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坟吴氏猪头地始祖祠堂考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述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30 13:16:47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白马坟吴氏猪头地始祖祠堂考记

       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巍公支竹界岭三位堂创修家谱时,固始张庄(现在淮滨张庄)巍公十三世孙吴桂林所作《始祖祠堂记》一文刊载。在文中他讲述了1858年咸丰戊午年,拜祭猪头地始祖祠、始祖墓的场景。由时任白马坟吴氏族长的吴之燧(东昇)对祠堂的情况亲自介绍。据该文中东昇公讲,始祖祠堂是由其伯祖吴行谦、祖父吴行惇倡议,共筹得十八人捐谷生息作建设费用,但是未开工建设而行谦公、行惇公相继谢世。东昇公之父国麒公、叔父国麟公继承父亲行惇公遗志,并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大旱之秋主殿竣成,使先祖之灵终于有处可依,后世祭祀亦有表达之地。在此之前祠堂是未建或是建后损毁无从考证。以此为起始,猪头地始祖祠屹立于大别山已有202年了。期间于1944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缮。目前祠堂占地2380平米,建筑面积1000平米。整体格局已经基本成型。


       始祖祠建成后,文盛公后裔秉承祖训,从鄂豫皖各地分别向猪头地汇集,参与每年的祭祀活动。但是小情往往受大势所限,它要服从于不同年代和时代的社会需要,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和使命。第一、在新民主主义运动中,祠堂作为《红日报》出版地、《红日报》印刷厂和红军医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第二、在家族事务中,除了解放前议事和祭祀外,承担了1940年白马坟吴氏第一次大合修的四修谱、八十年代的五修谱、2004年的六修谱的续修家谱的功能。并于2014年开始恢复了清明祭祖活动,议定:一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共产党的新政府于1946年在祠堂建立了学校,至此,功能就做了根本性的转变,家族祭祀基本停止,成了新时期育人的主要阵地,直至2006年8月份学校迁出为止。在此期间,学校与村支部于1996年将祠堂中殿拆除,幸得祠堂周边的宗贤通知各地族人赶赴猪头地,阻止了拆除上殿和下殿的鲁莽行为,否则200余年的古祠堂早就灰飞烟灭了。


      此时此刻,族人比较关心的两个方面的建设问题。第一、硬件方面:两侧厢房原为学生教室,现已成危房,亟待整修或者重建,中殿是否重建?何时重建?第二、软件方面:不能徒有四壁,家族精神、家族历史、文化内涵、先贤新秀等等,必须上墙展示,让后世子孙看得见、望得着、认得清、做得好!让猪头地始祖祠成为文盛公上十万子孙魂牵梦绕、情系众心的乡愁地、祖根地。
                                                       吴述炳于北科院
                                                       2016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