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怀 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5 12:30:30  文章录入:游客  责任编辑:wty
 

   

永 远 的 怀 念

  

2013年圣诞节那天父亲驾鹤西去,享年92岁。在老人家离世三周年之际,又牵动着我们悠悠的情思,忆不尽对父亲生前许多往事的追思和怀念......... 

父亲2013319日因胃岀血和急性胰腺炎住进医院、后又引起胆囊炎等并发症将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在医院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我们仍没放弃救治,后来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和尽心护理,硬是从闫王爷那里挽回了父亲的生命,当时内一科的几位医生都说:“这么病重的老人沒想到能康复岀院,真是奇迹”。这也是父亲用那顽强的生命力驱逐了死神的追赶。岀院后的一个多月,经细心调养,父亲身体恢复良好,生活基本都能自理,我们由此倍感欣慰。然而就在511日上午我们因岀门办事时,大病初愈的父亲自已勉强地扶着拐杖走下了三层楼梯,终因不幸腿部酸软造成右股骨骨折,几经医治仍不能下地行走,在病床上与伤痛抗争了七个月后,老人家带着对亲人和这个世界的无比眷念,于2013年农历冬月23日那天凌晨350分驾鹤西去。从此,父亲化作了永恒的冬天,随着圣诞老人远渡天国。  

父亲吴基敏,一九二二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在大悟县四姑敦大吴家曹门大院,早年就读于武昌省立二小和张楚中学,1935年夏参加全省中小学校学生毕业会考时,成绩名列前茅,至今保存有当年父亲毕业时与同学的合影照。1938年深秋,因武汉时常造受日寇飞机轰炸,张楚中学搬迁到宜昌。因此,父亲选择回乡师从学识渊博的刘醒佛(清末举人)继续深造。父亲天资聪颖,甚得恩师赏识。师曾叹曰:“芸芸学子,唯敏是才,惜哉时局。”日寇投降后,父亲放弃祖父(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时在湖北省军管处任职)安排他在省城的优厚工作机遇,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立志留乡设馆办学,同时奉养我祖母。父亲是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与红安县华河镇的张姓名门闺秀翠芝(我母亲)结婚,母亲才貌出众,举止有度,尊老爱幼,善良贤淑,乐于助贫,深得乡亲尊敬和称赞,先后育我们兄妹四人,谆谆教诲,使其有过短暂的幸福童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处百业待兴,当地乡政府深知父亲的学识,推荐他到县城供职,当时父母已经有我大姐、大哥一双儿女,上面还有我曾袓母、祖母两位老人,以及与我父亲同父异母当时我那还未成年的小姑、小叔(祖父与彭姓二姨太所生)一大家人,因此,父亲顾及这个大家庭而婉言辞谢,只在就近的乡办综合厂上班。时逢家庭生活日渐改善,父母亦自得其乐,无奈好景不长,当年,因父亲秉性耿直,爱讲真话,得罪了个别“土改”干部,遭到他们的无端陷害,加之受我祖父等历史“问题”的株连,父亲深陷囹圄,被送到县看守所“改造”半年之久,此期间,母亲除了整天担心受怕,还要打起精神挑起全家的重担,直到父亲的所谓 “问题”经大悟县公安局调查取证后,一切强加于父亲的不实之罪终于得以洗雪,无罪释放,一家人终于盼到久别的团聚。然而,不幸的命运又降临我家,刚刚懂事的大姐因不幸滑落池塘溺水身亡,面对痛失爱女的父母极度自责,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特别是母亲,经不起如此的沉重打击,悲痛欲绝。好在有亲友的劝慰和关照,才使母亲的身体得以慢慢恢复。但时隔不久的195210月。与母亲胜似母女般关系的我奶奶又突然病逝, 这让母亲的身体和精神上又遭受一次打击。一年后的深冬,忧伤中的母亲生下了我,这给家人增添了一份喜气,也给伤感中的父母似乎带来了一些宽慰和希望,故给我取乳名“圆生”。 

