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苏江阴:吴卫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8 15:32:41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


       2017年1月8日上午,浙江省吴文化研究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在杭州汉马精品酒店召开,有来自江苏、江西、湖南、河南(南阳)、福建(厦门)、浙江本地共43位宗亲参加。会议由吴松金主持,首先浙吴会会长吴道富致欢迎词,先后有茂云、卫祖、启文、义者、吴雷、世雄六位宗亲就谱牒和吴文化两个内容作了专题发言。吴卫祖宗长作《续修谱牒何以难成经典》、吴先辉的《传承祖德,编修宗谱》专题发言。由亚卿、良军、仲照、伯斐、健生、兆辉、家美、明志、吴杰、中文、远龙、恩培、松金、先辉、伊尧,还有贤磉、虚谷发言。




     会议最后由浙吴会吴道富会长作总结发言。会议气氛活跃,生动活泼。对谱牒及吴文化的研究进行了一次切实的深入浅出的探讨。会议是对项目负责制专题小型研讨会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浙江省吴文化研究会本次研讨会引入项目负责制,本项目负责人为副秘书长吴松金。专门会议实行项目负责制,确定项目后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内容的组织并落实到具体每细节的实施,一竿子到底。堪称一揽子工程。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便捷、高效,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推广。




续 修 谱 牒 何 以 难 成 经 典
——浅谈谱修难点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  吴卫祖
(二O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当今盛世,人们敬祖仰宗,承德继风,续修家谱成为宗亲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之 一。
     各姓各氏,有老谱者续,无老谱者创,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我吴氏系名门望族,居全国十大姓之列,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而作为全国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就更不言而喻了。我吴氏宗亲活动成为最为活跃和最具成就的宗亲活动,我吴氏修谱的热潮先于或同时而成为宗亲工作的重中之重。修谱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或因资金筹集,或因缺登高一呼,或因老谱佚失,或因本无老谱等等,目前尚有众多家族尚在筹划和等待之中。也有相当族群正在紧锣密鼓修辑之中。更有许多谱新修已成,但质量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便全部完成,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教训,对于后人修辑仍不无裨益。再者,每修少则若干年,三、五十年,多则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每修编纂人员可说都是新手,永远没有现成的专业人才。鉴于这些,修辑家谱的技术性问题的研究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其迫切性和重要性,现实性和历史性都让这一研究永无停止。研究留下的成果对当代与后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甚至引领作用,必定成为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当代谱之续修,无庸讳言,也有不少将凤凰画成了鸡,龙画成了蛇。很好的老谱,本为经典,而一经新修,千苍百孔,舛误很多。这不能不让人甚感遗憾和痛心。
