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古“潮州前八贤”之一,苏东坡的忘年之交,也是辞官“怪人”,一生潇洒云游。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粤潮汕:吴锡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 14:01:05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平河
 


吴复古“潮州前八贤”之一,苏东坡的忘年之交,也是辞官“怪人”,一生潇洒云游。

       在电视剧《苏东坡》中,出现了这样一位长者——老道吴复古。这个人总是在苏家陷入困境的时候突然出现,为他们排忧解难,堪称一个道行高深的“老神仙”。
      电视剧的剧情和史实并不一致,然而,历史上确实是有吴复古这个人。他和苏轼存在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彼此倾慕,患难扶持,二人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


吴复古是何许人也?

     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潮州前八贤”之一。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逝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渔洲乡(时为海阳县蓬州都,南宋绍兴10年前还未复置揭阳县)人。

     吴氏先祖世居福建武平,曾任宋兵部尚书的吴延预徙居潮州左厢右贤坊,吴复古是抵潮第五代。吴复古的父亲吴宗统,官至翰林侍讲。吴宗统后徙居其时属海阳县的蓬洲都。吴复古于父亲去世后,再徙南潮村(今属揭阳炮台镇)。吴复古出生于仕宦之家,其妻许氏出身望族,其兄许申亦为潮州“潮州前八贤”之一。

     吴复古自幼聪明过人,性格豪迈,乐于济人,有“仕侠乐道”之称。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无意仕途。吴复古博学多才、精通经典,身为嫡子的他本可承父荫出仕,却辞让给庶史授国子监教授。因他品行卓越,被荐举为孝廉,受到宋神宗召见,授以皇宫教授。

     吴复古治学严谨,性清情逸,大词家天章阁待制李师中少负盛名,人称神童,豪放倨傲,很少服人,唯独对吴复古十分景仰,曾为之题书:“白云在天,引领何及。”

     身在官场,淡薄功名的吴复古却始终怀抱着一颗“闲云野鹤”的心。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他以“孝养”为由,上表辞职。宋神宗嘉许其孝心,又知其志在山水,准其所请,特赐号“远游先生”。

     吴复古返乡之后,却对妻子说:“黄卷尘中非我业,白云深处是我家。”。于是谢别妻儿,离开家室,到直浦都(今潮阳灶浦镇)麻田山中(一说在潮州城)筑远游庵,建岁寒堂,辟谷绝粒,做了道士。

     此后,他浪迹天下,遍交名士,足迹几乎踏遍神州大地。


      其实,要说吴复古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自然有其才情及为人的缘故,但大部分原因是他和大文豪苏轼的交情。

      吴复古的父亲吴宗统任翰林侍讲时即与苏轼相知。苏轼在《与吴子野书》中就说过这一情况:“少在册府,尝及接见先侍讲之下风。死生契阔,俯仰一世。”此后,苏轼又从李师中的介绍中了解到吴复古的为人,两人虽未谋面,却诗书往来频繁,神交多年。

      说两人是忘年之交一点也不为过,熙宁初年,吴复古辞职归家时,年已65岁,而当时苏轼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才30出头。

       吴复古与苏轼的第一次见面,已是熙宁十年(1077年),吴当时已年过古稀。是年一月,苏东坡改任徐州,经青州赴济南,这才有了与吴复古的首次见面,二人相见恨晚,结为莫逆。

       那么,第一次见面,两人谈了什么呢?

       答案是:养生之道。

      吴复古提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宗旨。苏东坡后来追述此次会面,说是“子野一见仆,便谕出世法”,“仆虽未能行,然喜诵其言,盖尝作《问养生》一篇,为子野出也”。

     吴复古主张细微不断渐变之和的养生理论,他的“出世法”既不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其他道士般的炼丹服药,而是另一种无为的超脱的精神境界。这与苏东坡豪放豁达积极入世的信仰有很大差距,但对苏东坡待人处世的态度却有所影响。

      此后,两人书信不断,交流诗文、墓铭、字画,并多次见面。


       苏轼半生动荡,宦途坎坷,飘泊四方,吴复古毫不避嫌,屡次前往探望苏轼。

      元丰六年(1083),吴复古赴黄州探询苏轼。天祐八年(1093),一度复出的苏轼外调出任定州太守,行前,吴复古赴京再会苏轼。第二年,苏轼转任英州知州,将长途跋涉到岭南赴任。吴复古闻讯,赶到真定、扬州与苏轼作别。吴复古告以将出家,苏轼赠诗《吴子野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苏轨赴岭南,一途三贬,终至安置惠州。绍圣三年(1096),吴复古往惠州访苏轼,一住逾三月,过从更加密切,曾一道""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苏轼为吴复古之麻田寺题"远游庵",为寺桥题"复古桥",为寺前石题"听泉石"。撰《远游庵铭》,赠以手迹《书神守气诗》、《书李承晏墨》、《煨芋帖》,另有诗《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吾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当时人们把芋煮熟冷吃,易致肚子发胀,除夕夜,吴复古向苏轼介绍了一种有地方特色的食俗,把芋去皮,用湿纸包了,在牛粪火中慢慢煨熟,趁热吃,松软细腻,能益气充饥。并动手煨好两颗芋子给苏轼尝尝。苏轼吃后,乘兴记下吴复古传授之法,写下了《煨芋帖》。

     《食物本草》上载有吴复古劝苏轼食粥养生一事:"苏轼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后来苏轼贬海南,当时的吴复古已年逾九旬,竟不顾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险阻,一路风餐露宿,专程赶到儋州探望苏东坡,令苏东坡深为感动。吴复古还告以朝廷可能要起用逐臣的消息。两人见面,作通宵长谈,苏东坡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作诗赠吴复古。诗曰:
       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

       此后,吴复古出游龙川霍山。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还。吴复古不辞跋涉,以96岁高龄与广州玄妙观道士何崇道等自番禺追至清远峡送别,并于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同游广陵寺(即飞来寺)。

      终因不胜老迈劳累,又遇天气严寒,吴复古遂一病不起,于翌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病逝于归途。苏轼在真州惊闻噩耗,万分感伤,挥笔写下了《祭子野文》,极尽颂扬哀悼之情,赞吴复古“急人缓已,忘其渴饥;道路为家,唯义是归”。

       谁料三个月后,苏东坡也病逝于常州。

      两人的友谊,并没有随着死亡而终结,反而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吴复古之墓建在远游庵侧,其柩与夫人许氏合葬。1907年,吴复古后人、新加坡富商吴传干倡议并首出巨资,旅新、旅泰华侨并潮汕乡亲合力捐资,于陵海村吴氏聚居地(今汕头市金园陵海路),创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三让堂”,以纪念吴复古。

      三让堂现存照壁及堂前石狮。堂内原有旅泰华商所赠的以各国古币装饰的楠木镜屏36幅,作为镇堂之宝,1951年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1994年,吴复古夫妇之墓重新修复,并建亭子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