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凝笔端
昨天(2017年7月19日)上午,湖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志刚宗姐来电话,要我代表省研究会写一幅字。我当即要求将内容发过来。志刚会长很快用微信发来要写的内容:盡瘁事国。前款识为“纪念吴绍镒(杨松)诞生110周年”。并特别嘱我:盡瘁事国四个字放在中间,要粗壮厚重。还特意将她设计的样本发给我,供我参考。
接到甩话后,我没有苍促提笔。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吴绍镒其人十分陌生。我到处查找资料,打开“百度”进行搜索,“百度”是这样介绍吴绍镒的:吴绍镒,又名杨松、吴平,少微44世孙。他是延安时期《解放日報》的首任总编辑,也是中共牡丹江地区领导机构的创建者;是他,首先提出组建“东北抗曰联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
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吳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与董必武有深交。1921年,吴绍镒考入武昌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叶挺为首的北伐军攻克武汉后,积极参与宣传工作;1927年2月底,经团中央介绍,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后到列宁大学工作。1931年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海参崴工作,负责处理满洲里问题,参与东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共吉东局特委书记、东北抗曰同盟军第四军政委。1937年12月,吴绍镒虽在莫斯科,党中央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1938年2月底,吴绍镒从莫斯科回延安,主持中宣部曰常工作,后中央成立宣传委员会,由张闻天负责,其成员第一位即吴绍镒。1941年5月,中央决定刽办《解放日报》,吴绍镒出任总徧辑。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第一个总编辑。吴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怠慢,常常熬更守夜,废寝忘食。由于工作负荷太大,又加之延安生活的艰苦,终至积劳成疾。在延安住院期间,毛泽东曾两次到医院探望,并拿出100元给他买补品。朱德、贺龙、博古、蔡畅、叶剑英、关向应等多次到医院看望。因医疗条件等原因,尽管党中央命令抢救,还是于1942年11月23日与世长辞,年仅35岁。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写下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解放后,很多中央领导同志在历次的纪念活动中都为吴绍镒同志题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题词:英烈浩气长存。原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题词:深切怀念杨松老师。原广电部部长吴冷西题词:学习杨松同志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韩光题词:哲人其萎,垂馨千祀。还有原国家安全部单殿元为其撰词一首:浪淘沙 日夲军国主义妄想复活 “进入”代侵略,强盗讲课,三光政策,伤痕在,白骨成堆血成河,岂容搅和。历史当习学,曰寇铁蹄,曾碎我半壁山河,东条阴魂今又聚,警惕战禍。2001年11月9曰,时年94岁。
吴绍镒同志对于我辈人乃至年轻人是较为陌生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吴绍镒同志参加革命后,更名为杨松、吴平;二是他在延安时期主要负责宣传和理论工作(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时,还执教于马列学院)。尽管如此,东北人和延安人还深深地记得他。2007年,牡丹江市隆重庆祝他诞生100周年,并为他建了纪念馆;陝北人民记得他,2009年4月2日,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祭扫“四-八烈士”陵园,为他和战友王若飞等祭扫。我省有不少人为他写文章宣传他。原省文化厅厅长、《湖北日報》原社长周年丰同志就专门写过文章,赞扬宣传过吴绍镒同志的革命精神。
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我是敬仰。我要将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凝于笔端。于是我用四尺白宣隶书“盡瘁事国”四个大字。上下款均用行书。并且专门刻制“至德千古”一印作为印首印。
字写得不太好,但我是用心书写的。
吴大升
2017.7.20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