续修谱牒,何以难成经典?一是缺乏对经典的认识,二是对如何传承经典缺乏经验,三是对何人能堪此重任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为这不就是续谱吗(老实说,光续的话,有个高小、初中文化也并非不能完成)?四是缺乏真才实学的主编或没有聘请堪此重任的人才去完成,许多由半瓶子却晃荡得什么似的主编去完成本就根本做不了的工作……
出于本人的经验与体会曾于二O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撰写《续修宗谱ABC》,发表于《梅里之声》二O一五年刊。文中称:续修之道,重在“读、勘、考、正、续、校”六字。全面简述了修谱技术层面应重点抓好的六个环节的工作,但并未展开。今就此基础进而论之。
      我认为,续修宗谱应把握好这六个基本环节。这六个方面的工作也是续谱业务的重点和难点。“读”是基点,“续”和“校”是重点,而“勘”、“考”、“正”为难点,“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今天就谈谈难点:抓住难点意义何在?由谁去操作?难在哪?怎么操作?
      一部家谱的成功修辑,应能让典籍不负盛名并能增光添彩。家谱对于家风祖德的传承和发扬,家族历史的全面深入研究和了解以及对于我整个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重大影响与关系等等,许多人都讲得很透彻,大家也都十分明了。今天在此只谈技术性的、业务层面上的。
     典籍者,顾名思义,经典的重要文献,是传世之作。既然是典籍,就应该是完美的,至少是美好的。就不能有差错,至少不能有大的或多的差错。而我们之所以要讲修谱必须抓住难点,就是为了避免差错的发生。只有真正达到了经典的水平,我们修辑业务人员才算是不负众托,深孚众望。
      选准主编是成败的关键。主编最好要由组织能力强的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历史知识、语言文字功底深厚和全面把握修谱常识和要求者担任。我们许多谱牒主修者常忽略修谱除德行以外最关键的学识问题。总把修谱当作简单易行的事来做。而有的主编缺乏对自己才能学识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或主观臆断,或疏忽大意……凡此种种,不出问题才怪。
      那么,选任的主编业务水平如何衡量和确认,我以为最简单的就是自问一下是否有学业和古文字基本功,也可以自感对谱是否读得了。自己有把握胜任此职,同时又尊重全体编委,发挥他们各自之长,补己之短,便定能使新修谱锦上添花。如果句短不清,读不通畅,很难设想你能堪此大任。那么就可用“用贤”或“让贤”来解决。要充分发挥全体编修人员的长处,用好有学问的编辑人员。如整个班子中没有这种人才,可以外聘。人各有长,但无完人。不要不懂装懂,顾及颜面勉为其难而不肯起用比自己强的贤良人才或不肯延请编辑人员外的高明(包括外姓合适的人才)。能充分将所有编纂人员的才能发挥好,体现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和才能,或者感觉自己团队的力量还不够,外聘贤能来完成大业,都不失为一个好主编,否则就不是个称职的主编,就不堪主编重任,所修也必漏洞百出,谬误种种。切不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切不可死要面子硬撑,以避免“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和对族亲宗人的失责。
      再就是主编一定要服从客观权威。什么是对的服从什么,行使职权时注意主观权威与客观权威的完全一致性。切不可行使与客观相悖的主观权威,这一点非常重要。
勘、考、正是使谱牒原有文字更臻完美的重要环节。老谱文字重在勘、考、正。
勘。在研读中进行文字勘误。老谱一般来说都是当时由族中学业成就较高的宗亲或延聘地方名流学究及专业谱师主持编修业务,质量一般都较好。但百密一疏,也难免存在排版错误等等。如漏阙舛误、错别字、文字错位、倒置、世系世序排列错位等等。排版拣错字,只是别字,也鲜有错字。我在勘误时就曾发现错字。古时排版,多数为木刻,后改为铅字,很多时候冷僻鲜用的文字都是现刻现制,刻者对来稿需刻的字不识或吃不准,依样葫芦刻错了的也是有的。所谓勘,就是要把这些疏漏瑕疵认真订正出来。
     对于这些文字及排版错误,有人说,老谱文字不管对错,一律不能动。动,则对祖宗不敬。此话差也!我认为,有错必纠。这错不是老祖宗的错,是排版不慎和校对不细造成的,修改过来才是大敬!后继有人,老祖宗肯定会笑慰于地下!当然,学养不济,后继乏人,找不出或订正不过来,当有愧于祖。