父亲从小性情刚烈,好学、正派、有胆略,意志坚定,不堪忍受时代的折磨和屈辱。而慈母为避免父亲“招惹”祸端,则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博得众乡亲的同情。  

父母一生勤劳节俭,稍有积蓄,立志建造新居。新屋落成,而慈母已操劳成疾,父亲也因此大病一场。而千辛万苦盖好的新房才住了两年多,就赶上1958年 “大跃进”人民公社集体化。由于我家的房子盖的较宽大,而且新潮,村里的干部就与我父亲“商量”,要用此房改做大队部(突击队)的办公场所和用来兼做集体大食堂的粮仓。在那个特殊的政治运动年代,父亲哪敢不从,只好搬到由大队部另给调配的旧房子里去住了近两个年头。连受如此打击,母亲为盖房落下了劳伤病,加上新房又不让住,心里不平而忍受委屈有如雪上加霜,致使病情日益加重。由此,母亲她预感自己时日不多,就强烈要求父亲在她去世前,一定要从调配暂住的房子中搬到自家的破旧老屋去居住,因为老屋周围居住的都是自家亲房长辈,母亲思考的是待她走后子女好由自家亲属照应。就在搬家后不足半年的1960918日,病魔缠身的母亲终于带着对我兄妹三个年幼儿女深深的牵挂,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年仅39个春秋。  

父亲生前回忆并对我们说:“人之将死其言更善,你们的母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当着探望她的乡亲们的面,叮嘱我要善待你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最放心不下的是当年只有两岁多的幼女望颐,让我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你们,并拜托乡亲们在她逝世后要多给予关照”。父亲一直牢记着对母亲的承诺,一生再也没有给我们续娶继母,曾有亲友劝其续弦,父亲婉言谢绝。他言道:“此举一是永对我慈母的怀念,亦恐我们兄妹等受继母欺凌。真是河深海深,不如父母的恩情深。  

人们都说世界上有两种最美好的爱,一种是伟大的母爱,它是温柔的,其实还有一种爱比母爱更深沉,更宽广,它是慈祥的,也是严峻考验的,那就是父爱如山。父亲生前对子女的爱从来沒有挂在嘴边,而是藏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父亲对我们兄妹的爱和养育之恩是别人无法能比的,在别人眼里是平凡的,但在我们心中是伟大的。   

自从母亲去逝后,一向脾气不好的父亲强忍悲痛,改掉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在那艰难的年代,他仍要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必须每天早出晚归在外忙碌着,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他艰难度日,既要尽到父亲的责任,又要负担起我们儿女缺少母爱后的担当,他自己省吃俭用,生活穿着简朴,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当我们已快进入梦乡的时候,经常见到劳累了一天的父亲仍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影,仍在黑夜里挑灯缝补我们兄妹几个的衣服和鞋袜,每针每线寄托着对我们儿女的无限希望。   

记得那是1968年春夏之交,我得了急性恼膜炎,全身巳起了红斑点,生命垂危。然而,在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极盛时期,我们全家都是专政对象,当时,上级派遣到我们大队医务室的彭啟斌医生对我的病不予医治,父亲当时同彭医生讲:“家庭历史与其后代的生病救治要区别对待,而医生的职责应该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理后,仍然没有争取到彭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好在当时一位有正义感的住村工作队干部周炳德从中斡旋,于是,父亲找人及时将我抬着送到四姑公社卫生院抢救,我清楚地记得,是父亲和我的隆裔兄长连续六昼夜轮换守护在我的病床前,更是从闫王爷那里抢夺回我年少的生命。  

父亲面对当年如此艰难的人生,以顽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又懂得轧棉、弹花,还有修理机械的技能,即不断改革创新,先后将旧式脚踏轧棉、弹花机分别改制成用牛拉半自动化,以及流水冲转型木制水轮机自动式轧棉、弹花,后来又逐步改制成水电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为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正是由于父亲多次对该机械传动改制的成功和他的创新精神,父亲在家乡远近闻名。  

