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横山是古吴都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黎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16 3:22:17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吴鸣镝
 

当涂横山是古吴都城?


马鞍山日报社·皖江晚报
文/吴黎明

新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吴楚横山》一书,披露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在今天的苏州,这已是人所共知。

那么,苏州之前的吴国都城在哪里呢?就在当涂横山。尽管这在当今史学界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赞同这一说法的人却持之有据。太伯横山建城

殷商末年,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老三季历的儿子叫姬昌。

周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季历能够继位再传给姬昌,成就王业。这位姬昌,就是著称于史的周文王。

太伯、仲雍深知周太王的意愿,为了成全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就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今横山,有石碑为证)。从荆蛮之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这件事在《史记》和《吴越春秋》等古书中均有记载。

那么,“荆蛮”所指何处?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认为“地在楚越之界”,而衡山,据钱大昕《廿一史考异》,就是今天的当涂横山。

太伯、仲雍奔荆蛮后,发现这里地处长江下游,江水流经此地注入一方大湖,湖面广大,湖边盛长红杨。衡山上树木茂密,有野果可食。上山可捕猎,下湖有鱼虾、莲藕和菱角等美味,气候舒适,易于耕种。于是,两兄弟效仿周太王迁址渭水、歧山的做法,以仁义待人,并且教当地人耕种、筑室。“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推太伯为君长,号“句吴”。

此时,远在中原的周国,王位顺理成章地由季历传位于姬昌,周日益强大,灭纣而建立周朝。

而句吴部落则以衡山为大本营,在紧临衡山脚下石门溪水——神仙河下游筑起了城池,此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后来,为防止中原战事祸及于此,又在深入湖中的衡山南麓支脉上筑起了一座前沿城池。当时,人们把盛长红杨树的大湖叫做丹杨湖,把湖中之城称为前城,衡山脚下之城称为后城。

太伯去世后,仲雍继任君长,继续居住在衡山及丹杨湖地区。当传到仲雍之孙周章任君长时,北方已是周武王姬发在位了。武王战胜殷商后,曾派人到江南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人,在衡山地区找到了周章。可是,周章无意回归中原。于是,周武王封周章就地为吴侯。吴王移都丹阳由于连年战争,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大量泥沙带到了丹杨湖中,以至于在东梁山到牛渚一带堆积成岸。那个时候,洪水经常泛滥,湖水大涨时,城子山受到威胁。有一年暴雨滂沱,又遭遇横山出“蛟”(即发生泥石流)。山洪和泥石流沿石门峡谷奔泻而下,冲垮城池。吴王决定重新择地造城。

为避开衡山山洪水口,吴王将新城城址选在衡山另一支脉“十里长山”与衡山交界的开阔地。取左虎右龙之地形,以衡山为卧虎,以十里长山——围屏山为长龙(后称龙山)。该城位于丹杨湖北端,因水之北为阳而被叫做丹阳(后来丹杨湖也循此称作丹阳湖)。

   为固城抗敌,吴王除了将丹阳城扩建以外,还在方圆三百多里傍山沿湖之处挑筑墩台,以便战船停靠和屯兵之用,这就是近现代考古中发现的当涂许多船墩台地新石器遗址的由来。

另一个佐证是,自秦设丹阳县已有2200多年,早于置当涂县800多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曾过丹阳。吴都东迁姑苏

由于吴国起初相对弱小,楚国经常来犯。随着战争升级,吴王越来越感到丹阳城处于吴国的前沿阵地。迫于强大楚军的军事压力,吴王寿梦准备将都城东迁,派人沿江而下择地筑城。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世本·居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曰:“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则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根据记载,寿梦迁徙国都至与国名相同的句吴城(即今之苏州)的时间是公元前588年。那么,可以说,此前500年的国都一直是在藩离。

藩离是哪里?汉代《越绝书》说:“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这里所说的丹阳当包括当涂境域,唐人陆广徽《吴地记》又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横山同样在今日当涂县。藩离与番丽古音相同,与梅里实为同地而名异,其实就是当涂的横山。

寿梦迁都东部太湖流域,还带去了丹阳等一些原有地名。吴都故里也因寿梦字“孰姑”而被唤作“姑孰”,意在盼望吴王早日回归,返乡战楚。

吴国灭亡后,故里人将城子山下的田圩取名“黄土圩”,以怀念黄河流域的先人故土;将城子山附近的一座土墩取名“吴小山”,以留念吴国;将发源于衡山经当涂流入长江的河流取名姑孰溪,以示纪念太伯、仲雍等先祖。