     考,对老谱进行考证。由于众多原因,或为信谱,或为谗谱,而信中有谗,谗中有信。老谱文字或与史实不符,或有自相矛盾,或貌似有疑,或有缺阙流失,或有世系世序混乱,或有乱攀乱靠,牵强附会等等,要严格考证,内查外调,广泛查阅史籍和相关旁谱,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认真严密辨疑、考证。做到不妄加推理,重证据(且能确认为铁证),不妄下结论。这一工作非常严密并重要。非知识渊博,严谨细致而不能为。许多东西看似有疑,首先要明白,老祖宗或当事时总比咱清楚。所以对于老谱史料文字的改动,必须坚持“以谱为本,以史为鉴”,重考证,不推理,反对主观臆断,做到补正必有铁定无误的证据。
正。对谱牒老文字进行补正。
补正工作,必须经全体编委讨论,进一步辨证确定,正(修改原先内容),还要广泛征求族众的意见,取得统一一致意见后进行。补和正一定要注明资料来源与修改的理由。
意见不能统一,调查证据、意见不统一在哪等等,可将情况如实附于新谱。切不可将不统一的修正意见作定论入谱。我们历来主张有错必纠,但反对主观臆断,反对将不能统一认识的内容作定论入谱。以免造成以错纠错。以错改错,不若将错就错,维持原错。拟似有误,不一定是误,查不到确证,万不可妄改。可让后人进而考之。有的谱本就有乱有误,如将错就错,添就新错,会使后人徒增麻烦,更加无所适从。祖地举世翘首的《吴氏大统宗谱》,为什么迟迟出不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系有争,争而无定,宁可搁置些时日,也决不急于赶进程。
至于如何补正,《续修宗谱ABC》已作阐述,在此不赘。
校对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最关键工序。当代许多谱,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花了非常大的气力,最后满有把握似的颁发下去,却发现很多错误。历史上的老谱中也屡见有错,究其原因,最为直接的便是校对工作不到位。
      老谱之误咱就不去说了,单说说当代新修谱。出错常在勘误和校对两个环节没有做好。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勘误、校对不够细致。许多东西,做过校对工作的都有体会,横校竖对还是有错。这就告诉我们除了自校,还应互校,最好另请专业人士数人(视工作量大小确定)复校。为什么?当局者迷,身在此山中呀!
      二、勘误、校对者不专业。专业水平很好的校对了还难免疏漏,不是专业的去校对,怎么会不出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客观上读书太少,专业人才匮乏,再加上有的主编明是半桶水,硬着头皮做的“廖化”,如无自知之明,不肯放下架子去延请高明,更有甚者,明知难胜任,却打肿脸充胖子,又怎么会不出问题?
      三、压根就忽视了这两环节,尤其是校对环节。马虎轻忽这重中之重的工作,往往便功亏一篑。每有修谱者询,我都反复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对这最后一道工序。最近见一刚出新谱,看一遍,一卷中便发现或大或小近百处错。像这样的谱怎么可以拿出去与族亲见面?
      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好不容易定稿,拿去排版,出了小样清样,如不作最后的校对,犹如完成了一幅很好的字或画。最后落款盖章的事没做好,已经是画好了的龙,睛却没有点好。结果甚至章都没盖,那怎么行?
      至于说校对工作贯穿于整个修辑过程,小样、清样都应非常重视校对,发动族众挨家挨户校对自己户下所载内容,编委集体校、组织专业人士复校等等,《续修宗谱ABC》已讲得很清楚,这里就不讲了。
     总而言之,做成一个信谱,完成一部经典,非同儿戏。必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带主观,客观准确地表述宗族历史。这,非真胆识、真学问、真能耐者不能为!再说我们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呕心沥血,可由于操作不当或不到位,将经典弄得不像经典,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当代族亲,还有愧于子孙后代。
再次强调,续谱是个细工活,马虎不得!尤其是难点环节,更应广泛发挥集体力量并尊重知识人才和客观权威,慎而又慎以为之。

