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会员、旅缅华侨吴宗海生前手迹
吴宗海孙子吴益祥(右二)厦门吴文化座谈会期间在海沧慈济宫同吴良民宗贤(左四)、吴国荣(右三)合影
吴宗海宗贤简介:
吴宗海,讳名春夏,别号泽如,清光绪八年(1892)出生于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一个贫穷的农家,有兄弟4人,宗海排行为三。 吴宗海自幼痛失父母后,全赖长兄耕种二亩薄田,相依为命、艰辛度日,后在乡里的一所私塾学堂做些扫地板、烧开水等勤杂活,以此换得免费旁读:吴宗海虽然勤奋苦读、学业优良,但因家贫如洗,无法继续升学,辍学后改读函授师范,1910年2月,年仅19岁的吴宗海,奈于生活所迫,只身跟随乡亲远到缅甸谋生,开始过着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的生涯。
初到缅甸的吴宗海,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习俗不懂,求职艰难,在乡亲的关照下,先到第一光一边学习缅语,一边学习簿记商法。不久,受聘担任勃生埠顺发(商)号书记。在此期间,适逢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会长庄银安先生莅临勃生埠宣传民族主义、鼓吹革命、发展同盟会组织,在国内目睹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吴宗海深受启发,毅然表示拥护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并与爱国华侨李庆标、江镜如、陈文侩等加入中国同盟会、秘密组织勃生地区的同盟分会,翌年春,又共同发起正式成立汉兴阅书报社,兼办三育(华文)学校,以此为阵地,组织华侨阅读书报、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侨胞觉醒和团结,积极开展筹募军饷支持辛亥革命等活动,成绩显著,得到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的赞扬,在徐市稳(即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发起人,后任会长徐赞周)著的《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一书中的《同盟会时代勃生华侨革命史略》写道:“民国纪元前二年(庚戌),吴宗海(春夏)、陈文侩等,先后继起鼓吹革命,力向侨胞痛陈国事,人心为之一变,乃秘密组织同盟会……成立汉兴书报社,以为同盟会之机关,兼倡办三育学校,募集军饷,为数甚钜,自是以后,党务教育兼筹并进,勃生华侨社会,日进文明,皆同盟会会员鼓吹感化之力也。”
在此期间,吴宗海还积极参加缅华社会的各种活动,曾任筹办旅缅安溪会馆勃生埠募捐董事、安溪会馆第三届常务理事之职,在联络乡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15年8月,吴宗海返回家乡结婚成家,1916年1月,蜜月刚过不久,吴宗海又告别亲人再次踏上征途,第二次往缅甸,仍担任勃生顺发号书记兼股东代表。自此至1937年,吴宗海前后计七次往返南洋为生活而奔波了26个春秋(其中6次往缅甸,1次往印尼),饱受沧桑。他身居异域、心系故里,据吴宗海《每次寄回家信汇记》中记载,在七次旅外期间,先后寄回家信多达137封,他平素在外勤俭积累,除每次回国随身带回外,还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汇回款额银元达5345元(相当于当时缅币一万盾),除应用于结婚成家和承担家中日常费用外,还负责为第4胞弟结婚时全部开支,两次赎回早年因家贫而典卖的田地一亩多,营建“福安居”宫殿式五间张大厝一座。还在村里先是创办一所“青黎学堂”,后又与他人合作开设“民众学堂”,招收村中贫苦农家子弟入学读书,深受乡亲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吴宗海积极参与创办公益事业,他不顾年事已高,乘出国之机,参与在马来亚向侨亲们募集经费,为发展家乡的教育、医疗事业而努力,因而受到了安溪县人民政府的褒扬。1965年,吴宗海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享年74岁。
由吴宗海先生生前亲笔书写的《进支草部》和《每次寄回家信汇记》这两件遗作,内容真实,颇具特色,是反映当时华侨出国原因,在外艰辛奋斗,勤俭积累和他们身居异域、心系桑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实写照,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颇有价值。
由吴益祥先生捐赠的这两部小本子,已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予以收藏和准备展出,为此,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向吴益祥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辑自吴灿辉、吴远鹏《记已故缅甸归侨、同盟会员吴宗海先生的沧桑经历》)。