在追寻父亲坎坷的足迹中,他为了理想和信念,坚强不屈。在十年“文革” 期间,名义上为了生计他实际是避开政治运动的批斗,父亲先后以养鸭、放蜂为业,奔走鄂豫两省相邻的罗山、新县、红安、黄陂等地,颠沛流离,形似乞讨,其情其境,可歌可泣。即此境况,刚刚家中的生产经营效益开始好转,又被说成我父亲搞活经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由此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尾随者的典型。为此,有智慧的父亲当机立断,先后将自家的轧棉机、弹花机械以及160多只鸭子和20多箱蜂群全部分别交给大队部和生产队集体经营。因为父亲在艰苦拼搏的人生路上识得进退、懂得知足,识得追求、懂得取舍,只有忍痛割爱才能风平浪静。由此,他免遭了不少政治运动的折磨,同时也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苦尽甘来,但多少往事不堪回首,多少辛酸,多少苦难,多少爱恨时而悠荡飘过记忆深处。我们的兄长隆裔,年轻英俊,因是专政对象,升学不成,当兵不让。父亲为其张罗成家,结婚一年有余,但未逃脱迫害打击,不幸于1973422日含冤去世,留下遗腹女为现役军官。呜呼!中年丧偶,老来失子,人生三大不幸,父承其二,其悲愤之心,只有自知。  

性格开朗的父亲善于接交朋友。当年,不仅仅有附近乡邻的教书先生、同学和文人墨客曾献合、钱光表、曾昭旭、刘文典、徐良浩、雷绍典等常到我家,与父亲一起阅论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谈古论今。还有养蜂、养鸭的同行雷绍先、张孝润、钱华庭、竹尚云、邓运彦、何存阶、林森东、林正勇、黄海东、吴德文等也经常来访,父亲总是热情相待,他们相互交流创业中各自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便取长补短。  

父亲青壮年时是位侠肝义胆的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鼎力相助。1958年,在浮夸风的“大跃进”运动中,我堂叔吴基昌因秉性耿直,爱讲真话,从不迎逢上级,得罪了单位主要领导,因此,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工作也被剥夺,被遣送回农村接受再教育,历经了5年的无奈和折磨,毎天早起晚归地干农活,有时还要接受批斗,大叔含冤不服,屡败屡诉,但他始终在精神上乐观向上,人生中坦荡坚强,坚信人间定有真理在。堂叔后来说:“1964年在我经受迫害时,是基敏兄借给30元路费并写信介绍让我远奔新疆投亲才少遭折磨,才有了生存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由此,我在环境极其艰苦的伊犁一家种羊场辛勤地劳动了十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春夏之际,我头顶二十一年右派帽子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还勇敢地帮本村在土改时被错误处理的一状命案撰写诉讼状。当时,在农村仍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气候还未完全缓解的复杂情况下,父亲在其家人的全力配合下,硬是顶着压力,理直气壮地帮助这名被误杀的知名人士吴熙照先生平了反。  

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父亲那些助人为乐的往事仍记忆犹新。当年在众乡亲心目中,父亲是既有胆识,而且文才学识在村邻也少有能及,他能写一手光彩夺目的毛笔字,乡邻家中只要有婚庆喜事,就请他带上笔墨纸砚,书写庆贺典礼程序以及喜庆的贺词。每逢春节,他还无偿服务,热心地帮人撰写春联。在九十年代初的吴氏宗族第九次续修谱牒期间,巳逾古希之年的父亲热情关注,以顽强的毅力应邀参加族谱筹办工作,与其他成员一起,奔走在鄂豫边区多个县市和乡村的吴姓家族之间,搜集整理毎位吴姓族人材料。为筹集修谱资金,他分别致信在海内外供职的各位吴姓族人,以求支持。同时,参与编辑和校对族谱稿件,撰写多位吴姓名人传记等,他撰写在族谱中流畅的墨香,至今仍为乡亲们赞扬,将永久保留在吴氏家族的历史记忆中。  

