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典,及其老宅的前世今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琼台福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6 21:19:19  文章录入:吴桐雨  责任编辑:wty
 

    都说千年海南看府城,踏寻这座古城,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历史的长河,让人不禁就开始追溯起了那些令人铭心的过往。

    海口府城琼台书院对面有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巷叫草芽巷,沿着草芽巷里那斑驳的老城墙,就在那些或高或矮的居民楼中,深藏着一座清代建筑群。这是一处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清代宅院。在宅院的外围立着一块碑,上面清楚地写着:吴典故居。

吴典生平

    吴典是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曾任琼台书院掌教,吴家大宅以及所在的草芽巷因吴典而远近闻名。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乾隆皇帝欲编纂一部比明朝《永乐大典》更加完备的《四库全书》,其编纂规模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要庞大。吴典,被御定为《四库全书》编纂,成了唯一参与编纂的海南人。 

   吴典算得上是光宗耀祖的孝子,他为吴家也为海南争了荣光。他德行高尚,功业卓著。然而,世人对他的传诵却不仅于此,还有他一辈子不遗余力奉行的善行。

    在京任职期间,他联络琼籍在京人士,共同筹建琼州会馆,并为其献金献力。琼人一时奔走相告。琼州会馆的建立,可说是琼人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吴典以其所处的条件和所能达到的力量,做了一件有利于琼人积极进取的大好事。

    在1786-1789年间,吴典回乡任琼台书院掌教,后在此创办“珠崖义学”学堂,免费授徒教学。1787年,他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的家乡邕阳村修建三座大桥,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所有这些在当时都算是大工程;建“大慈寺”,捐助泰华庵、三圣宫;1788年,吴典带头捐银修建鼓楼,并为城楼南门题写“海南壮观”,北门题写“奇甸文明”两块楷体匾额。




   吴典,他像传说中的圣人,用他的德行,播撒他对故乡深情的爱。他不求闻达,声明却在民间久久流传。他们不时眷顾着这座古宅,吴典的名字是他们共同的荣耀。

古宅传说

    如今这座古宅因吴典而闻名,然而吴家大宅却是在吴典出生前的1737年就已建好,这座大宅气势不凡,几乎覆盖了当年的草芽巷。如此面积庞大又用料考究的四座大宅院,看来当时吴家门庭显赫富甲郡城。


    在琼山文史资料》长篇刊载的《吴典》篇里的致富做了近乎神话一般的描述吴典祖父吴梦周,原是琼山十字路马定村的贫苦农民。为人善良的他曾搭救了以为从江西来的堪舆师,这位高明的风水先生离开海南前忽灵感,报吴家的厚恩,郑重地告诉吴梦周,他举家搬到府城来住,那里会有一笔财宝等着他。当年的草芽巷杂草丛生,有一座庙叫报恩寺,吴家大小刚搬来时就住在庙里。庙前十块大草地,这荒草里正埋着不计其数的金银!制作豆腐为生的吴家就此发达,加上吴典之父吴必位善于经商,的雕刻技艺远近有名,而有了资本的支持,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吴父这一代,更加兴旺发达,富甲郡城建造这样一座面积庞大的吴家大宅,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吴典故居属海南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筑。原有四座路门,每座路门之内,各有一排正屋3间,共有20多间房,为府城占地最大的一家民宅。除了第四座和第一座宅院保持得比较完好外,其余两座已经面目全非。这第四座是吴典故居群中保持得最为完好的一栋,约占地1200平方米,南北走向,一共四进。门上考究的雕花,柱梁的坚实耐用,石砖细腻的纹理,庭院的开阔,屋脊的龙飞凤舞,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清代海南宅院的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自吴家大宅建成以来,它经历了台风摧残、雨水淋洒,却连一条檩一根桷都没换过,保持原貌不变,异常坚固。上百年前的梁柱,至今仍旧乌黑发亮,可见当年材质的上乘。



    原先气势非凡的吴家大宅院,在日占期间曾被日本人当做马厩,地板砖上依稀可见被马蹄踏碎的裂痕,无声地诉说着大宅的盛衰荣辱.

    解放后,吴典故居被没收,成为琼山纺织厂的厂房。现在,已有一部分的房屋交回给吴家管理。1998年,琼山区人民政府将吴典故居列为(原琼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