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十字碑篆文兩旁题识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李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1 16:09:41  文章录入:吴李才  责任编辑:吴李才
 
 

丹阳十字碑篆文兩旁题识考

                                                 作者:吴李才(2017-1-31)

丹阳十字碑篆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兩旁有唐、宋、明的题识五条 。现今丹阳《十字碑亭》内立的这座明代版十字碑,经历400多年的磨蚀破损,据说,碑刻的这些题字已经有很多难以看清,变成痕迹了。

幸运的是关于丹阳十字碑的文献和拓片仍在,例如,(清)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1762-1843)《平津馆金石萃编》及江苏省地方志记载;又例如,(清)张祖翼1849-1917)藏十字碑拓片(图1)、徐乃昌1869-1943)旧藏拓片等,均有很现实的对比价值。笔者依据上述实录及拓片观察,并作出辩析、校正之后,录入题识五条与释文(图2),我们希望能够逐步还原历史的真相,供读者阅读与参考。

我掌握文献不多,学识肤淺,分析有错漏之处难免,敬请指正。

                                               1、(清)张祖翼藏十字碑拓片

                               图2、丹阳十字碑篆文兩旁题识五条

五款题识的干支年代转换公元纪年说明:①大唐贞元三年(787),②大宋元佑三年(1088),③唐建中元年(780),④大明嘉靖六年(1527),⑤明正德四年(1509)。待辨析:②题识中第3行,江苏省地方志说“雨泽沾之”,严氏说“雨泽沾足”。④题识,严氏拓本和张氏拓本均未有录入。

  按江苏省志说丹阳十字碑拓本“前有标题一行篆书”,但没有录入原文,不知何故。从张祖翼拓片上可见,在“呼、有”右边也有标题一行篆书,图文经放大后其释文是“孔子书延陵季子之墓”(图3)。在严可均的文献中,没有提及“前有标题一行篆书”,故只录入上述五款题识(图2)。图3这一条题识不知是谁写的题款?供辨识与篆体欣赏。由此看来,(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月张祖翼藏拓片(图1)之前,必然还有更早的拓片,有待寻踪。

            

   3、标题一行篆文:孔子书延陵季子之墓(来源:张祖翼藏十字碑拓片)

在丹阳十字碑石刻上,是否有这一行?有待辩析。碑文、拓片、石刻、碑陰等之题款,不但说明了季子庙墓十字碑受到历代人们的瞻仰,众多文人在这里留下了赞颂的词章,对季札公的高风亮节、谦让美德的无限崇拜,而且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历代至今,多数学者认同孔子十字碑篆文解读为:“呜呼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少数学者则解读为:“於虖有吴延陵君子之葬”,认为“墓”应读“葬”字(4)。据报导,去年9月孔子题季札十字碑复立活动,在范镇唐北墠村举行碑刻揭幕典礼,奉高文化研究院的学者,也认同清代严可均“于虖有吴延陵君子之葬”十字碑的考证。

 

                               图4、孔碑考千年,葬字见分晓?

孔碑考“葬”字,初探有叁点:

第一,《孔子编年》记载:孔子552-前479)丙戍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当年三十七,在齐。吴延陵季子576-前485,此年61岁)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一说,此时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可见孔子“观其葬”是肯定的!

第二,(清)乾隆钦定礼记义疏》,有记载季扎子之葬之史实,却发现全篇阐述中,用“葬”字使用了9个,如:“长子死葬于博”、“观其葬”、“仲尼言季子葬子得礼之事”、“葬于齐地”、“既葬还封之一哭也”等,但却没有使用过1个“墓”字。可见孔子书写十字碑中,必然会选择有一个“葬”字,表达他参加季扎子之葬礼之语句,篆体“墓”字也通读“葬”字。据记载周代后期与春秋各国语言交流,是以甲骨文、金文为主,大小篆文应用不多。故使用“葬”字词组很普及,而“墓”字极少使用。

第三,孔子生活在春秋未期,根本不存在墓碑、碑文刻于石等习俗。那么,孔子题十字碑中的“墓”字从何而来?他在什么场合时,亲笔书写这十字篆文呢?有待文献和文物之寻踪考证。从“葬”和“墓”文字演变过程;使用竹简、甲骨文、金文为主要语言书写工具等条件下,评说孔子十字碑,留待以后探讨。

走出迷茫回归本真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