正是父亲饱经人间沧桑,毫无怨言地将自己的青春与时光挥洒在艰苦创业和养老抚幼的担当上,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先后将我们都拉扯长大。时至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春天,彰显出晴日之后的雨露,拨乱反正后的形势使其乌云离去见蓝天。由此,我们兄妹都先后供职信阳,各自事业有成,父亲心情舒畅,我们尽其所能地让老人家安享天伦之乐。  

父亲是我们的大树、园丁、消防员……他既是严父,又像母亲一样慈爱有加,总是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他当年在外艰辛创业,助人积德,归而对子女谆谆告诫,福荫全家,致使我们当年学业日进,后来工作安乐。小时侯我因年少无知比较调皮,经常与同龄人争吵打架,那时,父亲白天在外忙于家人的生计,晚上回来听其邻里乡亲的投诉后,他对我和哥哥恨铁不成钢,懊恼到唇枪舌剑甚至动用家法,但我们有时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因此,父亲改变方式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要学好。尤其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恳,做事要踏实:与人要和睦相处,多勾通、多理解、多包容、多行善事”。直到我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由于忙于事业,与父亲的见面和交流不够多,但总是父亲常写信给我们,告诉当年老家生产队农作物的收成,自己养峰的经济收入,以及通报家乡父老各家的新情况,同时鼓励我们要好好工作,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由此,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了父严子孝的体贴和关爰,更是体会到父爱的深沉。父亲的指教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至今无处不在,在生命的长河里,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视和难以忘怀…………     

敬爱的父亲,您生前对我们讲的毎一句话,就好像清泉一样,您深知教育好下一代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您是严父一般的爱,太阳一般炽热,明月一般清亮,母亲一般的细致入微;多少个冬去春来,多少个酷暑秋末,是您挥洒汗水给了我们腾飞的翅膀,是您教导要尊老爱幼、诚信友善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理念,是您的执着与坚守以及无私奉献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蓝天让它翶翔;高山感谢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精心抚育成长,并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亊的道理;几十年来,我们不论是在何时何地和任何岗位上,始终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工作,对人以诚相待,与人为善,信守“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的自律原则。时刻能做到遵纪守法,处世自安。反复自忖,我们之所以能成长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是父母亲用血汗的浇灌和人格的感化。父母对我们兄妹的养育和无私奉献可千秋日月,犹如汪洋大海。现在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经常勾起我们与父亲相处时的生活点滴,回顾人生以往的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很多,多少梦想,多少追求都随着我们也进入老年而化作风雨成为过去,唯独对父母亲不仅没有忘怀,时而唤起漂泊外乡游子对故去各位亲人的回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仿佛越清晰、越强烈,这也印证了血脉相通心相连、亲情紧相依的渊源。  

父亲生前曾说:“人活八九十岁,现巳不算稀奇。我虽力薄才疏,自知一生沒做出什么大事,自负还算安老怀少,将几个子女都抚养成家,也应尽到我其所能的责任”。父亲晚年虽然没有太多的活动,但年高耄耋,耳聪目明,心态平和,与世无争,就是平常有点感冒发烧和小毛病,总是不愿意主动告诉我们,而是自行处理喝药治疗,很少给家人增添麻烦。老人家晚年唯有感兴趣的爱好是:看看书报和电视新闻节目、关注海峡两岸大事;白天吃完饭后手挽拐杖和小木櫈下楼散步,前些年少有地与人打打牌,坚持早睡早起,休养生息很有规律。直到晚年看到我们子女待他相互争赡,生活无忧,心情舒畅。父亲生前长曰:“我已福寿双全,此生足矣”。记得父亲九十华诞在家中与我堂叔基昌相聚时,曾以乐观地心情撰对自己墓联:“生未逢辰,虚度年华九十,倘有来世,珍惜日月时光”。 至今仍保存父亲生前创作的50余篇(封)诗词、论文和信函。  

