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与厦门石兜人
---整理、摄像 吴惠勇
(集美区后溪石兜“真德殿”)
厦门市集美区后溪石兜“真德殿”祀奉着“保生大帝”,他是石兜人的先祖,石兜人是“保生大帝”的族裔,石兜吴氏子孙叫 “保生大帝”为“爷祖”。现在的石兜人原祖居地白礁,也就是“爷祖”的出生地。
石兜真德殿奉祀的“爷祖”(保生大帝),是明朝时代石兜人从原祖居地白礁“慈济宫庙”里背出来的,距今已有八百六十多年了。相传明代时期的一个夜晚,“爷祖”托梦给他的族裔,说宫庙旁的一棵大榕树快倒下了,要族裔灯芯草绑红丝线去顶住,族裔感觉不可理喻,小小的灯芯草和红丝线哪能顶得住一棵大榕树?!没去做。这事让吴家嫁给邻村王家的女婿知道了,吴家女婿依照梦中所提去做,果然千万斤的大榕树被顶住了。从此以后,白礁吴氏人丁衰弱,而外孙王氏人丁兴旺。“爷祖”再次托梦给族裔“吴氏无福,白礁已属外孙得矣。你们要带着子孙向东北方向转移,直走到石上长榕树,人戴铁笠,牛下住人的地方重起炉灶,方振家声。否则,白礁吴氏千秋万代围桌不满(不超过十二户)”。眼看白礁吴氏家族一天比一天衰退,先祖吴学德依照“爷祖”的指示,从“慈济宫庙”请出“爷祖”,身背“爷祖”佛像,带着子孙直往爷祖所指方向走。到了一个三面环山,一条清澈溪水两边都是村落的叫苎溪内的地方,突遇狂风暴雨,有一卖铁鼎的,没带雨具,顺手拿一铁鼎当斗笠遮雨, 先祖夫妇见状甚喜,此正应“爷祖”人戴铁笠一语;他们急忙冒雨旁视,见一大黄牛腹下蹲着一放牛娃避雨,他们非常高兴,此又应牛下住人之嘱。雨后,先祖夫妇满怀希望,寻找四周,在不远的大溪边发现一块大石头上长着一棵茂盛的榕树。他们见“爷祖”嘱语皆应与此,便定居下来,买地建房。他们共有三子,并以“石”取社名,称“石兜”。三个儿子分为石兜上房、石兜中角和石兜下楼,后续一角落田浦。并在溪边盖一宫庙名为“真德殿”祀奉“爷祖”(保生大帝)。
几百年来,在“爷祖”的庇佑下,石兜人勤劳耕织,代代繁衍,果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财源广进。从清朝乾隆时期开始,先后就出了吴安邦、吴士邦、吴士敬、吴兴邦、吴奠邦、吴国华等文武官员。尤其以吴安邦最著名,他系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中武进士第三十三名,官居厦门兵备道道台、台湾海峡镇台兼台湾巡抚。他为台湾新竹城郊设计一条农灌水渠,派石兜人收水费,后带一支石兜人定居新竹南雅里。吴安邦所用的两把官刀,一把120斤、一把110斤,现收藏于厦门市博物馆。吴安邦有个孙子叫吴潭,代表过清朝皇帝封过郑成功的子孙在台为王,吴潭后留任台湾总提辖。辛亥革命期间,石兜吴渊曾在台禁过两年鸦片,后与孙中山先生共创大业,任过国民党中委。
石兜吴氏是“保生大帝”之内族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必派子孙回白礁祭祀。
似乎是“爷祖”(保生大帝)的在天之灵还在冥冥之中护佑着他的族裔,如今的石兜人各方面都非常旺盛,族人分布极广,在台湾颇具影响,现居台湾新竹、台北、苗栗、台南等地的石兜人就有五千多人,大陆的石兜人近两千。两岸的石兜人历任过、及在任部级、厅级、处级、科级、社区、村级官员的不计其数,并清正廉洁当官;石兜人经营的各行各业皆兴旺发达。
一九五八年,政府建石兜水库,石兜人被再次移民到后溪新村,“爷祖”(保生大帝)再次由族亲吴玉士(现“真德殿”管委会主任吴进兴的爷爷)从宫庙里背出来安在自家住的厅上。文革期间,石兜人想方设法保护我们的“爷祖”,把“爷祖”藏过石洞、粮食柜、床架上、睡房暗巷里等,才免遭一劫。改革开放后,“爷祖”居无定所,轮流住在新村的公厅,文山、田浦、石星、新禾的仓库(因当时移民全挤住在新村,盖的移民房屋不过住,所以于一九六三年和六四年,石兜人被再次移到前面这些村)。直至一九九〇年,台湾族亲寻根谒祖,由台湾新竹的石兜“保生大帝”爷祖公业会拨出资金,由“爷祖”自选址,在田浦与石星之间的风水宝地重建“真德殿”奉祀 “爷祖”(保生大帝)。于一九九二年顺利地落成。
真德殿里的“爷祖”(保生大帝)佛像
相继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湾新竹吴氏宗亲在南雅里新建全台石兜吴氏“真德堂”,并于一九九八年三月落成。
“爷祖”(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又称吴真人、吴公真仙、真人仙师、花桥公等,祖先是春秋时期的吴季札。 “爷祖”的原名吴夲(音tao),字华基,号云衝,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清溪县(今安溪)常乐里石门人,由贡举授御史。其父吴通,母黄月华自北宋间由安溪入居白礁(今漳州龙海龙海角美白礁)。“爷祖”自17岁起,云游四方,拜各地名医为师,苦学医术成灵医。宋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恩惠泽及一方。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择地显化漳州白礁,享年58岁。自宋至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爷祖”生前是北宋时期闽南地区的一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灵医,逝后演变为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
