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延陵季子墓题字》考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李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10 9:26:28  文章录入:吴李才  责任编辑:吴李才
 
  

王澍《延陵季子墓题字》考正

作者:吴李才 (2017-4-10)

在江苏丹阳县南门外,延陵季子庙中,有篆书“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字碑,传为孔子书,不足信。(清)王澍清认同欧阳公的观点,他在《竹云题跋》中曰:“欧阳公谓孔子未尝至吴,此十字必非孔子作,然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决不是汉以后人书。”

本文首次在吴氏网络平台上,录入王澍撰的第三篇辨析文:《竹云题跋》文献中的《延陵季子墓题字》原文和点校稿他的考正,对我们探索“孔篆呜呼语” 是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供读者阅读与思考。

一、《延陵季子墓题字》原文

                         1、(清)王澍《竹云题跋》,卷一,第二页,

来源:《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

      

                           2、(清)王澍《竹云题跋》,卷一,第三页。

二、《延陵季子墓题字》点校稿

《延陵季子墓题字》(清)王澍撰

延陵季子墓题字,世传以为孔子书,故渊明《季札赞》有“夫子戾止,爰诏作铭”之语,张燕公《谢碑额表》亦云:“孔篆季札之坟,泰存展季之垅。”据此,则此十字信为孔子书。李阳冰学《峄山碑》,得此而后变化,信不诬也。但《淳化》所收字小,而延陵石刻极大,一书而大小不同如此故。欧阳公谓孔子未尝至吴,此十字必非孔子作,然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决不是汉以后人书。《淳化》所裁一十二字乃后入。因此碑缩成小字,又于“有吴君子之”五字外,妄增七字,笔力短弱其非孔子书决矣。张司直云,旧碑湮灭,玄宗命殷仲容模拓,今此碑正仲容所模,余稍加收束,令就吾尺幅取便装册,若其字势固不敢分毫增減也。

刘昌诗《芦浦笔记》云:《孔子书》十有三字(注:应是十有二字),内有“吴君子之”五字,与此碑字画如一,或者后人衍此题墓上。按十字碑唐玄宗命殷仲容模拓,大历中萧定重刻于石,张从申碑跋可证。《阁帖》刻于宋太宗淳化中,远出十字碑后,谓《阁帖》缩取此碑则可,谓此碑衍《阁帖》可乎?又《阁帖》仅十有二字,此误以谓十三,本不足置辨,聊复书之,以当一笑。

三、王澍篆书欣赏

王澍是清初著名的篆书家,其一生潜心治学,临古不辍。他的书学理论及其篆书成就,引领并影响着清代篆书书坛,对清代及其后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录以下王澍篆书作品,供读者欣赏。

          

               图3-2、王澍篆书对联                    图3-1、王澍篆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 立轴 纸本

钤印:王澍之印(白文)、天官大夫(白文)。

译文:茗代香醪寻味淡,论如乐解会心情。

篆书对联 屏轴 墨色纸本

136×30厘米,钤 印:澍(朱)司封司谏史官(朱)。

款识:集秦绎山刻石拓本,行云老人良常,王澍篆。

译文:孝起于家功显于国,惠流如泽威立如山。

                

                                    4、王澍篆书立轴“仁者寿”

纸本尺寸:128×71,厘米,钤印:天官大夫、王澍、积书岩。

藏印:仪征张重威鉴藏书画印。

题识: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恭寿老人王澍书。

          

    图5、王澍篆书尚方镜铭轴

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铭轴》,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纵94.8厘米,横40.5厘米。此轴为篆书汉尚方镜铭文,时年六十二岁。

释文: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

款署:汉尚方镜铭。雍正己酉冬十有二月朔旦,琅玡王澍书于九龙山斋。 

                    6、《王澍篆书作品集》选录

我特别对这图6、《王澍篆书作品集》有兴趣,花了较多时间去认识它,并与东汉的五代后周以及许慎篆书作过比照。绝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不知道它怎么读?更不懂译文了。说明王澍收藏的篆书文字很有深度,值得探讨。

四、结语

王澍《延陵季子墓题字》考正之后,他认同欧阳公的观点,结论是“此十字必非孔子作”,十二字碑也是“非孔子书决矣”。

                       7、碑刻文字对照,吴李才制作

我反复观看上述一组碑刻文字对照(图7),其中“葬”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存在的字形,如果孔子是参加季札子之葬,写碑文就应该写“葬”字,但他却写“墓”字,何哉?清代严可均把“墓”字读作“葬”字是托词。从图7中的篆体“墓”字就有四种字形,试问:有哪一个“墓”字是孔子真迹呢?实则非也。宋代欧阳修、趙明诚的观点是“碑铭始于东汉,孔子时所未有”,巳经清楚表明十字碑是非孔子书了,又何必再争辩呢?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