史,始生伯,伯因步大伯次子苗,居冯县,即芮地,乃改芮。芮生徊,北守淮南,乃建湖南庙。徊生五子:珍、非、襄、卜、初公,任处州史。
-- 18兢-- 19伯-- 20芮-- 21徊-- 22初-- 23简-- 24宣
(这里说宣公是兢七世孙,是对的!但代次不对。)
-
关于宣公驸马:
《与弼序》写道:“生简公,四川节度使,徙居阆州巫锡山兰登谷。生宣,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891年),迨粱太子开平三年己巳(909年),娶孟知祥女长垣公主,得封长垣君。公生子三:曰纶、曰经、曰绍。”
注意:这;在这里,与弼把宣公生年,从唐乾符元年(874年),降至“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891年),直到“开平三年己巳”(909年),宣公17岁,才娶孟知祥女,这就避开了老丈人与女儿、女婿同龄的不合理性,后孟知祥称帝,“知祥女长垣公主,得封长垣君,宣公为驸马”,也就顺理成章,毫无破绽。
-
《与弼序》以下所叙,基本与《遗嘱》《源流》《蕃衍》《行状》内容基本相同,都是“有逢井居者三、逢塘居者十、逢源居者五,然初议以此三者为识。”等语。最后:“弼等复将次第而修之,整伦理焉,恩重义摭,尊祖敬宗之心而赞成焉。吾族之兴也,渤然也.是为叙。”说是“整伦理焉”,显然,包括宣公生年更改为:“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891年)”的内容,但最终并没有受到族人的重视和接受。
-
吴与弼生前为江西亲朋好友家族撰写《族谱序》数以十计,但他一生只写过二篇《吴氏族谱序》,最早写成的是1447年,57岁的《高畲吴氏族谱序》(见附件二),而1459年,69岁封笔后,临终(1469年)前四年,才写成他最后的一篇《吴氏族谱序》(1465年),可知他对《与弼序》的撰写态度是慎之又慎,考虑再三才写成的。
-
纵观所有的宣公后裔的《族谱序》,大部分都选载了《朱熹序》《文天祥序》《眞德秀序》《王十朋序》以至《攀龙序》。广东的先贤陈白沙是他的徒弟,佛山的太师梁储是他的徒孙,吴与弼其名声也许不及朱熹、文天祥,但总比眞德秀、王十朋、攀龙强吧? 但所有的《吴氏族谱》。选载《与弼序》的却少之又少,未知何故?
附件一:与弼撰《吴氏族谱序》原文
吴、周之后,本姬姓,周太王长子所封地也,后以国得姓。历十九世至寿梦始称王。为幼子札贤,不继受,季立以义,封延陵,遂号延陵季子。国传阖闾二十五世至夫差,越季札生镐,镐生汶,汶生椿,椿生炼,炼生堡,堡生洁,其子瑗徙居洛阳。十一世生灵,
灵于汉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徙居凌州卞仪县。十八世始生超公,讳兢,唐中宗时授值史馆,撰贞观政要,奉唐敕封田烈申宰相,又赠大史,始生伯,伯因步大伯次子苗,居冯县,即芮地,乃改芮。芮生徊,北守淮南,乃建湖南庙。徊生五子:珍、非、襄、卜、初公,任处州史。
生简公,四川节度使,徙居阆州巫锡山兰登谷。生宣,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891年),迨粱太子开平三年己巳(909年),娶孟知祥女长垣公主,得封长垣君。公生子三:曰纶、曰经、曰绍。
及十九年.《暨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知祥薨。宣乃同三子下江南,徙居抚州临川,地名彭泽石井,暨金斗窠。次子讳经,仍居其所。长子纶、幼子绍,复徙居于南丰县嘉禾驿,正居祝家山里。宣公于后汉乾佑四年(951)月卒,葬从周乡,地名金鱼潭畔华家窠上,坐东向西。纶生子十、经生子三、绍生子五、孙十八人,曾孙七十七人,其人繁丁众,可不谓盛乎。始至宋天圣四年间(1026)建东岳庙于南,次年八月被火焚其居。于是纶公与弟留言曰:汝等各听所居:以井、塘、源三者为誓,不可冒昧以居,恐世远地隔,有忘源流之本,失专敬之义哉。自此祖宅于外。后居成立,有逢井居者三、逢塘居者十、逢源居者五,然初议以此三者为识。于是始有居赣州者、有居建昌者、有居南昌者、有居福建邵武者。近年余裔散居临安、临川、宜黄、崇仁、金溪、丰城、广信、湖广各处有人矣。吁!亦盛哉。然而世远人众谱系茫,岂昧不没前人之祀,塞后人尊敬之道路乎?于是,弼等复将次第而修之,整伦理焉,恩重义摭,尊祖敬宗之心而赞成焉。吾族之兴也,渤然也.是为叙。
明成化乙酉年(1465)岁五月 吉旦
恩赐文华殿左春坊左谕德不宾处士与弼拜书
附件二:与弼撰《高畲吴氏族谱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