根据杨志、庄夏《慈济宫碑》的记载, “爷祖”是一名神医,他身上也带有浓厚的修道学仙的色彩。如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认为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娶,而以医活人。枕中肘后之方,未始不数数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可以看出,“爷祖”生前不吃荤、不娶妻等行为,颇似严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也为他本人博得“神医”的雅称。在庄夏的笔下, “爷祖”颇类道家者流的医生角色,愈发生动鲜明。“爷祖”毕生从事民间的医疗活动,在医术上颇有创获,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时“爷祖”还借助一些道教的仪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效果同样显著。庄夏《慈济宫碑》称,“尝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沈痼奇恠,亦就痊愈。是以厉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可以想象,如果“爷祖”愿意,他所拥有的高明医术可以很容易地为他带来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禄。然而,生性纯朴而又淡泊名利的他,并没有把高明的医术当作追求功名富贵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为民众解除病痛为矢志。对于登门求医的病人,“爷祖”不分彼此,“无视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爷祖”生前高尚的医德,在此有很明显的体现。
台湾新竹市石兜吴氏“真德堂”
台湾新竹市石兜吴氏“真德堂”
台湾新竹市石兜吴氏“真德堂”
孙瑀的《西宫檀越记》,也给我们带来“爷祖”生前活动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宫檀越记》里,孙瑀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在获得“爷祖”施药治病后两人相善往来的详细经过。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孙天锡食河鱼得疾,调养于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个多月后,有一姓裴的方士,自号养真老子,年已80有余,但身着道袍,鹤发童颜,颇有神仙之概。裴养真周游到居士庵,与孙天锡相见之下,谈天说地,话语极为投机。过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吴悟真,“素以神医名”,听说周游于旗山居士庵的裴养真“妙契神灵秘旨,且深修炼之术”,在修道学仙上极有造诣,于是急忙涉水渡江,赶来拜访求经。裴养真一见吴悟真,就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与谈吐所折服,“知为超世人”,于是两人相得甚欢。在结为密友后,裴养真对自己所学毫不隐瞒,倾囊传授给吴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处之余,吴悟真见孙天锡面带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锡治病,“三日而见效,半月而平复,阅三月而肢体强壮,颜色如故”。愈后,孙天锡大喜过望,要以百金酬谢,吴悟真却而不纳。于是孙、吴两人也结为深交,在裴养真走后,两人还不断地互通音信。
孙瑀文中的吴悟真是否就是我们的“爷祖”呢?答案是肯定的。孙瑀《西宫檀越记》开篇即指出,“里之有吴西宫,犹白礁之有祖宫也。盖白礁为吴公出生之乡,而西宫为吴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为吴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吴悟真的祖宫,这两者已大致能说明吴悟真与“爷祖”应该同为一人。重要的是,孙氏后裔在重修族谱时,又在《西宫檀越记》文后加上补注,“吴真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三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岁五月初二日,经今计封十六次”。由此观之,吴悟真就是我们的“爷祖”,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时用的道号。从孙瑀追忆的这个故事来看,“爷祖”生前对道教方术兴趣盎然,在听说裴养真的消息后,不辞劳累,从白礁涉九龙江到厦门拜会。同时吴夲的医术也相当高明,面对孙天锡调养一个多月都未见起色的疾患,在施药调理后,三日见效。而且,“爷祖”医德高尚,当孙天锡以百金重酬其功时,不为钱财所迷,而是坦然却之。
