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吴氏颂
吴称谋
大道无形,演化三界。大道无名,唯真至极。
宇宙天道,昊天上帝。太极肇始,阴阳化育。
日月运行,星辰浩瀚。乾坤孕育,万物生焉。
生命起源,物竞天择。人类繁衍,男女媾精。
东西半球,不同种族。华夏始祖,伏羲女娲。
伏羲创卦,文明始焉。女娲建婚,社会兴焉。
中古先祖,炎黄二帝。部落联盟,华族成焉。
神农后裔,炎帝烈山,长居姜水,遂为姜姓。
黄帝轩辕,本姓公孙,号有熊氏,终称姬姓。
近古华夏,百家姓氏。黄帝后裔,周祖后稷。
黄十七世,周十二世,古公亶父,尊周太王。
古公子三,泰伯仲雍,季历聪颖,生子姬昌。
泰伯仲雍,尊父心愿,诚让天下,远涉东南。
文王姬昌,凤鸣岐山,羑里演易,仁德振邦。
武王姬发,承父遗志,兴师伐纣,灭商兴周。
泰伯仲雍,教化吴地,德隆望重,民赐吴氏。
泰伯勾吴,开氏始祖,仲雍演脉,血缘始祖,
姬姓吴氏,顺天应时,神州旺族,自此开基。
世居梅村,开拓江南,四世周章,受封武王。
至十九世,吴王阖闾,创建吴国,定都苏州,
用伍子胥,孙武领兵,征战楚越,称霸春秋。
寒暑消长,岁月更替,天道周流,兴衰起伏。
夫差刚愎,争霸中原,攻越会稽,志得意满,
听信谗言,许越求和,杀伍子胥,越反攻吴。
泰伯吴氏,太湖繁衍,百世绵延,遍及瀛州。
句芒玄鸟,吴氏图腾,百族吴氏,同祖共宗。
龙岩吴氏,根溯太湖,源远流长。近祖兴莆,
元末明初,远避战乱,隐居闽南,尊一世祖。
大道运行,滋养生灵,经二百年,子孙繁茂。
十世一柱,生育二子,龙寿龙辉,即十一世。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逐鹿中原,明亡清兴。
湘赣吴氏,族谱记载,兴莆后裔,迁居楚地。
九九支脉,秉承世风,敬天祭祖,建祠星沙。
龙寿次子,容公武义,自闽迁萍,礼让堂祖。
龙辉子翘,自闽迁湘,居醴陵东,九子洲祖。
一柱侄子,称元文公,湘东立籍,道田洲祖。
黄花吴氏,脉承龙岩,顺应时势,开基立业。
十二基祖,仁义礼智,威仪三千,礼仪三百,
文武兼备,开拓进取,德冠萍礼,九八仙逝。
后世诸祖,十三士能,十四宾岳,十五帝敕,
承德守家,薪火相传,时世变迁,事迹难考。
十六世始,承荣经邦,守器承祧,子孙荣盛。
新山吴氏,沐江南风,感天地气,志在维新。
十七绍祖,居火烧桥,临萍水河,建达德堂。
新圃德隆,家业兴盛,购置山田,迁往新莊。
新山后裔,承杨岐脉,秉人形气,迎玉带河,
耕砚台田,御笔架山,耕读传家,自此兴旺。
绍祖子四,新莊四房。大房学艺;二房唱戏;
三房勤学,子弟俊秀;四房务本,本立道生。
近世百年,人才辈出,星耀五洲,繁衍全球。
吴氏后辈,勿忘根本。铭记家史,继往开来。
信仰上天,尊老孝亲。敬畏天道,笃行人道。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福。
人生短暂,时间宝贵。生生不已,我辈努力。
吴称谋,太极易学专家,新道学宪政学者,旅美访问学者。曾经六次参禅于南岳衡山,七次问道于东岳泰山以及其它佛道名山,还参访过很多文化古迹,如河南安阳殷墟、羑里城等。他发现《易经》揭示的太极阴阳之道就是宇宙天道,应追寻到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创画八卦的时期。从根本上来讲,中华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先秦诸子百家都是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吴称谋,1973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太极易学专家,新道学宪政学者,从事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比较研究。他在研究传统文化过程中,认为儒释道三足鼎立乃是承载着大道的文化格局。他精通四柱命理、阴阳八卦、地理风水等传统术数,有着二十年丰富深厚的实践经验[1] 。在此基础上,他突破传统术数的框架,将宇宙万有之道的理论研究与当今社会管理、政党政治之道的实践应用开拓性地结合起来,阐述了宪政的宇宙天道本质[2] ,以及人类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共性与特性等。近年,他先后在国际媒体上发表过数十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有些以英文发表。
主要著作:
《历史期待拐点——重审文革与探索未来》 2014年3月,中国独立作家出版社出版;
《遥望长城•道眼看中国》 2014年3月,中国独立作家出版社出版;
此两部书目前已经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所收藏。国内有南京大学、澄海文革博物馆收藏。
学术主张:
吴称谋认为“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人类文明的本根。“道”不仅是多元宗教的共同终极信仰 ,还是未来人类化解宗教意识形态冲突的一把钥匙。他指出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并敬畏“道”,信仰并敬拜“昊天上帝”,可惜在周朝后期,“大道”开始隐没了,从此“家”文化开始盛行,民众的信仰也开始杂乱了。因此,当今中国要复兴中华文明,就应该恢复对失落已久的“道”和 “昊天上帝”的认识与信仰。他强调,一元真理,演绎多元宗教!人应该敬畏具有普世意义的“道”而不必局限于某个宗教或主义,人要有敬畏之心。
吴称谋还提出复兴中华文明需要建立新文化史观和创立新道学。他提出的新文化史观是“摒弃成王败寇、文过饰非、隐瞒事实、畏惧真相、冷漠遗忘、敌对思维,及仇恨心态的旧文化史观。新文化史观应该是客观真实地记载历史事件,不以成败论英雄,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坦然地面对历史问题,不用意识形态评判历史,不以阶级立场歪曲历史。”
他首次提出“道文明”将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发展方向。
吴称谋先生认为中国历史的革命只有四次:
第一次革命是“商汤革命”,从夏朝原始的“部落制”转变为商朝的城市“奴隶制”。
第二次革命是“武王革命”,从商朝的奴隶社会转变到周朝的封建社会,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
第三次革命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制”,也就是皇权专制,秦始皇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统一了文字及度量衡,行政管理方面实行了郡县制。
第四次革命是1911年,由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的中国民国,实行“共和制”,取代了专制社会的“帝制”。
共和制也就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宪政的现代文明政治。
他认为,中国历史有六种政治制度。
第一种是,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第二种是,夏朝的原始部落世袭的“盟主制”;
第三种是,商朝的“奴隶制”;
第四种是,周朝的“封建制”;
第五种秦朝开始的“帝制” ;
第六种是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前后产生了六种政治制度,经历了七个历史阶段。
第七个阶段台湾和香港地区已经在开始,中国大陆却还停留在僵持顽钝的专制阶段。那是从共和制复辟到专制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回流。
“革命”一词,最早源于《易经》的第49卦―革卦彖辞: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处阐明了“革命”一词的本质概念。
《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道”,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是一个用来表达宇宙本源与自然规律的范畴。
由此可见,这个“道”乃是促使社会发生革命的原动力。顺应道,就符合了革命的本质,违背道,就背离了革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