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一公支为季札后裔还是夫差后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晓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7 21:16:10  文章录入:吴晓阳  责任编辑:admin
 

千一公支为季札后裔还是夫差后裔?  

吴晓阳  

    2007年我千一公支重修宗谱,编委中有人提出我千一公支是季札后裔还是夫差后裔的问题。现就我千一公支宗谱,参考《中国吴氏通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我千一公支宗谱看,我支应为夫差后裔。  

查我千一公支宗谱,我千一公支是二十二世祖吴友的后裔。而关于吴友的传承,我千一公支宗谱有两条线:其一,寿梦-诸樊--夫差-友;其二,寿梦-季札-玄庸-敬胜-友。第一条线只叙述到吴友为止,第二条线则承接吴友之后继续叙述,为友-弥庸-句余-子山------芮……一直到千一公。  

粗看,我千一公支是承第二条线而来,所以是季札的后裔。但细读我支谱牒,夫差之子“友”后有一注释:“国亡逃于延陵。”而敬胜之子“友”后也有一条注释:“夫差幼子,国亡逃于延陵。延陵人思季札之义,因留家焉。后世遂以为延陵吴氏。”  

这就是说,敬胜之子“友”,即夫差之子“友”,两个“友”实同为一人。夫差幼子吴友在吴国亡国之后,作为吴王之子,无法生存,因此逃至延陵。延陵本是季札的封地,我支谱牒云:“季札,寿梦幼子。父珍其贤,欲立之,不受。兄弟以次相传,亦不受。封于廷陵,为延陵季子。”吴友逃至延陵后,“延陵人思季札之义,因留家焉,后世遂以为延陵吴氏”。引文最后一句可翻译为:后代人于是把吴友一支也看作“延陵吴氏”。只要相信我们的宗谱,就应当承认,两个吴友同属一人;我们是吴友的后代,也就是夫差的后代。  

可能有人要提出疑问:既然同属一人,为什么要将吴友记载在敬胜公之后,将他视作敬胜公之子?这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夫差亡国,吴氏子孙到处受到追杀,“夫差长子吴冯,国王逃于新安;夫差幼子吴友,国亡逃于延陵”(见我支宗谱)。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十四年春,吴王(指夫差)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就是说,吴友本是越国的俘虏,他的逃亡,较别的吴国子孙又当更为艰难;逃亡之后,更是不可公开自己夫差之子的真实身份。他自称敬胜之子,季札之曾孙,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吴友公投奔延陵,受到敬胜公庇护,也愿意以侄儿的身份奉敬胜公为父。其三,从我族谱可知,延陵人接纳吴友,是因为“思季札之义”,延陵人本来就是把吴友看作季札的后裔,那么吴友自己把自己视为季札的后裔也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原因外,对季札、夫差的感情有别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在吴氏的族史上,有太伯的让王,还有季札的让王。《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太史公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季札:“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而夫差是吴光之子,吴光使专诸杀吴王僚自立,与季札恰成对比;夫差本人在位期间,虽立志为父报仇并取得成功,虽也具备一定开拓精神,但他连年用兵,有好大喜功之嫌,又为勾践所骗,伯嚭所惑,逼死功臣武员,终至亡国。更由于“勾践卧薪尝胆”这一故事流传甚广,人们似乎都赞赏勾践而鄙薄夫差,而不知勾践为人阴险狠毒。毫无疑问,吴氏子孙,对季札深怀敬意而于夫差却不无怨怪甚至鄙薄之情。愿意自己是季札后裔而非夫差后裔,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否则,数百年来,我支细研族谱者多矣,何以无人指出我支乃夫差后裔?  

二、《中国吴氏通书》上,也有关于吴芮为夫差后裔的说法。  

《中国吴氏通书》在叙述吴征生后裔的迁徙(第4243面)时,提到“国内有不少吴氏族谱记载,吴芮不是季札的后裔,而是夫差的后代”。并说,《江西通志稿》中也说吴芮是夫差的后裔。山东海丰清康熙年间撰修的《吴氏族谱》记载吴芮先祖一直居住江西,其先祖世系是“夫差——吴鸿——弥庸——勾余——子山——吴涉——吴穆——吴平——吴申——吴芮”。而《饶州府吴文王芮乡贤志》也载有吴芮是夫差的七世孙。这些,与我千一公支宗谱相比较,虽然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一致。  

当然,《中国吴氏通书》上也有吴芮是季札后裔的说法。但是,当一种说法与我宗谱记载相同,一种说法与我宗谱记载不同时,我认为,还是当取与我支宗谱记载相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