此外,《白石丁氏古谱》中,也留下一些有关“爷祖”生前的信息。龙海丁族三世祖丁迁过世前留有遗嘱,以诗歌的形式劝勉后人力行善事、节费济人,其第四子丁祖并为遗嘱作叙。到北宋仁宗间,族裔复请吴夲录遗嘱及叙于祠堂:“迨宋仁宗朝,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吾舍再录此颂及叙于祠堂,为世守芳规。其榜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从“爷祖”的署名来看,其自署的“濮阳”应为籍贯,“泉礁江”则应指同安白礁,因旧时同安为泉州所辖。这一记载为“爷祖”出生于白礁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而且,丁族作为地方上的大族,会请“爷祖”帮忙以善书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劝诫重录于祠堂,作为“世守芳规”,说明“爷祖”生前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且精通道家的善书,所以才为丁族所倚重。
有关“爷祖”的去世,庄夏《慈济宫碑》仅提到“卒于家”。但当地民众知道吴夲去世后,都认为痛失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良医,心中万分难过。为了纪念“爷祖”,民众自发在“爷祖”生前采药炼丹的青礁,搭建简易小祠——龙湫庵,供奉“爷祖”神像,呼为医灵真人,虔加祭祷。说来也怪,病人在龙湫庵祭拜后,其疾患往往不药而愈,“爷祖”的在天之灵护佑着他的乡人。于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的民众纷至沓来,到龙湫庵祭拜我们的“爷祖”,以求得病愈,结果效果同样明显。杨志在《慈济宫碑》中也记载了这一异事,“既没之后,灵异益著。民有疮痬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沈疴已脱矣”。
南宋绍兴间,气焰张狂的一股盗贼闯入白青礁一带,当地受害民众无奈之下,入庙祈求“爷祖”的护佑。不久,官兵在与盗贼的格斗中击毙为首的李三大将,残寇也陆续被擒。为了感谢 “爷祖”冥冥中的佑助,时任吏部尚书的青礁颜氏族人颜师鲁,向朝廷奏请于青礁立庙。于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简陋窄小的龙湫庵扩建为巍峨壮观的青礁慈济宫(慈济东宫)。同年,白礁民众也自发立庙奉祀“爷祖”,这就是白礁慈济宫(慈济西宫),东西两宫同建于绍兴二十一年,为漳州、泉州两地民众分别谒祀。而白礁慈济宫早于青礁慈济宫之说始于南宋赵构“泥马渡江”的神话,不足为据。
白礁慈济宫与青礁慈济宫肇建后,似乎是对信徒的供奉表示满意,“爷祖”又多次显灵佑助地方民众。当时晋江人梁克家任宰相,访得故乡庙祀的吴夲灵验异常,于是代向朝廷请赐庙额,朝廷遂颁给“慈济”二字。至庆元乙卯(1195年),朝廷又敕封“爷祖”为忠显侯。开禧三年(1207年),漳、泉一带大旱,赤地连数百里,白礁民众祭祷“爷祖”,辄得大雨。随之,大批强盗欲入寇白礁,忽然看到写有“忠显侯”旗帜的神兵阻御,即惊慌却走。白礁民众把这些灵迹上报朝廷,于是朝廷又敕封“爷祖”为英惠侯。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增封“爷祖”为康祐侯。端平二年(1235年),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年),晋封正佑公。到嘉熙四年(1240年),御史赵涯认为我们的“爷祖”慈惠济世,不贪慕功名利禄,上书朝廷,乞去公侯爵号,改封真人。得到朝廷允准,下诏封为冲应真人。淳祐元年(1241年)朝廷又下诏改庙为宫,白、青礁慈济庙改称慈济宫。此后数年间,朝廷又叠加封号,到德祐元年(1275年),封号已累加至孚惠妙道普祐真君六字。
宋代,随着“爷祖”(保生大帝)信仰的发展与传播,“爷祖”生前往后事迹,开始被信徒加以刻意的渲染和不断的神化。因此,上述宋代文献记载中“爷祖”模糊的形象,逐渐变得生动活泼与鲜明起来。
