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宣公之九:行状
行状的意思是什么?【汉典】称:行状就是“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文章”,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也谓之“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宣公曾孙忠敏,生于宋乾德元年癸亥(963年),当时,宣公已去世十三年。
宣公曾孙忠敏撰写《宣公蕃衍》的时间是明道二年(1033年)春,同年夏,宣公曾孙忠又敏撰写《宣公行状》,也就是说,在宣公去世13年后,宣公曾孙忠敏,才写成《宣公蕃衍》和《宣公行状》。按理,《宣公行状》应在宣公去世后,最迟也应在去世后短时间内写成,为什么却迟至13年后,才由曾孙忠敏写成?大概“事出有因”,我们还是先看看曾孙忠敏,他在《宣公行状》里写了什么内容吧!
其实,曾孙忠敏撰写《宣公行状》的中心思想,如文章开头说的:是宣公的“积德修行,孝弟忠良,倣始祖之逊让为心。”整篇内容都十分平淡,只其中一段内容,却是道出了“孟家封”和徙迁江西的真正原因。请看:
“孟知祥称帝,位于成都,国号大蜀。明德元年,封宣公驸马,曰:宣城公,夫人孟氏,曰公主。知祥在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仁赞,即黄帝位。夫人孟氏,乃知祥嫡妻何氏之女,昶乃偏房李氏之子。宣乃修德长者,昼夜忧惶,而生远虑,于是举家迁江西抚州石井。”
这段内容重点之重点是“夫人孟氏,乃知祥嫡妻何氏之女,昶乃偏房李氏之子。”!
我曾经怀疑过“夫人孟氏,乃知祥嫡妻何氏之女。”之说,但从《遗嘱》到《源流》到《蕃衍》,都说:“夫人孟氏,乃知祥嫡妻何氏之女。”而翻查《正史》,都说孟知祥的“嫡妻”是李克用之女“李氏”!现曾孙忠敏终于在《宣公行状》爆出了个“历史真相”,原来:“昶乃偏房李氏之子”!我终于明白“夫人孟氏”真的是“知祥嫡妻何氏之女”!“何氏”才是“知祥”的“原配夫人”,也称“正室”,李克用之女“李氏”,只不过是个“偏房”罢了!
这种情况,不要说是清朝以前就有,民国前也多着呢!君不见鲁迅的妻子,大多数人只知道是“许广平”;蒋介石夫人是“宋美龄”;甚至国父孙中山夫人是“宋庆龄”,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背后,还有个“原配夫人”呢!这样说来,孟知祥家里还有个“嫡妻何氏”,就不足为怪了!但“嫡妻何氏”可能只是个“糟糠之妻”,不能登“大雅之堂”。当李克用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孟知祥之时,一个“名门闺秀”,怎能当“偏房”呢?!“嫡妻何氏”自然靠边站,编史的,自然不会把“嫡妻何氏”编入《史册》!
当孟知祥称帝之时,“嫡妻何氏”是否还在世,不得而知,但“嫡妻何氏之女孟氏”,肯定在世,孟知祥还是有点良心,还认这个“嫡妻何氏之女孟氏”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孟知祥称帝,黄帝女,自然就是“公主”,“女婿”宣公,自然就是“驸马”,“名正言顺”!可惜“知祥在位不一年而殂”问题就发生了,“太子孟昶仁赞即黄帝位。”“黄帝孟昶”,他肯公开承认自己是“偏房”的吗?一场“宫廷内斗”,即将开始!怪不得宣公“昼夜忧惶,而生远虑”,从而“举家迁江西抚州石井。”以防不测!这才是当年“出逃”的真正原因!一个“千古谜团”的“宫闱秘笈”,终于大白于天下!
但为什么直到1033年,曾孙忠敏撰写《宣公行状》时,才爆出这个“千古
谜团”呢?我想是“事出有因”的:
-
934年孟知祥称帝,935年知祥卒,昶续位,936年,宣公“举家迁江西抚州石井”,过程显然是“暗度陈仓”,到达“石井”后,留下“经公”,随后又带其余家眷,直奔“南丰”,可称行程“诡秘”。初到“贵境”,宣公断不会把自己真正的身份“示人”,当地人只知道他是个“富绅”,到达当地后,不足十年光景,便购置良田千顷;
-
948年,宣公已届七十多岁,便立下《遗嘱》,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写下:“娶蜀主孟知祥之女昶之姐也”等语,但“秘而不宣”,也许,只有儿子知道。而公开的就是:开头 “余与夫人孟氏,年七十有三。” 那份了!同年文福撰写《吴氏源流记》之时,因为,那个时段,孟昶还是个后蜀黄帝!假如公开,将有“杀身之祸”呀!
-
1033年春,曾孙忠敏撰写《宣公蕃衍录》时,还是“照本宣科”,重述““配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之事。至当年之秋,忽然想到, 孟昶王朝早已“灰飞烟灭”,没有后顾之忧了,便增写了一篇《宣公行状》,写下了“昶乃偏房李氏之子”,使“千古谜团”得以破解。
-
过去“族谱”一直是对外保密的,直到宋端平甲午(1234年),吴玉汝邀包恢饮,“坐间出其始祖宣公像,命赞。”才对外公开了这一“千古谜团”,包恢撰“宣公像赞诗”:“不膺王爵孟家封”,一时传为佳话,宣公从此受“后人千古仰高风”。
这是我拜读宣公《像赞》、《遗嘱》、《源流》、《蕃衍》、《行状》后,偶然想到的,纯属虚构,有许多冒犯和不实之处,请吴氏宗亲们多多包涵!希望“姓吴的都来议议”!“欢迎拍砖”!
附件:宣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