附录《续修宗谱ABC》

续 修 宗 谱ABC

      常有各种姓氏里人谱修,或询于我,或顾而问,或邀为主纂、总校等。虽自知愚钝,却之诸多,然难违者,亲力亲为所修之谱也为数不少。
修谱本为复杂事。发动、组织、集资,要订立续修规范原则,完成后要付印,专著与有关述说甚多。避而略之,在此不想赘言。仅以本人体会,谈谈续谱业务操作中的A、B、C。
     愚以为续修之道,重在“读”、“勘”、“考”、“正”、“续”、“校”六字。
      一读。对老谱反复研究、理清文脉谱脉;辨析老谱编写体系体例上的特色。属何派何系何支,苏式抑或欧式,信谱还是谗谱,有何优缺点或问题,文字有何特色等等,皆在读中掌握。
     二勘。在研读同时勘误。老谱一般编修水平都不错。但百密一疏,也难免有排版错误,如漏缺舛误、错别字、文字错位、世系世序排列错位等等常在所难免。所谓勘,就是要把这疏漏瑕疵订正过来。
      三考。对老谱进行考证,对于老谱所载列祖列宗的文字记载,与史实是否相符、有否自相矛盾、是否缺失等认真内查外调进行查证辨证。这一工作非常重要。非知识渊博、非严谨细致而不能为。必须坚持以谱为本,以史为鉴,重考证,不推理,反对主观臆断。必须利用一切可资参考的相关近支谱谍资料、文物、文化历史典籍和各种工具书及信息,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大量参阅各种文献典籍,反复考证、辩证和认证。
       四正。对谱谍老文字进行补正。
      (1) 补。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料、典籍、谱牒。对老谱中记载不详的部分,在进行严密考证的基础上,尽可能裨补阙失。如我存惠系,在祖地(苏锡常地区),有各种版本数十部,许多内容可以互证补证,便能使我们新修的宗谱内容得到更多充实,更趋完美。
      (2) 正。纠正老谱中的舛误,这是续修工作的难点。老谱是祖宗传下的宝贵财富。原则上我们必须尊重和服从,但由于年久失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造成老谱出错,非信谱是必然的,信谱也在所难免。对于老谱中的正误,没有铁的证据切勿妄下结论。没有铁证确证有误,切不可改,多就少改。要改,定要有铁证。我主张有错必纠,但反对主观臆断,以错纠错。以错改错,不若将错就错,维持原错。拟似有误,查不到确证,不可妄改。可加注请后人进而考之。所以“正”的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我们修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光前裕后。
五续。续是续修家谱中的重点。
(一) 续世系。
1. 续世系图要注意几点:
(1) 挂线要准确,防止上下世之间的关系挂错。
(2) 挂线要到位,防止上下世和同世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3) 昭穆、亲缘无疏漏。
(4) 名字无差错。
2. 续世系表要注意几点:
(1) 式欧式苏要弄清楚,要按原体例秉承自然,衔接无缝。
(2) 老谱中与新修谱衔接的人物,要按原谱体例,文字上理顺名、字、号,生、卒、葬、配偶、衍传等情况,要在文字理顺的基础上照例开载。有生平事迹需要撰于表内的,要做到文字简洁,表述明了。防止文字内容颠倒无序。
(3) 然后子女接其下,按例记叙,以此类下。
(4) 续写注意防止世序错位,防止上下世系承接错位。
(二) 新撰序、传、纪和跋。
1. 谱序的撰写及注意事项。谱序是说明谱之续修的意旨的文章,尤前言。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短小精悍。所谓凤头者,即小而美。可请人写,也可由主编或主修写。
对谱原序,要将最后一次老谱序调整到旧序中的最后。将新撰序置于卷前,每修依次类推。
2. 人物传记、行略。
民主协商决定需写传、序、行略的本族新产生的伟人、名人、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等及工作成绩卓著者,组织编写传或序。
死者作传,生者为序(或称叙)。
认为有必要载入家谱的名人、伟人等可将其简历编写行略入谱。
3. 艺文入谱。
将族中新的名人名篇或村闻乡纪,可归入谱中“艺文志”之中。
4. 跋或编后记
对于序仍感意犹未尽,如续谱意旨,编次体例,主修主编情况等需要作进而表述的文字。作用与序类,编写于谱书之后。
六校。续写家谱“校”字贯穿始终。编写草样校、小样校、清样校。做到三校其稿。
(一) 编写草样校。
各个编写者对自己撰编的草样要认真校对并互校,防止出错。
(二) 小样校对。
1. 分工续写者自校并互校。
2. 世系图表要每家挨户自校并签名。表示认可所载内容准确无误。
(三) 清样校对。
    1. 全体编委进行校对并由主编或业务副主编统一作确校。
       2. 要组织语言文字专业人士二至五人对全部内容从头到尾字斟句酌细阅慎校。包括:1.用词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有无不符语法的病句,错段和层次逻辑错误;2. 排版是否疏虞,是否有错位错版;3. 标点符号是否准确,排版打印是否有疏漏或叠加多余的字词,是否有错别字等等,并有总校审进行最后校定。
当然,主编一定要由德高望重、学识丰富,文字功底深厚者担任,选准主编是续修谱牒质量的可靠保证。而主编的组织才能也不可或缺。主修主编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对编修人员要人尽其才,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参编人员的才能充分发挥好。特别是考证后发现老谱中的重大缺失增补和世系世序增删调整等重大事项,既要编委共同商量,又要取得主修及族亲的一致同意方可进行,不得主观武断。
总而言之,续谱是个细工活,马虎不得。

注:原文署名吴五一,附录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