元明清以后,“爷祖”(保生大帝)信仰的传播范围扩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且各地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数量也扶摇直上。明清时期,保生大帝信仰已经走出福建,传播到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台湾学者考证,见诸文献记载的台湾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祠祀,应是肇建于荷兰据台时期的台南县广储东里的大道公庙,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载:“荷兰据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矣!”此后,郑成功入台,以及清朝统一台湾后带来的多次闽人移台高潮,都有力地推动了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时至今日,“爷祖”(保生大帝)信仰在大陆广为普遍,也已发展为台湾的一种强势地方神信仰。据2001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统计,台湾的保生大帝同祀宫庙共有264座(尚不包括未加入联谊会的宫庙)。至此,全台的行政区划中,除基隆市外,全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保生大帝的同祀宫庙。明清漳、泉商人在东南亚一带的活动,也促使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国门,落户于浩渺万里的异国他乡。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加坡天福宫落成时,保生大帝即为主祀神明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三宝垄华人领袖陈宗淮还特地在大陆定制保生大帝神尊,迎返当地的大觉寺奉祀。此外,东南亚其他国家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也不在少数 。
石兜开族家庙佑启堂,
原作长二房开
窃思本家族谱延久未修,字行几尽,则未免昭穆互混而人纪莫稽。
故将八世祖考伯旺公所选于右律诗四句以作子孙后代輩字行。
兹将律诗录在家谱序头可于后代共为知识。原:恭宽信敏惠排行已完,则继以:
万历年逢三十春,我家昭穆此时分。
源远流长如活水,枝繁叶茂似灵椿。
序 言
我家族谱系上纪先世自同治戌辰年修集,按长二房开,即肇基下开后的仁、义、礼、智、信派下及上房、佘仔后、中角、田洋、后浦修集。肇基之宗派下于仁、义、礼、智、信于大正五年岁次丙辰梅夏款旦由十七世孙信定再次撰录,其余宗派下未经修集。几经沧桑,随岁月流失,唐山之族谱尚存无几。为本家族子孙后裔能昭穆辨别亲束,礼服轻重,各支派之人丁盛衰一览在目,促成明大义虔诚上纪先世,后辈尊敬长辈,做到辈次分明,团结协作,不使人伦紊乱。本家族祖庙《真德殿》管理委员会,在旅台族亲倡导下特组织各数位亲派人重新整理撰集此谱,欲为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使亲属取谱览之能知,其支派序次,后者有志,继承祖先遗志,定期续谱,为祖先之万幸。
此谱仅修录大陆上房、下楼仔、佘仔后、中角、田洋、后浦因久年月日失修,不少情况不明,可有遗漏、多加见谅!其仁、义、礼、智、信,由旅台族亲撰录。
始祖考学德公, 暨始祖妣赵氏
二世祖考缵述公,暨始祖妣钱氏
三世祖考善作公,暨始祖妣洪氏
四世祖考弘昌公,暨始祖妣钱氏
五世祖考奇器公,暨始祖妣黄氏
六世祖考敷贡公,暨始祖妣施氏
七世祖考克俊公,暨始祖妣陈氏
八世祖考伯恭公,暨始祖妣陈氏
九世祖考宜永公,暨始祖妣张氏
以上九世属各宗支之祖,仁、义、礼、智、信,自第十世宗支续接录及延续各世宗支。
其余各宗支因家谱失传,只重新整理各属何世宗支有间断,只能自今往上推接。
中间如有间断,请见谅!
相关资料:
2016年4月27日,厦门吴氏宗亲会会长吴国荣、厦门吴真人研究会秘书长颜水荣及厦门吴氏宗亲吴福财、吴小日、吴长青、吴金武、吴杰、吴舒远、吴武祥、吴冬青、吴世智、吴享儒、吴红兵、吴振荣、吴荣锋等共同前往参加吴真人祖籍地安溪感德镇石门村探访寻迹,在中国茶叶第一镇——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玉湖殿举行祭拜仪式。同时受到感德镇副书记颜志清、安溪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为忠宗长的热烈欢迎及热情招待。名誉会长吴仁楫宗长、副会长吴益兴、福徳村书记吴福忠、石门村书记吴剑全、村主任吴自力、吴剑昆、吴平河等一路陪同。
2017年3月18日,由厦门吴氏宗亲会下属厦门吴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吴明龙宗亲带队,吴丽卿、吴金魁、吴惠勇、吴惠能、吴忠民、吴同一、吴淑芬、吴登福、吴福财、吴金燕、吴安庆、吴金盏、吴朝福、吴禹睿等,一行人来到厦门市的后花园美丽的安溪县,感受下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此次,也是吴惠勇宗亲第一次回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的石门村寻根。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平河,全程引路和讲解人文历史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