---------------------------------------------------

    太伯奔于荆蛮后,自号句吴。此地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恐中原战争祸及于此,建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

    《吴越春秋》说太伯葬“梅里平墟”,于是,太伯建城的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曾有在苏州、无锡、宜兴等多种说法。但地下考古的结论均推翻了上说,因为这些地方至今未发现一件春秋中期以前的吴国文物。于是又有了首建吴城在丹徒的新说。丹徒春秋时名朱方,各种史籍中又均无朱方与太伯、仲雍有关联的记载。


     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则云:“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寿梦迁都句吴在公元前585年。藩离在哪里?《越绝书》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所说丹阳自然包括横山在内,古有皋乡。唐人陆广微《吴地记》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番丽与藩离读音相同,就是当涂的横山。有学者认为姑孰是吴国迁都句吴(今苏州一带)后封地的名称,苏州又称姑苏,姑苏二字,有可能是来自于姑孰,姑孰可能是孰姑的转倒,以此来纪念吴王寿梦(孰姑)。


    横山,也称横望山,跨于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博望区(中国刃具名镇)、江苏南京江宁、溧水(南京溧水区),主峰高459米,东西约22.5公里,南北约16公里,周围40公里。由62条主要山脉组成。无论从哪个方向远远看去,它都像书家饱蘸浓墨、挥动如椽之笔,在碧野蓝天之间画出的遒劲一横,因而被人们称为“横山”。

     忠于史实而一字千钧的《左传》载明:“鲁襄公十年,楚子重伐吴,取鸠鹚至于衡山。”鸠鹚即今安徽芜湖,衡山即横山。据《平府志》云“:古衡山即此,四望皆横,故名。”《当涂县志》又称 :“左氏传作衡山,衡、横通用也。”衡山历来被称作南岳,屈原可能因此而认为泰伯仲雍是到达了南岳,所以屈原的《楚辞·天问》中有“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也有人认为,屈原所说的南岳,其实是指古南岳天柱山,即现今的安徽安庆潜山县,而且潜山县的城关镇也叫梅城镇,按古时的语境,也可以称之为梅里。

    《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云:“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所云子重攻横山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70年。当时楚军克吴地鸠兹后进军横山,但吴国突以水陆奇兵拒战,使楚军大败。这也说明横山是吴国的“祖庭”,因而防卫有力。

    横山不仅是古代兵家常争之地,也是历代名人高士寻幽探奇或避世隐居之所。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当涂山水,晚年定居当涂,与横山隐士吴筠、周惟长等交情笃深。李白多次入住横山,把酒吟诗,把横山当作居留之所。他在《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这样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也曾到秦人家”在李白笔下,横山地区简直成了鸡鸣豕走,繁桑茂麻,与世无争,安闲的“世外桃源”了。李白在他的《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中,描绘横山“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说这里的景物之胜,简直可以和海中三仙之一的方壶山相提并论。南朝·宋大诗人鲍照在秣陵县尹任上,常到横山探幽采药,留下《过铜山掘黄精》的诗篇,描写了横山的险峻、清幽,表达他隐居山村顺应自然的真心希冀。《舆地纪胜》云:“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亦名横山。其山四望皆横,故名。有陶贞白书堂,今为澄心院。五井、丹灶、药臼在焉。”陶贞白,即南朝齐梁时代的著名隐士陶弘景。据《南史》隐逸传等史籍记载: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读寻绎,立下了学道养生之志。先后隐居于横山石门、茅山等地,又常受帝王的礼遇,有“山中宰相”的美誉。八十五岁卒,诏赠太中大夫,谥号贞白先生。陶弘景曾自号“隐居”,故横山又被称作隐居山。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游横山时,情感所至,欣然提笔为横山大圣院专门题写了《大圣院碑记》。



附:关于丹阳

据称,丹阳是明显的楚地色彩的名称,有深厚了楚文化气息,丹阳之名,应该是出现于楚灭越之后,尽得吴越之地,而出现的地名。楚国国都迁到郢之前,称楚国国都为丹阳,楚地湖北孝感有个丹阳,吴地江苏有丹阳市(县级市,属于镇江市,季子庙的所在地)。