时光荏苒,父亲离开我们三年的岁月虽去,但给我们儿女留下许多的伤感,因为父亲不幸造成右股骨骨折是我们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如果岀事那天上午我们多留心照看、或是那天大病初愈的父亲不上下三层楼梯,如果我们在照顾父亲生活中再耐心一点,细致一些………,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们也就不会留下今天的遗憾,也或许父亲现在仍然健在人世。  

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猛然醒悟,自老人家离世后,我们有一种生离死别的失落感,对父亲时常魂牵梦绕。虽然已对父亲生前做了一些儿女应尽的责任,去世后毎逢祭日仍给他供奉祭品和敬香,但是,毎当面对父亲灵位,经常深感不安而反思………,因为我们对待耄耋之年的父亲在遭受伤痛折磨半年多的照顾方面,沒有能尽到儿女全身心的服侍而深感自责,内心悔恨无限,一直承受着心理上的愧疚感和思念之情,可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当我们至今仍为此深感遗憾的时候,父亲巳远在天堂。前些天出门锻炼身体时,途中遇到一耄耋老者由其儿女们搀扶在轮椅上推着散步,从他们一行相互带着笑意的眼神和交谈中,引得路人啧啧赞扬,此时,我的心情倍感触动也温暖了好久,不免涌现出几分对他们由衷的敬仰,由此联想到自己对待父亲的晚年时,深感自愧不如。再就是今年六月份在参加朋友家的喜宴上,我得知本单位傳姓同事的两代人精心照料家中的老太太,使其老人家现在临近百岁身体仍很健康,在送上其真诚祝福的同时,我更为此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羡慕,也得到了一次心路历程的洗礼和教育。然而,在感今思昔时,才意识到当失去亲人后那些美好的过去、尤其是父亲活到92岁健在时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只有父亲存世时才会有依靠,只有家中的老人健康长寿才是最大的财富,整个家庭过得才有幸福感、才快乐、美滿和充实。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中这句话是感叹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太多辛劳,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所以我想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毎一个人,等待老人死后极尽哀荣,不如生前尽孝。父母亲生前多给予些关照和善待,确保言行一致才是真孝。趁现在还有机会,就要倍感珍惜我们身边的亲情,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手足情,祖孙情,甚至朋友之情,特别要善待老者和亲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抱怨,多找时间与家人相聚,不要因为一些琐事给自己找理由,切记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而“百善孝为先” 更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孝道!  

如今,作为我们子孙后代能够做到的,就是能在清明节期间和因事回老家时,必定前往父母亲等逝去的先辈墓地看望,并毎逢祭日不忘烧香祭拜,让长眠在故土的先辈们不感觉寂寞!并永享子孙后辈们的纪念和祝福!这就是我们有生之年的一种责任。相信仙逝的父亲和各位前辈们当得知现在我们都过得幸福安康,您们在九天之上的灵魂或许能够更加安息,而且还会继续远在天堂静观和保佑我们所有后辈更加安好吉祥!  

慈父九十有二终,福寿双全归故土。  

坦荡一生未逢时,历经坎坷足迹辛。  

风雨同舟六十载,苦尽甘来难报恩。  

怀念亲人难入眠,撰文见报表寸心。  

青山绿水来作证,岁月依旧常留声。  

仙逝三年逢祭日,虔诚跪拜祭亡灵。  

仓天彩云含笑意,夏泥秋雨寒冬春。  

如有再世缘分路,子偿父愿游天庭。  

   

次子吴隆繁、 女儿吴望颐携晚辈2016年冬月23日祭拜  

   

注:1、此文稿修改前,曾先后于2014125日、1230日分别在《孝感晚报》和《信阳晚报》上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