而上述的横山,也在江苏的丹阳(或称是安徽的丹阳),这里的丹阳是指丹阳镇,而且是两个丹阳镇,一个丹阳两个镇。北丹阳属于南京江宁,南丹阳属于安徽当涂。这个丹阳,则是泰伯奔荆的所在地。而这个丹阳,是名附其实的江东。因为此处的长江,几乎是南北方向的流向,丹阳地处大江之东。这个丹阳镇,从中间切割开来,分由江苏和安徽两省管辖,在这里,许多地方可以做到“一脚跨两省”,在街道中心部位,竖立着省界碑,这里是苏皖两省交界处。这条街上,江苏和安徽各自设立了一家派出所,并且都叫丹阳派出所。一条街道由两个省共同管理,这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在省界线两侧,苏皖两省居民一边择菜一边聊天,双方都没有感觉对方是外省人。这个丹阳小镇有上万人是跨省工作,“白天在南京上班,晚上回安徽住宿”是很平常的事情。当然,由于两省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不同,每年南镇都会有100多姑娘嫁到北镇来,南镇嫁过来的肯定会把户口迁过来,而北镇嫁出去的姑娘则一律不把户口迁出去,这就造成了北镇人口比南镇人口多了很多。

此处之丹阳镇(小丹阳)的横山之中的番丽(梅里),即当年的泰伯仲雍奔荆之处,也是泰伯墓的真正的所在地,只是要等待考古发掘证明。


三国东吴政权的建立,丹阳兵居功至伟。这里的丹阳,指的是现在的安徽丹阳镇一带。古时治所在宛陵,现今的安徽宣城(现在的宣城辖绩溪,是胡锦涛、胡适、胡宗宪、胡雪岩的故乡)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记载,孙坚死后数年,其长子孙策“志在立事”,去找袁术要还父亲的旧部;袁术开始并没有将年仅十多岁的孙策放在眼里,多次忽悠孙策。孙策坚持讨要,袁术便让孙策自己去丹阳募兵,他说:“丹阳地,以天下精兵辈出而闻名。”当时的丹阳郡太守吴景是孙策的亲舅舅,都尉孙贲是他的堂兄。在舅、兄的支持下,孙策很快招募到数百精兵。

孙策后来因故又回到袁术帐下,继续忍受着袁术的耍弄。然而不久孙策的机会来了。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治所在寿春,而寿春被袁术占据,刘繇渡江改治吴郡曲阿,并赶走了吴景、孙贲。于是孙策对袁术说:“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袁术“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孙策趁机再次讨要父亲旧部,袁术只给了他一千多老弱残兵和几十匹马,但这些人里却有后来成为江东栋梁的程普、黄盖、韩当等人。
这时丹阳的新郡守是周尚,周尚的侄儿即是三国名将周瑜。周瑜与孙策同年,二人是生死之交。周瑜前往丹阳探望叔父,却遇上了孙策,孙策大喜道:“吾得卿,谐也。”周瑜“将兵迎策”,“遂从攻横扛、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接连征战获胜,孙策手中已积聚数万士兵,他继续向吴、会稽等郡进军,却让周瑜“还镇丹阳”。孙策深知,要想平定江东,成为一方诸侯,离不开丹阳的兵源和物质,因此必须坚守丹阳这个根据地。

周瑜实际接管了丹阳之后,不断派遣“丹阳兵”,以及舟船粮草等供给,支持孙策横扫江东。孙策坐大,袁术才知上当,他派遣堂弟袁胤任丹阳郡守,令周尚叔侄回寿春。孙策根本不予理会,他将袁胤逐出,命自己的表弟徐琨为郡守。但孙策顾忌徐琨手握重兵,丹阳又是出精兵之地,颇不放心,便让舅舅吴景复任郡守。可见丹阳这个根据地在孙策心中的重要性。
孙策发迹之初,主要得益于一人一地,人即周瑜,地为丹阳。正如他自己所说:“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而周瑜的“发众及船粮”,就是派遣丹阳兵和输送丹阳的战略物资。东吴的天下,可以说大都是丹阳兵打出来的。

从此丹阳在东吴的地位举足轻重,担任丹阳郡守的都是吴主亲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黄盖、韩当等。

另注:当涂, 不是江苏镇江的丹徒。当涂是县,属安徽马鞍山市,丹徒是区,属江苏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